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在培育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其目的在于提升大學生整體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有效培育。這就需要教師改革教育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保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培育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培育
現如今我國正在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而這個工程建設的核心策略就是對青年尤其是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培育,使得他們成為合格的馬克思主義接班人,除了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以外,還能夠靈活應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解決實際問題,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大眾化傳播打下基礎。高校要改革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引導方法,革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理論素養的提升,使得他們擔負起實現中國夢的責任。
一、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培育必要性
大學生擔負著復興中華民族的重要使命,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水平也直接關乎民族的興旺發達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培育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需要。當代大學生可以說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是建設中國夢的重要人才。要推動中國夢的實現,科學化的理論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這個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抓住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和關鍵期,把培育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作為重中之重,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重要的人才力量支持。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我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并為指導思想,也因此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納入到思政教育體系當中,而對于高校來說培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務,也是當前以及未來的重要教育內容。高校在培育學生理論素養的過程中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培育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堅定他們的正確信仰。第三,是當代青年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從年齡以及素質上看,大學生是當代青年中的重要力量,有效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能夠促進他們成長成才,還能夠為他們今后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奠定堅實基礎,促進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培育方法
2.1積極推動思政課程建設,奠定理論素養培育基礎
思政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培育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有效渠道。所以要達成培育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目標,首先需要從建設思政課程著手,找準工作落腳點,保證教育實踐效果。高校要加大對思政課程的研究力度,拓展和革新教育內容,加入形象生動的事例以及客觀數據用來引導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應用價值,提升內容感染力;創新教學方法,始終把學生放在課堂中心地位,積極運用實踐性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理論素養的培育成效,降低學生的學習理解難度;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成果,并將其和思政課程融為一體,打造科學化的教材體系。
2.2發揮校園網的積極作用,有效健全理論傳播體系
網絡科技日新月異,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造了良好條件,所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培養,拓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培養路徑。高校校園網包含海量信息,有全面系統的服務功能和廣泛的覆蓋面,可以給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網絡化的理論教育創造良好條件。一方面,校園網具備實效性強的優勢功能,于是可以專門在校園網絡平臺上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培養的功能模塊,并在這一模塊補充大量生動形象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方便快捷的接收理論和受到理論熏陶。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專門聘請教育專家利用網絡聊天室等本節的形式為學生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并與學生進行雙向互動。
2.3加強全過程的滲透教育,完善理論素養培育保障
要鞏固和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提升高校教育的成效,將這一理論滲透到高校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成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措施。第一,有步驟和分層次地在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群體當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低年級大學生的教學指導中,可以把側重點放在基本理論教學引導上,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原理、毛概等課程內容的理解,著重指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與觀點,提升基本的理論素養。在高年級大學生的教育當中,則可以把關注點放在引領學生如何做方面,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內化知識,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貫徹到實踐當中。第二,積極開展滲透教育,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滲透到高校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等教育環節,和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行為、社會交往等聯系起來,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2.4積極打造育人體系網絡,確保理論素養培育效果
打造育人體系的意思是將馬思主義理論放置在大學生整個教育實踐之中,構建顯性和隱性、學科和非學科、課內和課外相整合的育人網絡。第一,在顯性教育當中需要系統全面的為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做好說服教育,而在隱性教育中學,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設置相應的規章制度,在潛移默化當中對學生進行熏陶,并發揮隱性教育對顯性教育的推動作用。第二,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作為教育的主渠道,在此基礎之上發揮非學科教育的輔助作用,在二者的密切配合與彼此滲透當中強化教育效果。第三,在課內教育當中要抓住課堂教學的機會,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觀點、立場等教授給學生,此外還需借助課外教育平臺,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在第二課堂當中鞏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培育效果。
在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背景下,如今學生的價值取向顯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他們的思想以及素養面臨著極大的誘惑與沖擊,很容易被迷惑甚至迷失。培育和提高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成為了學生走出迷霧的明燈,能夠幫助學生指明正確的發展方向,成為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鄧東波.當代高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素養調查與分析[J].才智,2017,(22):22-23.
[2]朱冬梅.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對策探微[J].新西部,2017,(11):122-123+76.
[3]謝嘉梁,胡祖鳳,虞琪.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問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0):100-101.
作者簡介:劉妍,出生年月:1983.03.27,女,漢族,籍貫:黑龍江省綏化市,所在院校: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