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軍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粘連性腸梗阻
當我們的身體受到創防、腹部出現異物或身體有炎癥出現的時候常會對我們的腹部產生造成的刺激,這時這種刺激很可能會使腹部出現大量液體,從而造成了機體內部分向鄰近的組織粘結在一起進而使機體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的癥狀,是近些年臨床上發于小腸等部位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當患者出現粘逢性腸梗阻病癥時應對其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否則一旦形成相較牢固的纖維性腸粘連就會使患者的腹部出現較為強烈的便血、疼痛、休克等不同程度的臨床病癥,嚴重時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或脅。
1.1一般資料將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10例患者依照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納入分析,研究組和參照組均分得55例患者。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呈現為男性74例、女性36例;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44.75±7.48)歲;這中間有59位患者有1~2處腸管粘連情況,47例患者存在2處以上的粘連情況,4例患者出現廣泛粘連情況。將兩組患者這些資料進行比對后發現差異細小(P>0.05),研究可進行。
1.2方法手術前兩組患者均進行了知情同意書的簽訂以及一些列相關病理檢查,確保患者的身體可抵御手術治療的基本風險。應用常規的開腹手術對參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對其粘連位置進行檢查并對其粘連范圍進行確認,確認后對患者進行全面麻醉并實施開腹手術。患者的腸管或腸管之間相互粘連的部分利用電刀或剪刀等手術工具進行物理分離,從患者進入手術室開始所有的操作都嚴格保證無菌進行,術后也要在無菌環境下對患者所進行手術的部分行止血操作,將創口處理干凈后再對其進行整個創口縫合工作,避免手術操作過程中造成的感染。對研究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首先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其原切口的6~7cm處進入氣腹針,通過人工氣腹的建立插入腹腔鏡,醫療人員通過對患者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檢查后結合術前的一系列檢查結果對患者置入另一操作孔以及輔助操作孔,進而對患者的粘連部位進行手術。通過電凝鉤或超聲刀對患者的粘連部位進行分離,手術后對患者的損傷部位進行修補,清冼患者傷口并進行止血,為防止患者的復發對患者的手術切口置人防粘連劑。術后統一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干預,保證患者的電解質平衡。
1.3觀察指標通過觀察和記錄將所有患者的手術時間、總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的出血量進行分析;對兩組患者在術后出現腸管受損、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不良并發癥狀的產生情況進行觀察對比。
1.4統計學處理以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用(均數±標準差)的方式對患者的總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的出血量數據對比給予表示,采取t檢驗,用百分比(%)對兩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予以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相關的時間及出血量對比研究組患者從總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術后的出血量數據來看都明顯少于參照組,呈現出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但在手術時間的對比上,參照組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研究組。數據見表1。
2.2將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癥狀的產生情況進行比較研究組患者的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腸管受損等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45%(3/55)較參照組的27.27%(15/55)而言,明顯更低,并呈現出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數據見表2。
粘連性腸梗阻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腸道粘連多只的腸管扭曲,壓迫腸管或牽拉成角所導致的常見疾病,易反復發作,治療手段常以手術為主,目前最常見的就是開腹手術,通過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切開將其粘連的組織進行分離,在臨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不過因為其創面較大,在愈合的過程中易出現其他并發癥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和一定的經濟壓力。腹腔鏡手術越來越廣泛的被應用在臨床的手術之中,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手術技術,臨床實驗結果表明腹腔鏡的置入與臨床檢查結果的結合能夠有效對患者的病癥進行探查,并且能夠得出明確的診斷,手術的準確性高能夠減少對患者腸管的損害。由于避免了大面積的創口出現,不至于將患者的整個腹腔暴露在外,也就減少了病菌對患者的感染,減少了并發癥的產生幾率。也就是說,腹腔鏡手術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雖然手術時間稍長,但能夠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產生,從而減輕了患者的一部分經濟壓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