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挑戰性運動課程核心目標指向幼兒健康領域的發展,主要涉及平衡協調靈敏、力量耐力、堅持和自主四大關鍵經驗。“兒童對挑戰性運動關鍵經驗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許多個不同的中間水平面,需要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嘗試一系列的活動挑戰,依靠恰當的教學策略,歷經多個學習發展進階,逐步達成。”在幼兒挑戰性運動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意識到運動資源的提供對于幼兒經驗獲得的重要性。
我們對園所環境進行梳理,不斷嘗試為幼兒提供多樣化、可變化的運動資源。為滿足每位孩子在活動中探索挑戰行為及發展的需要,嘗試打造一個有“臺階”的運動場,即搭建數個從幼兒運動關鍵經驗始端(原有水平)到終端(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腳踏點”,激發每一位幼兒敢于挑戰的冒險精神,促進其運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我們認為,運動資源的挑戰性設計有兩個途徑,一是資源本身具有挑戰功能,二是資源間組合變化帶來挑戰性。圍繞這個認識,我們一方面進行了基于高結構運動資源的開發研究。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和水平,我們開發了跳躍區、投擲區、攀爬區、懸垂區、平衡區等相應的資源區。另一方面帶領教師將各年齡段幼兒動作發展目標融入到運動資源的設計中,搭建“預設引導式”臺階,引導幼兒沿著已有蘊含動作目標的“臺階”,逐層遞進。
跳躍是一項重要的運動能力,跳躍動作的形式豐富多樣,有雙腳跳、單腳跳,有縱跳、向前行進跳等,但無論哪種跳躍形式,都包括某些共同的動作結構:準備、蹬地、騰空和落地四個階段。考慮到安全問題,我們將跳躍區創設在鋪有PVC防滑地面的室內走廊里,其中,有一組“袋鼠比跳高”的游戲,就能很好地鍛煉幼兒縱跳觸物的運動能力。我們在走廊里懸掛了數十個顏色、手勢各不相同的小手圖案:以園區最矮幼兒站立時手臂上舉指尖可達的高度再加10厘米的高度為最低值,綠色小手懸掛時以此高度為上緣處;以園區身高最高幼兒站立時手臂上舉指尖可達的高度再加15厘米的高度為最高值,紅色小手懸掛時以此高度為下緣處;其間用黃、粉、藍等其他顏色,懸掛了若干個在此兩個數值之間不同高度的小手。這樣的設計,讓園區內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這個區間里找到適合自己現有水平的目標,并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嘗試挑戰更高的水平。
投擲動作通常可以分為擲遠和擲準兩類,不僅要求幼兒具有一定的肌肉力量,還需要全身動作的準確性、協調能力、良好的目測能力等。在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存在身體動作協調性(肩上揮臂配合轉身動作)、目測能力和動作的準確性等方面偏低的現狀。因此,我們將投擲的目標物化到投擲區的環境創設中:張貼正確投擲動作的示意圖,引導幼兒模仿學習;提供了海洋球、彈力球、報紙球、魔術貼球等大小、輕重、軟硬、觸感不同的投擲物;懸掛裝飾有白云和小鳥的藍色綢帶,作為投擲高度的提示物,暗示幼兒擲出的球要超過藍天白云;在地面上貼上4.5米到6.5米不等距離的彩色提示線,激勵幼兒投向更遠的目標。為激發幼兒參與投擲的興趣,還以“怪物森林”為主題,創設了多樣的投擲目標:有高高樹頂上的鳥窩,矮矮樹洞里的怪物,張著大嘴巴的怪物,頭頂上撐開的一把把透明傘……幼兒還可以穿上大褲衩、粘球衣,兩兩合作或小組成團,玩投球、接球、躲避球的游戲。投擲目標物從大到小,從矮到高,從固定到移動,幼兒的投擲能力在興趣盎然的游戲情境中逐漸提升。
在懸垂區,我們間隔設置了吊環、吊繩、單杠等可以進行直體懸垂的器械。為了鼓勵幼兒上肢用力使身體懸空,我們在吊環之間懸掛了一些高低不同的充氣氣球,引導幼兒用腳去觸碰球,體驗雙腳離地時“懸空”的感覺和樂趣。在幼兒目光所及之處,張貼著圖文并茂的層級挑戰卡,以一星、二星、三星、四星的難度提示量越多難度越大,鼓勵幼兒逐步增加懸垂時間,探索多種懸垂動作,從5秒到20秒,從靜止到輕輕晃動,鼓勵他們勇于堅持、樂于嘗試、不斷超越。在日常的隨機觀察和定期測查的數據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幼兒的上肢力量獲得了顯著提升。

