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不僅要有開放的課程觀,靈動的課程生成意識,還要將幼兒置于課程“中央”,敏感把握生成機會,設計生成活動,更要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質量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靈活地執行。幼兒園的課程既要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構建和預設,也要根據執行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生成。
幼兒是靈動的、獨特的,始終處在生長、發展中。很多教育機會稍縱即逝,不可重復。在現實中很多教育行為明顯受到時空限制,如何基于幼兒的需要、興趣、原有經驗、對現實生活的了解,抓住時機,開發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生成性活動呢?
生成性活動是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及所做的價值判斷,不斷生成的課程活動,有靈活性、即時性、生長性等特點。幼兒是生成性活動的當事人,教師是生成性活動的研究者、設計者,是幼兒發展的助手。教師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用智慧“抓”住生成時刻,與兒童一起生發精彩的課程活動,滿足其生命成長的需要。
一、靈動地“抓”,敏感于偶發興趣
童年擁有豐饒的人性資源和人文資源,童年、童心、兒童都值得成人珍視和敬畏。兒童對生活中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感到好奇,有躍躍欲試、一探究竟的沖動,教師的使命就是捍衛童年,護持童心,培植兒童。
1.尊重幼兒,回應需求
生成時刻:哥哥姐姐拍畢業照
六月,隨著畢業季的到來,大班組掀起了畢業MV拍攝熱潮。連續幾天,大班孩子們穿著博士服,攝影師扛著專業設備跟拍。地處一樓拍攝點的小3班的孩子們趴在窗戶上羨慕不已。“哥哥姐姐為什么天天拍照?”“他們為什么要戴黑帽子拍照?”“什么是畢業呀?”“我們要畢業了嗎?”……一連串的疑問,讓孩子們對“畢業”充滿了好奇。
分析與思考:升班是幼兒在園生活必然經歷的階段,他們內心有疑惑,有擔憂,更有對成長的期待。當升班的話題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幼兒生活中時,教育者就應該尊重幼兒的發展,積極應答幼兒的需求。
生成活動:我要上中班了
在參觀中班、與哥哥姐姐互動贈禮的活動中,幼兒激起了升班的欲望,他們集體拍攝小班結業照,體驗“畢業成長”的快樂。
效果評價: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幼兒園課程就是要兒童去探索、交往、體驗和感受。對于小班幼兒而言,當朦朧的“畢業”遐想得到教師的尊重和回應,當升班的擔憂得到哥哥姐姐的熱情撫慰,當拍攝畢業照得到滿足時,升班課程的價值不言而喻。
2.傾聽幼兒,綻放精彩
生成時刻:我想看櫻花
草長鶯飛的四月,清晨,大1班的幾個小朋友圍在一起:“你知道嗎?這個星期我要去無錫賞櫻花了。”“櫻花?我在媽媽的手機上看到過,漂在河面上像雪花一樣美麗。”“真的嗎?無錫遠嗎?我也好想看看呀!”“我早上在來的路上也看到了櫻花。”……正在開放的櫻花闖入了幼兒的生活。
分析與思考: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藝術教育的要求。教材不是幼兒的世界,世界才是幼兒的教材。當大自然這本活教材為幼兒呈現出美,綻放出精彩時,課程便應運而生。
生成活動:我與櫻花有場約會
我們利用距離幼兒園1公里的皇都綠地櫻花林,開展了一次戶外尋美寫生活動。從一起策劃、準備春游寫生,到徒步來到櫻花林;從與櫻花親密接觸,到選景寫生,幼兒用步伐丈量,用眼睛探究,用語詞描述,用稚嫩之筆描繪,抒發對春景的熱愛。
效果評價: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課程的生發點卻在幼兒身上。只要教師用耳傾聽、用心觀察,就會把握住課程生發的機會,若再以最恰當的方式生成活動,幼兒的學習與探究就變得更加細致,觀察與表達就變得更加豐富,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也更具張力。
二、專注地“抓”,立足于游戲觀察
游戲之于兒童,就如同食物、空氣之于兒童的生命成長一樣重要,它融合了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但是在游戲中,幼兒也會出現困頓、疑惑,面臨混亂和無助等問題,這些都是發展的契機,教師要勤于觀察,善于歸納,發現共性,生成活動,引導解決,助推幼兒經驗的提升。
1.靜心旁觀,互助提升經驗
生成時刻:中班自主角色游戲“紅火的鋪子”
經自主討論游戲計劃完成后,理發店、修車鋪……開展了。理發店的兩位當家人在接待了一名顧客后,理發店就再無人光顧。那邊,修車鋪也毫無人氣,只有店主一人在堅守,計劃初始,修車鋪就遭到合伙人的反對。一段時間過去了,兩家店鋪的店主都不見了蹤影。人去哪兒了?教師巡視一周發現,店主們跑到“小區”上門推銷、招攬生意去了。不多會兒,兩家店鋪都紅火了起來……
分析與思考:自主角色游戲是在傳統角色游戲的基礎上,由幼兒自己設計主題、自主選擇伙伴、自主設計場景和進行的角色游戲,對自主性、創造性的要求更高。對于中班幼兒來說,自主角色游戲中出現問題是預料中的事,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水平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幼兒教育幼兒,經驗嫁接經驗,機不可失。
生成活動:“做好當家人”分享
