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君
【關鍵詞】小兒腹瀉;常規護理;循證護理;臨床效果
小兒腹瀉是一種消化道疾病,在兒科中比較常見,若不及時治療,會影響到患兒成長。病毒以及細菌侵襲是小兒腹瀉的主要發病原因,發病后會出現發熱、嘔吐等情況,應在治療中給予有效護理,確保臨床效果。本課題主要對小兒腹瀉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對提高臨床效果的應用進行深入分析,報道如下:
1.1資料本次試驗將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間收治的84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奇偶數字分組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2例,觀察組,有22、20例男性、女性患兒,年齡值在1~9歲,(4.67±0.23)歲為平均年齡值;對照組,有24、18例男性、女性患兒,年齡值在1~8歲,(4.27±0.13)歲為平均年齡值,研究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①常規護理應用于對照組,包括病情觀察、皮膚管理、飲食護理及心理護理。②循證護理應用于觀察組。首先,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內護理人員為具備良好的臨床護理經驗,組織小組成員學習循證護理的知識內容,并對患兒腹瀉病理特征及實際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在資料庫中檢索關鍵詞,找到循證支持。除此之外,還應依據患兒實際情況,與疾病治療情況相結合,為其治療有效護理方案。其次,給予患兒飲食護理。依據患兒實際病情與個人體質,對其日常飲食進行合理調整,若患兒處于補充累積損傷階段,應告知患兒嚴格禁食,禁食后指導患兒食用流食,若患兒明顯減少腹瀉次數,應給予半流食,還應告知患兒多食用水果蔬菜,禁止食用生冷、刺激的事物。第三,對患兒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由護理人員對患兒精神意識、嘔吐物性質、尿量、顏色及皮膚彈性進行細致觀察,并對護理情況進行詳細記錄。與此同時,還應對患兒的出入量進行準確記錄,并將其作為依據,評估患兒脫水程度。若患兒脫水情況較輕,應給予鹽溶液處理或口服補液。若患兒嚴重脫水,或存在較高的嘔瀉頻率,應給予靜脈補液治療,對患兒的輸液速率進行嚴格控制,若情況必要,應依據患兒病情及年齡,合理調整輸液速率。第四,降低患兒并發癥發生率。護理人員應對患兒加強并發癥護理,對患兒床邊隔離及呼吸道工作全面落實,將同病種的患兒安置在相同病房,對病房衛生按時清潔,進行合理消毒,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有感染情況出現。
1.3觀察指標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包括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及大便正常時間,各項時間越短,臨床效果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處理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檢驗值為t,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及大便正常時間更短,數據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小兒腹瀉具有較高的病發率,臨床醫生在進行治療時,有著成熟的治療方法,但因患兒的年齡值較小,在加上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降低患兒治療依從性。因此,在對腹瀉患兒進行治療時,應為其提供良好護理措施。循證護理方法具有現代化特征,可合理利用相關科學依據,為患兒制定有效護理方案,促使臨床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加快患兒病情恢復速度,減少發生護患糾紛。循證護理手段具整體化、個性化的特征,需要對患者病情狀況及實際病情充分了解,并經循證后給予支持,從而制定護理計劃,通過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給予患兒飲食護理、對患兒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及降低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保證護理效果。本次試驗主要對小兒腹瀉護理中應用常規護理與循證護理的效果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止瀉時間為(19.23±1.47)h、退熱時間為(41.54±3.25)h、大便正常時間為(51.26±4.26)h,各項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數據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可見,循證護理的護理效果更好,能夠控制患兒病情,提升護理質量。
總而言之,在小兒腹瀉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能夠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加快患者病情恢復速度,減少醫患矛盾,減輕患兒經濟負擔,提升治療依從性,確保患兒護理質量,有臨床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