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霞
摘 要:語文是學好其他課程的重要一門重要學科,重要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小學生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最主要內容是識字,為后面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高效率的識字語文教學,不但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具有長遠的意義。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分析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
序言:
在最新頒布的課標中有著比較明確的規定: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就是識字、寫字教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且,漢字作為一種結構性文字,有著豐富來源與內涵,我們要開展多元化的識字教學活動,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科素養與核心素養。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展開闡述。
一、對核心素養的基本理解
核心素養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修養,如果我們按照廣義的理解,這里面包含了道德品質、言談舉止、知識層次等多方面內容。而素養這個概念同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等概念的區別在于:核心素養更多關注的是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的內化調整,指出了學生深入思考之后的結果。在小學階段的時候,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致力于使學生形成相對穩定的、適應性更強的語文學識修養、文風情趣狀態。這相對于傳統意義上僅關注知識記誦與應用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具深度與廣度。
二、教學現狀
核心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很多年了,但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至今猶存。一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善于總結語文學習技巧與規律,普遍存在死記硬背的情況。其實大部分小學生語文學習依賴于教師灌輸,很少自己主動思考問題,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的教師對于新課改的認識也還不夠,僅從表面對其進行了解,并沒有深刻地領悟改革素質教學的含義和精髓,從而導致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新課程的教學水平低下,而許多新課改的教學內容都流于形式,并且與新課改的最初目的不符;僅因為迫于考試的壓力,導致許多小學語文教師依然堅持己見,堅持沿用自己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對新課改的內容視為無物。
三、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案列
(一)提高趣味性
中國文字與外國文字不同,集音、形、義三者為一體。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對漢字進行有效的趣味研究,既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又能開發學生智力,它還蘊含著有趣的故事。這對小學生來說,極具吸引力,而且學習起來對于學生情感和智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在上課的時候,給學生布置一些學習任務,通過小組合作收集各種材料,找到文字在遠古時代的寫法,和演變的過程,并為文字編寫一個故事,找到文字的識記方法,在課堂上以小組單位分享,每個組推薦一名代表上臺展示,其他組的同學可以進行質疑或者補充。例如“馳”“地”“他”“池”幾個形近字,關于這幾個字還專門編創了一段順口溜“有馬可行天下,有土可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可養魚蝦”,比如,在學習這幾個字時,可以利用“轉轉盤”的方式,再配合順口溜讓學生猜字,因為無論轉到哪個偏旁,它都能組成一個新的字、新的讀音、新的意思,真的是趣味多多,化腐朽為神奇,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字歷史悠久,音、形、義趣味多多。而且從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的學習情感,對于識字能力也有初步的培養。
(二)從生活中提高識字教學的方法
1.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就會自覺主動的去探索和求知,所以老師用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設計一個站在學生立場的任務的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使學生自動自發地學習思考、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們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讓學生喜愛對中國的語言文字,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做一些適當的調整和改變,來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2.塑造語言環境
小學語文中存在很多優美的詩句,這些視覺對仗工整,存在優美意境。學生學習時,教師可以給這些詩句配上相應的畫面,通過畫面詮釋意思,再引入優美的音樂,學生配合著音樂誦讀詩歌,同時欣賞畫面,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深深理解意境與詩句,切實感受到漢語的魅力,實現積累。
小學語文中詩句簡單且富有韻味。教師可以引入適當的游戲模式,如拍手歌、對歌等形式,提高語言的節奏感。如,小學語文中有一些歌謠,可以將這些歌謠變成拍手歌。通過多次練習,通過歌謠的形式將知識記憶下來。借助這種學法遷移的方法,簡化記憶難度,提高教學質量。
3.豐富教學內容
在小學語文識字時,大部分時候僅呈現部分詞句或知識,對教師來說有著更大的延伸空間,教師可以將課外原文直接推薦給學生,鼓勵學生閱讀內容。當說到具體詞語時,可以聯系到相關信息,如看到“禮賢下士”,就會聯想到“三顧茅廬”等。通過這種有關系的聯想,讓積累活動變得生動起來,通過各種方式連接,提高教學質量。
4.以逆向設計教導學生學習生字,是一種“以終為始”的設計,是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由三個階段組成:
第一階段,確定預期結果。在這個階段,我們要認真思考,我們通過教學,讓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在識字過程中認識哪些生字;
第二階段,確定合適的評價證據。教師要做觀測員,設計適合本節課學習內容的評價指標,以便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證據,用實證的方式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本堂課的意義所在;
第三階段,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如果學生要有效開展學習并獲得預期結果,他們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學生要開展識字學習,讓他們在互聯網學習和圖書資料的查閱方面真實體驗,通過真實體驗,將學習內容內化生成自己的東西,達到意義上的理解。
結語:
總之,踐行素質教育,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高效小學語文課堂,老師應該把重心放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上,教師研究并吃透國家課程標準,有目的的進行課程整合,從課程高度上去深刻地理解核心素養、課程標準,遵循語文教育規律和學生的成長規律。讓真實學習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生,讓小學語文課堂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參考文獻:
[1]杜蘊.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模式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9)
[2]王淑芹.關于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9)
[3]季長青.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效率的路徑[J].文學教育(下).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