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巧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隨著智能時代的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機。當然,高校學生更是使用智能手機的主要群體之一。大學生機不離身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隨時隨地隨處可見智能機的使用,甚至課堂上“低頭一族”也屢見不鮮。課堂授課是學校主要的教學手段,那么課堂使用手機到底會對課堂教學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由此展開了對南充市三所高校的實證研究。
采用3種調查方法,分別是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文獻分析法:通過電子網絡、圖書館等查詢相關課題的信息資源,收集和匯總國內外學者在大學生手機課堂行為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問卷調查法:問卷中設計了有針對性和代表性的問題,涉及到使用手機的時間段、頻率、課堂使用手機的態度等以保證研究的可靠性、客觀性。同時利用SPSS17.0統計分析工具,對調研問卷結果進行處理。訪談法:采用個案訪談形式作為問卷調查法的補充,通過與大學生口頭交流方式獲得相關信息。
調查對象:四川省南充市3所高校(西華師范大學、川北醫學院和西南石油大學)在校大學生。本次調查發放750份問卷,有效回收735份,回收率為98%(表 1)。

表1 調查對象分布情況
信度檢測主要是采取克倫巴哈a系數測量,此次問卷的信度0.825在0.7<Cronbach's Alpha≤0.9,說明此次研究的問卷具有很高的內部一致性程度(表2)。該問卷的編制是嚴格根據教育測量學的相關要求,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設計,在和指導老師多次探討和問卷初測調研后進行修改,才最終確定,因此本問卷在內容效度上是較高的。

表2 基于標準化項的信效度分析
1.課堂使用手機的頻率
由表3可以看出,課堂使用手機的現象較為普遍。首先從使用的年級來看,大一、大二和大三學生課堂使用手機頻率維持在較高水平并處于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大四開始下滑,只占18%。接著從使用時間頻次縱向分析來看,一節課40分鐘,有38.6%的學生使用時間在10分鐘左右,19.5%的人使用時間在20~40分鐘,加之課堂上被其他事件分散注意力,真正花在學習的時間值得深思。因此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則必須要引導學生樹立合理使用手機功能的觀念,最大限度地發揮手機的積極作用,規避手機的消極作用,使手機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工具。

表3 各年級學生手機使用時間人數統計
2.課堂手機使用的態度
問卷涉及到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態度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程度,由表4可知:sig.(雙側)的值<0.01,教師、學校和學生的態度對學生課堂手機使用頻率具有顯著差異性,除此之外,學生態度的sig.(雙側)要大于教師和學校的態度,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和學校的態度與手機使用頻率的顯著性水平要高于學生態度對其影響。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則需要教師、學校以及學生這三者共同努力。

表4 課堂手機使用的態度相關性分析
3.對手機作用的認識調查
隨著手機功能日益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通訊功能,增添了游戲、音樂、視頻、學習等功能在里面。大學生對待使用手機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據統計,手機學習功能越來越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據表5、6可知:課堂使用手機,用途是非常廣泛的,娛樂學習拍照等強大的功能,正滿足學生們的需要。占57%的學生課堂上利用手機來輔助學習,有42.4%的學生認為手機能促進學習,把手機作為一種學習工具;這說明智能手機只是作為一個工具,具有雙面性作用和影響,關鍵在于使用者如何應用智能手機并為課堂教學服務。

表5 對手機作用的認識(部分數據)

表6 手機作用與手機使用原因的相關性
4.課堂使用手機的原因
由表7可以得出,23.5%的學生認為上課使用手機是有緊急事情要處理,通過深入訪談,得知這部分學生大多由學生會組織、班干部、助理、協會成員構成,不得不在課堂處理組織事務;28.4%的學生認為是習慣性使用,“上課的時候手機也就擺在手邊,時不時就過來看看QQ或者刷新一下網頁,一節課就過去了”。42.4%的學生認為是由于課堂管理松散、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而導致在課堂使用手機,由表8數據sig.0.000<0.01,說明了這是大學生認為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最主要的原因。

