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英,張建華,賈龍超
[摘 ? ? ? ? ? 要] ?基于甘肅省理工中等專業學校的校系二級管理模式,對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校系二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的實現過程進行分析、梳理,從傳統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建設策略和實踐探索三個方面介紹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取得的成功做法和經驗。
[關 ? ?鍵 ? 詞] ?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信息化平臺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28-02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平臺體系建設,將信息化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基礎。《規劃》還提出,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職業教育仍然存在社會吸引力不強、發展理念相對落后、行業企業參與不足、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等諸多問題。究其原因,還是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無法滿足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致。如何利用信息化高效地完成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從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成為很多中職學校的當務之急。本文結合甘肅省理工中等專業學校近幾年來的校系二級管理模式的實踐探索,對信息化條件下的校系二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進行了分析、梳理,并介紹了取得的成功做法和經驗。
一、傳統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評價主體過于單一,效率低下
據調查,目前很多中職學校中,限于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手段,以教師、學生構成評價主體,難以實現家長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等多元化評價主體共同參與的模式。評價內容多僅限于課堂內容,與現階段人才需求、專業發展狀況不相適應。同時,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手段時效性差、效率不高,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功能有限,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大大影響了職業教育吸引力、內涵建設的提升。
(二)評價標準過于固定化
好的評價標準對全體教師雖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相對固定的評價標準必然與現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相違背,同時不能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相比傳統手段的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方式,這方面就明顯優于傳統教學評價方式,可以對不同的評價對象做出個性化的教學評價。如我校在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評價時,對不同的系、專業班級可制定不同的教學評價指標,以實現個性化評價。
(三)評價過于片面性
運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質量評價,因評價手段的限制,評價往往只重視過程性評價,而忽視了能力性評價。具體表現為只對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進行評價,而對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學組織形式是否依據生產過程或項目實施步驟進行等方面鮮有涉及。
二、基于信息化的校系二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策略
(一)引導性和激勵性策略
評價體系的各項指標要鮮明地體現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思想、觀念及原則,體現立德樹人與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的新要求。評價指標的引導性要符合現實,具有客觀性。指標定得太高,可望而不可即,不能被大多數教師所理解和接受,會失去對教師的激勵作用;指標定得太低,又會失去指標的引導性,不利于促進教改深入。
(二)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共性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策略
我校實行校系二級管理模式,不同的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均有較大不同,尤其是實訓教學和生產實習環節,差別更加明顯,所以教學質量評價也要有一定的差異。可以在兼顧教學質量評價共性評價內容的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優勢,實現不同系部,甚至不同專業班級個性化的教學質量評價。同時,評價體系應為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留出空間,不應過度追求統一評價要求而抹殺了教師的教學個性和特色。
(三)多元評價主體相結合策略
傳統教學質量評價主體主要由學生、教師、學校督導組成,?所以在評價的完整性上存在先天不足。因此,教學質量評價主體缺少企業、用人單位是不完整的。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引入社會用人單位、企業的相關人員來參與教學質量評價,這樣對課程的準確定位和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基于信息化的校系二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實踐探索
構建以信息化為手段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信息化平臺是前提和基礎。甘肅省理工中等專業學校在以學校數字化校園平臺為依托,通過評價管理系統,圍繞學校專業建設情況、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各專業教學實施方案、各系教育教學實際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構建校系二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經驗。
(一)建立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的選擇不但要貫穿整個教學實施過程,同時要對課堂教學、實訓教學、實習教學進行全面覆蓋。我們建立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兩個層次,包含4個一級指標和19個二級指標,涵蓋課堂教學、實訓教學及實習的全過程。由于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有學校課堂教學、學校實訓教學,還有延伸到企業生產一線的實習教學,所以教學質量評價應以具體工作情境為導向,對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檢驗教師的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學組織形式是否圍繞工作過程或項目導向實施等,在學校和企業的角度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學校方面主要以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評價為主,企業著重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實踐操作能力、職業素養、工作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評價。
(二)形成多方位的教學質量評價主體
僅以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已不能滿足現代職業教育對人才質量的要求,評價主體的確立要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注重社會和用人單位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與市場接軌,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企業、社會、家長、學生、教師構成多方位的教學質量評價主體,實現教學過程全環節的綜合評價,以此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通過多方位地評價主體,建立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相配套的、能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三)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客觀性評價的結果便于處理,也便于量化,有利于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同時也便于區分等級。但是,教學活動是非常復雜的過程,有些內容無法用“是”與“不是”、“好”與“不好”、“有”與“沒有”這類詞量化,而這些內容對教學評價又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在設計指標體系時,要分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兩部分。如,在主觀評價內容中讓學生回答:你認為本門課程在教學中還需要哪些改進?你認為教師在教學上突出的優點是什么?這樣得到的評價結果比純粹的按分數劃分的等級或是一個分數要好得多,也會更有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四)兼顧不同專業的教學特點開展教學評價
不同的系、專業評價內容各有區別,如服務類專業和工業類專業在實訓教學、實習內容上就有明顯的區別。為了保障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公正性,我們針對不同的系、專業教育教學特點,設計了對不同專業各有區別的校系二級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每個專業班級評價指標既有全校共性的評價內容,又有個性的評價內容,從而提高了評價結果的有效性。評價結果的有效利用是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真正目的所在,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時地將評價結果推送至教師手中,從而促進各專業教師有針對性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五)實現跨平臺多終端的評價方式
目前,我們依托我校數字化校園平臺,通過評價管理系統,實現了在不同的地點利用電腦、手機等不同的終端隨時隨地進行教學評價的評價方式,改善了評價主體的評價體驗,而且利用信息化對評價數據進行自動分析統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評價時間。同時,可以將評價結果及時推送至管理者或教師手中,方便教學管理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總之,信息化是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手段,建設科學、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重中之重。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質量評價是如今大數據時代來臨的必然方式。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質量評價,更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中職教育教學的引導、監督、反饋等作用,更好地促進中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建華.校系二級教學管理“323”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甘肅教育,2018(4).
[2]郭娟.融入信息化的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3).
[3]葉法林.結合學校信息化建設理念建立校內教學質量綜合監控系統的探索[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
[4]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 [Z].2014-06.
[5]教職成.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Z].2015-07-27.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