我們因地制宜,利用園舍外部數根梁柱間的距離,用鋼索架起了幾道繩橋,并把整條路線分為5段,每一段都根據幼兒年齡設置了不同的高度、長度,并逐層提升難度:有的加了縱向的或固定或活動的線繩,有的添加了有一定寬度的布片,還有的懸掛了間隔一定距離的拉手……幼兒在繩橋上移動的動作,包括從可以雙手平移到需要松開后再抓握,從雙腳可同時踩住到必須單腳抬起移動身體,間隔由短及長。不同難度的阻礙設置,讓幼兒在反復探索挑戰這條繩橋的自主運動過程中,不斷提高上肢力量、身體平衡能力和耐力水平。
規劃良好的運動場地和豐富多樣的運動器械是促進幼兒運動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礎,在高結構資源開發的同時,我們也圍繞低結構的資源挖掘著幼兒自主運動挑戰的內容。開放的運動器械,使幼兒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需要隨意搭建來實現運動能力的提升。國內外的一些學者研究表明,一些低結構或半結構化的器械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運動能力。
我們選擇了幾處相對空曠的空間,為幼兒創設出數個“可變”的自由運動場,提供豐富的、可自由變化玩法的低結構材料。活動開始,幼兒先對即將開展的運動游戲做初步的自我規劃,包括選擇材料、運動內容等,然后根據個體或小群體的規劃自主選擇材料進行建構組合和運動挑戰。他們既可以在自己的運動挑戰區域進行游戲,也可以到其他人的運動區域中體驗互動。
在操場上,我們為幼兒提供了許多塑料的長短棒,方形、錐形組合器械,他們可以自由搭建各種障礙和通道,可以“駕駛”著自行車、滑板車、踩踏車、搖搖車等各種車穿越自己建構的“車之迷宮”。在鋪設塑膠地的空間里,提供竹梯、木板、桌椅、波紋管、輪胎等各種低結構材料,讓幼兒自由創想、自主構建有一定情景的運動場地。他們的合作伙伴不同,器械的組合方式不同,運動場地也不同。在此場地中,幼兒自由進行走、跑、跳、攀登、鉆爬等不同的身體活動,享受更多的運動樂趣。游戲中,我們發現幼兒還會將新經驗和老經驗進行組合,自己的經驗與他人的經驗進行組合,再生發全新的創意。比如在“小兵訓練營”中,幼兒就將之前建構的高山、大橋、隧道等元素重新組合在一起,建構起一個全新的“小兵特訓場”,相比原有的組合,挑戰性和刺激性大大增加,動作也由原來單一的動作晉級為跨跳、爬行、攀爬、向下縱跳等,對幼兒來說更具挑戰性。
基于低結構材料的自主運動,由于器械位置和功能的不固定性,提供給幼兒更大的活動空間和創新空間,幼兒通過對低結構材料的搬運、搭建、組合和運用,在玩的過程中能根據個體運動能力、興趣和需要自主設計運動內容,發現新玩法,激發運動的創造性,挖掘運動的潛力,更能鍛煉綜合能力,真正實現“快樂挑戰運動”。
活動中,師幼、幼幼間的良好互動,對于幼兒發展來說同樣重要。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和洛克都非常強調榜樣的作用,教師精湛的動作技術或技能的榜樣和積極投入的態度,是幼兒積極參與運動的有效助力。皮亞杰則提倡“同伴影響法”,他認為同伴之間的互相影響也是認知發展的重要源泉,幼兒與在同一認知水平上的其他兒童之間的互相影響,可能比成人的影響更有效,在與同伴交往中的觀察學習和積極探索,更能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在運動活動中,教師必須與幼兒在一起,通過給出正確的示范和講解,從而讓幼兒了解活動的各個環節和重、難點,教師的參與也能更好地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過程中,教師還要觀察幼兒的發展水平,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現狀,支持孩子們的運動需要,當幼兒出現猶豫、害怕、退縮等情況時,教師更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別害怕!你能行!你真棒……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幼兒克服運動中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還能夠培養他們勇敢、堅持的意志品質,對形成和諧融洽的師幼關系非常有利。