表7 課堂使用手機的原因

表8 手機作用與手機使用原因的相關性
基于南充三所高校問卷調查的分析,可以看出課堂使用手機的兩面性。就消極影響的一面,很明顯是問題和癥結所在。反思焦點集中在三個問題:第一,就學校態度和具體的規定而言,到底該怎么管,管多少,如何管;第二,課堂不恰當使用手機的原因主要歸咎于老師還是學生,以及該如何協調老師和學生的關系;第三,學生心理和行為不成熟所導致的課堂手機成癮問題。
56.7%的學生認為校方對待課堂使用手機的態度是調成靜音或震動,讓不少人覺得這態度不溫不火,可以說成是縱容,也可以表述為無奈之舉。目前,國內不少高校為此也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規范課堂使用手機,也明確提出了多種辦法約束學生課堂使用手機,如南京理工大學規定學生上課關閉手機;華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在教室設置“手機收納袋”,供上課學生存放手機;江蘇大學上課時間實行斷網政策,“無手機課堂”、限時鎖屏等等。然而,學校某方面規章制度和做法的初衷是好的,學生卻不理解,一味抵觸,與學校唱對臺戲。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某學校出現了學生攜帶多部手機,一部上交,一部留著課堂玩,有償替課等等應對的招式層出不窮。這些規定執行起來有難度,效果并不理想,留給學校管理者一個極大的挑戰:管多少,怎么管,如何管才更有效?
綜合問卷分析,我們可以從中得出兩點結論:第一,老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推諉責任。學生把課堂教學效率低歸因于教師課堂管理態度不溫不火或者明顯聽之任之,教師則認為是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無限度使用手機造成的。第二,學生與老師相互的期望值太高。學生期望老師能改變教學內容枯燥、方法陳舊的現狀,提高自身素質,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增添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而老師希望學生靠自身的自控能力克服上課不正當使用手機,顯然老師高估學生自控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因此,不能單把責任歸咎于老師或者學生,而是要注重老師與學生良性互動交流,從而減少課堂不正當使用手機的頻率。
90后大學生,崇尚自由、個性鮮明,相反地也充斥著青春與叛逆,行走在非成熟通往成熟的道路上。在影響課堂使用手機的因素上,42.4%同學歸因為老師,28.4%同學歸因為自己,23.5%歸因為手機,從這一層面上看來,突顯出同學們趨利避害的歸因心理。再者,當前自主學習氛圍環境下的大學生,大部分按部就班,肆意消耗自己的上課時間,無法為自己進行有效的大學規劃;雖然他們已經成為一名大學生了,但是不代表他們的心智已經成熟,不代表他們的行為是理智的,從諸多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大學生正處于一個不成熟的階段,他們諸多行為是非理性的,更多充滿了享樂主義。
在信息內容、方式更新極快的社會環境下,高校明令禁止使用手機的效果收效甚微,單靠學生自律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本文堅持一條內修與外控相結合的路徑,堅持引導為主,化解矛盾,并綜合南充三所高校的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設性意見。
高校管理者要改變管理思路,多方面、多手段控制課堂手機的使用。第一,學校要學會轉變思路,由“堵”到“疏”,就必須由“管人”重心轉移到“管手機”。學校要致力于開發智能手機在課堂上的潛力,致力于把手機服務于課堂,深化加深科技革命在教育中的應用,順應科技革命的潮流,讓智能手機在課堂教學上體現其應有的價值。(如王興,吳珊珊關于高校課堂自動化考勤與手機使用限制系統設計;張煜的課堂輔助教學新模式探索——基于手機APP軟件開發等)。國內一些高校也開發了手機輔助教學系統,嘗試把手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第二,學校要分年級、分課程類型實施管理力度,大一大二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等公共課,目標只需定位于讓學生有初步了解即可。重點培訓年級應放在大三這個轉折點上,通過開展相關培訓和講座不斷提高學生的素養,相關培訓強調突出實用性,讓學生真正有危機意識和具體的實踐技能,從而使學生主觀上愿意配合放下手機,逐步改變課堂使用手機的習慣。對大四的學生稍微提點就行,反而不能太緊迫,太催促,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首先,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因此教師如何在課堂有效管理學生使用手機是一門藝術,這不單單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揣摩學生心理的過程。那何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既然大學生標榜自由,何不開門見山,約法三章,提倡有限的自由。即允許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拍照、錄音、上網查找課堂討論資料,問題須有挑戰性和創新性,才能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但不允許頻繁拿手機出來玩樂,同時可以利用手機這一平臺,安排課前預習、課后網上作業,課中網上資料查詢,與學生在手機上進行交流。其次,教師為增強教學效果,實施必要的教學改革:第一,教師必須堅持學習,多閱讀經典著作和相關資料,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一定會受用終生,正如一位學者說的,一名真正的學者之所以優秀,不僅在于他能旁征博引,還在于他能咬文嚼字;第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鞏固教學方法,如情境創設法、合作探究法、問題引導法,探索多元的教學方法,更多地體現學生的參與性與互動性;第三,接受并融入教育現代化,當下信息多元化趨勢以不可阻擋之勢“入侵”教育,教師更要在變化中不斷提升自己,順應時代要求,融入時代氣息,讓手機成為服務課堂的教具。
當前最迫切的是引導學生正確的歸因,讓學生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幫助學生尋找脫離使用手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主觀上認識到自主性的重要意義。其次是對大學生進行有策略的引導,引導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到課堂不恰當使用手機帶來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引導他們進行初步合理的規劃,制定明確的目標,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從而增強自控能力。例如:可以根據學生不同學段和專業,將包括手機使用在內的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常規課程,通過課堂主渠道加以呈現,教育大學生增強網絡信息識別能力,合理使用手機。最后,要引導學生做行動的主人,全力支持學生自愿主動發起的活動和項目。例如:由校方牽頭,學生組織,本著自愿的原則,主動發起建立協會、微信群等各種項目,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堅持打卡課堂不使用手機,相互監督,使自己成為手機的主人,學習成為主旋律。一旦項目成員有了主人翁意識,他會不余遺力地維護這個團隊并使之正常運轉,幫助更多人改變壞習慣。同時,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校方的宣傳資源,不斷擴大影響力,使這個項目輻射范圍更廣,不局限于學校,社會成員也可以加入,不過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做好審核和監督工作。
總而言之,智能手機給課堂教學帶來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極大威脅著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又會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因此,包括學校、教師和學生在內的三方,都應該關心和討論課堂不正當使用手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更應積極探索智能手機給高校課堂帶來的潛在優勢和價值,互聯網加教育的時代正蓬勃發展中,充分利用好智能手機的優勢為高校課堂教學服務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