摘要:指出了技術一生態悖論認為技術是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技術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通過揭示技術發展和生態問題形成的復雜性,認識到技術并非生態問題形成的根源。提出了生態問題的有效解決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手段,而技術生態化有助于破解技術一生態悖論,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技術 生態悖論;技術生態風險;片面性;技術生態化;綠色技術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 24-0260-03
1 引言
技術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無論是戰國時期的莊子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盧梭,人類的技術批判從未停止過。他們共同點是把技術發展與人類進步對立起來,把技術發展看作一種生態破壞、文明倒退和道德淪喪的過程,這種觀點本質是對過去的依戀、現實的不滿和未來的絕望。盡管技術批判是人類認識技術和自我反思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激進思想無疑會引起公眾誤解,技術一生態悖論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思想。
2 技術一生態悖論產生與影響
2.1 技術一生態悖論含義
技術一生態悖論是對技術發展必然會引起生態問題的一種表述,該觀點把技術發展與生態平衡對立起來,認為技術發展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形成技術生態風險(ecological risk from technological)。技術不是天然之物,而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求通過實踐創造出來的,技術本質上具有反自然性,人類在實踐過程中運用技術作用于客觀事物是對自然的一種干擾。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必然會對自然產生影響從而破壞生態平衡。因此技術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2.2 技術一生態悖論起源
技術一生態悖論思想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莊子就對技術進行了批判,“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莊子·天地篇》)莊子認為技術具有工具性和功利性,技術發展會使人“道所不載”,萬物不能和諧發展。莊子的技術批判帶有濃重的自然主義色彩,受到這種思想影響,自古以來我國技術發展都被“奇技淫巧,典禮所禁”的觀點所制約。法國思想家盧梭出于其自然宗教的基本立場,對技術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認為技術的出現使原始平衡遭到破壞,技術發展會導致人類價值觀危機,人類變得貪得無厭,他呼吁人類應當“返歸自然”、“尋找自我”。從古至今,人類對于技術的批判從未停止過。
2.3 技術一生態悖論發展
第一次技術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快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生態問題也印證了人們對技術的憂慮。人類足跡隨著技術發展不斷擴張,隨之而來的是生態環境發生天翻地覆地變化:森林砍伐、礦藏挖掘、空氣惡化、河流污染……面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技術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引起了人們關注。1963年,美國著名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出版了代表作《寂靜的春天》。這本書被環保主義者譽為“綠色的圣經”,書中指出DDT殺蟲劑雖然可以有效殺滅農業害蟲,但是大量鳥類因為DDT殺蟲劑廣泛使用而死亡,生態環境遭受到巨大破壞。這本書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最終DDT殺蟲劑在全球范圍內被禁止生產和使用。這也導致人類開始認真思考技術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指出技術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和數十億噸的污染物增加到生態系統中里去,甚至以往似乎真正取之不盡的海洋,正在失去其中原有的一類又一類在商業上有用的動物。”[1]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關于技術和生態關系的討論也愈發激烈,技術一生態悖論也不斷發展。
2.4 技術一生態悖論影響
隨著技術與生態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技術生態批判已經成為技術批判論的重要思想之一。這類觀點“將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態危機歸因于技術因素,認為技術發展導致了人與自然的不協調,從而主張反思技術、批判技術甚至放棄技術。”[2]“德國學者格倫德曼宣稱:生態問題不是為資本主義的技術使用所專有,而是來源于技術的內在邏輯。”[3]“美國學者里夫金等認為,人類科學技術創造出來的東西多是有害的垃圾,技術進步越快,有效能量耗散的就越多,混亂度就越高,對自然界的破壞也就越大。埃呂爾認為,技術制造了一個非自然的世界,技術一旦被置于自然中,技術就毀滅、破壞和壓制自然世界。”[4],這些觀點都把技術和生態完全對立起來,認為技術發展與生態問題之間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生態問題都會找到其技術根源。技術一生態悖論實現了技術哲學研究范式的轉換,使人類重新審視技術與生態之間的關系,不再一味追求社會經濟發展,而是把生態平衡作為人類發展的重要需求。但是技術一生態悖論只強調技術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忽視技術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這種思想容易引起公眾誤解,走向技術悲觀主義的極端。
3 技術一生態悖論片面性
3.1 技術并非生態問題的根源
面對技術一生態悖論,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技術并非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技術作為人類實踐的創造物,早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球上的生態問題就已經存在。“1995年,英國科學家本頓(M. Benton)利用古生物學家總結的生物化石資料,提出地球歷史上出現過5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時間分別發生在奧陶紀末期、泥盆紀晚期、二迭紀末期、三迭紀晚期、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5]認為生態問題是技術發展所造成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技術發展導致的生態問題使一部分人對技術充滿了失望,他們認為只有放棄技術、回歸自然才是符合生態演化規律。但是應當看到,放棄技術并不意味著生態問題消失。相反,面對污水處理、大氣防治、垃圾分類等生態問題,我們需要先進技術手段解決生態問題,沒有技術手段作為保障,生態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3.2 技術一生態悖論實質
學術界對于技術的態度可分為技術悲觀主義和技術樂觀主義。無論是莊子還是盧梭,他們對技術都持一個悲觀態度,技術一生態悖論從生態學角度對技術進行懷疑、批判和否定,實質上技術悲觀主義的一種。即使人類對技術的批判持續了幾千年,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愿意放棄使用技術。技術批判主義代表人物馬爾庫塞也曾指出:“‘自然界的解放并不意味著回到前工業技術時代,而是進而運用技術文明的成果,使人和自然界擺脫科學和技術為剝削服務時的那種破壞性濫用。”[6]目前那些享受技術發展帶來文明成果的發達國家并沒有因為生態問題而放棄和抵制技術,而是轉換思路給技術賦予更多生態價值,在技術研發和應用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因素,使技術發展和生態文明共同進步。根據目前國情,“我們面臨的不是科學技術的過分發達而導致的人的物化的悖論,而是因為科學技術的不發達、生產力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還沒有經歷技術理性啟蒙的沖擊。我們應該以生產力發展為向導,協調處理技術、生態和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加快現代化步伐。”[7]