活動后,教師帶領幼兒進行活動的回顧和問題的討論,讓幼兒在自發、自主的游戲活動的關鍵時刻獲得幫助和提升,使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同伴,是幼兒在身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同伴的榜樣作用對幼兒有著重大的意義。幼兒可以在同伴面前充分地表現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對于幼兒來說,與同伴的相處才是屬于他們自己的社會。這種同伴交往的互相影響存在于同齡的孩子之間,也存在于混齡活動的孩子中間。在我們的中、大班混齡跨班區域運動游戲中,中班幼兒的加入,促進了大班幼兒運動的積極性,為了給中班弟弟妹妹做好示范,原先不敢嘗試翻越小木屋的大班哥哥現在敢于嘗試了;原來不能堅持走完輪胎墻的大班姐姐,現在能堅持到底了……來自弟弟妹妹的肯定和崇拜,比教師給予的肯定和鼓勵更為有效。游戲中,大班幼兒也替代了教師在游戲中介紹游戲規則、佩戴安全護具等一些作用,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觀察他們的活動。
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他們在共同活動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這為幼兒提供了分享知識經驗、相互模仿、相互學習、互相提升的重要機會。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學前階段,運動刺激的數量比質量更為重要。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中規定,幼兒園要保證每天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一小時。
我們開發的這些運動資源,可以在晨練、集體教學、下午游戲時間等各環節中充分地使用。針對晨間戶外鍛煉、日常活動等時間段,我們詳細制定了班級使用安排表,確保每個班級、每個幼兒都能使用到各運動區域的資源,同時有效避免了場地使用的沖突。除此之外,我們每周還定期開展一次全園性的區域運動游戲自選,混齡游戲也更好地提升了運動資源的利用率。
《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一書中指出:劃分不同的區域,可以減少沖突,提高幼兒的注意力。當我們將幼兒園的空間劃分成不同的區域后,確實滿足了不同幼兒、不同運動的需求,但同時也出現了幼兒因過于追隨自己的興趣,而導致過于偏向某一類運動。
為緩解此類情況,教師需要通過設定特定的、明確的運動目標來引導幼兒更全面地發展。我們為每位幼兒準備了“運動護照”,每次活動后,讓幼兒記錄自己活動的運動區域、參與程度,大班的孩子還會記錄下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游戲同伴,這些能幫助教師更全面地掌握班級幼兒的運動現狀。教師結合每周一次的分享交流,對有明顯偏好的幼兒做出引導,促進全體幼兒運動能力全面、均衡發展。
良好的運動場,其基本特征是安全。我們認識到,活動中只有“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挑戰”才有意義。因此我們研究并形成了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
首先,每次活動做好充分的安全防護工作。活動前,細致考慮活動安全隱患,如活動場地的選擇,設備設施的運行,器械位置的擺放,仔細查問幼兒的著裝情況和身體情況。活動中,放置必要的保護器械,關注教師站位,觀察幼兒的身心狀況等。活動后,幫助幼兒分享積累自我安全保護經驗。
其次,運動環境中滲透安全提示。將師幼共同制作的直觀形象的安全標記符號呈現在環境中,引導幼兒在生動有趣、簡單易懂的信息不斷刺激下,形成自律行為。
再次,開展專題體驗活動。讓幼兒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進行運動,使幼兒形成某一特定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行為。如,躲閃投擲物時,用雙手保護頭部;摔倒時,不用手撐地,用滾動身體的方式卸力;感到身體不適或受傷了,要及時主動地告知老師等。在持續的運動經歷中,幼兒自身本能的防御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斷增強,幼兒的運動就能安全有效地開展。
我們所打造的這個“有臺階”的運動場,正是基于“挑戰性運動課程”理念之上的。為幼兒創設一個多樣化、有挑戰的環境,能激發每一位幼兒運動的熱情、興趣以及敢于挑戰的冒險精神,能幫助他們在運動中獲取新經驗,獲得身體和心理的綜合挑戰,引導每一位幼兒沿著一定的發展路徑小步遞進,最終實現在最近發展區內的跨越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