3.3 人類的生態責任
技術產生于人類實踐過程當中,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為了滿足人類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求,技術與生態并非天然對立的關系。世界上每一種事物都是即對立又統一的,技術也不例外,任何技術都包含著“好”與“壞”的兩面性。技術與生態之間呈現何種關系,關鍵在于作為技術活動主體的人類如何發展和應用技術。技術會受到諸多社會因素影響,“在技術發展的社會推動中,政治是一種主體自主的調節力量,經濟是一種自發的必然力量,而文化是一種傳統的精神力量。它們與科學的推力,技術自身的內在牽引力一起相互交織,從不同的方面以多樣化的方式影響或引導技術發展。”[8]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經濟發展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重要標準。實用主義膨脹,環保意識缺失導致技術發展和應用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但人類對技術的誤用和濫用才是生態問題根源。塑化劑、地溝油、瘦肉精都直接或間接的以技術應用為掩護,其背后實質上是道德的滑坡和誠信的缺失。誰來該為這些問題負責,毫無疑問應該是作為技術活動主體的人類。面對技術導致的生態問題,無視人類生態責任,把生態問題根源歸結于技術,進而抵制和放棄技術,這無疑是一種舍本逐末和因噎廢食。
4 以技術生態化應對生態問題
4.1 技術生態化轉變
面對諸多生態問題,人類需要承擔主要生態責任,各國各地區應當加強合作,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做出共同努力。1987年2月27日,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著名的《東京宣言》,宣言提出:“技術創造危險,但同時也提供了管理這種危險的手段。各國技術發展的方向也必須變化,以更重視環境因素。”[9]技術一生態悖論具有一定啟示意義,但是它只看到技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沒有看到技術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我們應當客觀審視技術與生態之間的關系,通過技術生態化轉變,實現技術進步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技術生態化可以理解為是技術同生態學的接近、融合,是生態學向技術的滲透的過程。生態學對技術的滲透、融合不僅包括在工藝流程或生產線的設計和管理方面應體現出生態學原理,還包括宏觀的技術政策、技術發展戰略的確立過程中也應融合有生態學思想。”[10]在技術生態化過程當中,人類應該把生態理念融人技術發展的始終,技術研發不能違背生態學原理。在技術推廣和應用階段,要充分考慮技術對生態產生的各類影響,通過宏觀技術政策和戰略調控,大力推廣生態化技術,從技術源頭提高資源利用率,既減少浪費,又保護環境,構建新型技術生態關系,使技術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4.2 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為推進綠色發展,要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綠色技術作為綠色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綠色技術(Green Technology)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社會生態運動中,1992年在聯合國召開的里約熱內盧聯合國際峰會上被定義為環境友好型技術( Environmental Sound Technol-ogies,簡稱為EST),也被稱為生態技術。“簡單地說,綠色技術就是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技術。它是一種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技術,其目標是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為零或極小,資源消耗盡可能小,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11]綠色技術是從生態角度充分挖掘技術潛力,構建一種無污染、高能效、低能耗、可循環的綠色技術群。目前我國的技術研發還是以末端治理為主,難以適應技術發展的新要求。構建綠色創新體系就是改變傳統研發方式,把生態理念融入技術研發與應用之中,為綠色創新體系發展尋找新的技術支撐,實現技術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和諧。在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制定綠色技術產業政策,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創新平臺,加強綠色技術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圍繞綠色技術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驅動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
5 結語
以綠色技術為代表的技術生態化為世界各國的技術發展提供新的驅動力和增長點,在技術發展過程中加強生態引導,是實現技術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對技術生態化,我們應當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實現技術發展和生態平衡的雙贏,共同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美麗中國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美)多梅斯(D.H. Meadows).增長的極限[M].于樹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13.
[2]毛明芳,技術生態批判的本質與功能[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0.27(1):69.
[3]馬 蘭,吳 寧.生態視域的科學技術——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科技觀評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2):69.
[4]包國光,陳紅兵.技術批評主義及其心理根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4):235.
[5]孫家駒.物種大滅絕是最大的環境風險[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6):100.
[6]吳長春,王洪彬.馬爾庫塞技術理性的批判與反思[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9(6):33.
[7]呂國忱.技術與生態的悖論及其應對[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8(11):122.
[8]王耀東,技術發展的復雜性機制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20(7):50.
[9]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l.王之佳,柯金良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76.
[10]王子彥,陳昌曙.論技術生態化的層次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13(8):47—48.
[11]易顯飛,李兆友,循環經濟視野下的技術選擇[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23(3):81.
收稿日期:2019-11-01
作者簡介:丁楠(1988-),男,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