觀看上述游戲活動視頻后,教師拋出游戲中“店鋪冷清”的問題,引發幼兒集體討論:“為什么會這樣”“怎么辦”。游戲中的兩位當家人現身說法,映照了游戲后段孩子們的“辦法”和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其他店鋪的當家人也紛紛分享好經驗,以補充兩位當家人的分享。運用集體的智慧,豐富并積淀了幼兒自主角色游戲的經驗。
效果評價:幼兒園游戲的目的不僅僅是愉悅兒童,更是促進兒童的發展。當開展一種新游戲時,由于經驗、能力、個性的差異性,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教師要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問題解決者,靜心等待問題的解決時刻,然后將此經驗“妙推”給其他幼兒,實現經驗共享,助推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
2.持續追蹤,釋放生長動力
生成時刻:記錄本上有“情況”
大4班的閱讀區墻上掛了閱讀記錄本,幼兒每人兩本,封面上各畫了一幅圖,“愛心”表示幼兒喜歡閱讀的書或書中的畫面。“問號”表示幼兒在閱讀中產生的疑問。一周的時間,繪本《大腳丫跳芭蕾》同時出現在15名幼兒的兩本記錄本上。
分析與思考:記錄本是幼兒自主閱讀過程的軌跡留痕,一本書得到近半數幼兒的關注,“喜歡”與“問題”同在,透露出這本書的吸引力及其對幼兒的挑戰。教育就是要善于發現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并盡可能地促進幼兒發展。
生成活動:“我的芭蕾夢”繪本創編活動
幼兒借助記錄本,分享自己閱讀過的精彩頁面,說出閱讀中產生的疑問,然后師生合作,集體閱讀繪本。教師根據幼兒的閱讀興趣點,組織開展“我的芭蕾夢”繪本創編、“芭蕾舞姿”創意畫、“芭蕾歌舞劇”表演,滿足了幼兒的“芭蕾夢”。
效果評價:閱讀區是幼兒園常規的游戲區域,每個年齡段的班級都必備。現實中閱讀區域很受歡迎,但教師難深入指導,給予幼兒的支持不足。教師以“記錄本”為媒介,收集到幼兒閱讀群體性、代表性的信息,進而生成了集體活動,不僅發現了幼兒閱讀的興趣點,而且回應了幼兒的好奇、困惑,教師支持幼兒真正有效、持續地閱讀變為可能,讓閱讀區散發持久的吸引力。
三、精設地“抓”,源于純真童年
虞永平教授在《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一書中強調,幼兒園課程應回歸兒童生活世界。回歸生活世界就是讓幼兒真正去發現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長的有力脈動。幼兒園的課程要立足于幼兒生活,從幼兒生活中來,在幼兒生活中展開,為他們將來的生活奠基。
1.立足生活,讓童年五彩斑斕
生成時刻:我舍不得離開
6月下旬,隨著幼小銜接活動的開展,大班幼兒畢業離園的擔憂感越來越強。“老師,我們要畢業了,離開幼兒園還能見到你嗎?”“老師,我舍不得班上的好伙伴。”“老師,我不想畢業。XXX,畢業了我就要和你分開了,好難過。”……
分析與思考: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遵循兒童生命成長的基本邏輯,努力站在最有利于兒童生命成長的立場上,和兒童一起建構幼兒園課程。畢業分離是幼兒園學習生活的告別,也預示著幼兒人生中第一次學段的跨越,難舍難分是幼兒純真情感的真情流露。作為教師,應該尊重童心,善待兒童,主動幫助他們將分離的傷痛轉化為無限的留戀,讓他們帶著微笑和滿滿的幸福感走向新的生活。
生成活動:“我們畢業啦”系列活動
通過“留下我的笑臉”“我想對你說”“跨班游戲暢游日”“畢業長桌餐”“交過手中的旗幟”“弟弟妹妹來送行”等活動,讓幼兒再一次與園里熟悉的人、物、景、境親密“交談”,回味幸福的時光,帶上學弟學妹的祝福踏上新的旅程。
效果評價: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里程碑式的歷程,這些歷程需要成人用心陪伴。當人生第一個“畢業”來臨,別離就填滿了孩子的小宇宙。教師關注到眼前的、活生生的、處于“困境”中的幼兒,想他們所想,憂他們所憂,精心設計生成活動,把幼兒置于畢業場,讓幼兒親歷詩意、暢懷的畢業活動,幼兒園的生活就在滿滿的回憶中畫上句號。
2.放眼社會,為未來窮實根基
生成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舉國上下一片歡騰。隨著國慶越來越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彰顯祖國偉大的發展成就的國慶主題活動,深深影響藿幼兒的生活。
分析與思考:“愛祖國,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是每一位中國兒童都應初步具有的社會歸屬感。在幼兒園階段,喜逢新中國70歲生日,對幼兒來說那是何等的喜事、幸事,在這樣的時間點與全國人民一道慶祝祖國生日快樂,比任何時候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都來得更有力量。
生成活動:“喜迎國慶”系列活動
通過毛澤東詩詞硬筆書法展、毛澤東詩詞朗誦會、祖國大好河山照片展、“五十六個民族大聯歡”、民族游戲大游園等系列迎國慶活動,家長、幼兒、教師一起從70年前開始追尋一代偉人打下江山、建立新中國的足跡,去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體驗眾多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折射出的文化多樣性,以及民族團結一心的和諧景象。
活動評價:立德樹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幼兒教育是培根固本的事業。幼兒生活在小家庭,同樣也生活于大社會、大世界。大社會是幼兒園課程的活資源庫,是幼兒德育最生動、最鮮活、最直接、最有價值的資源。作為教師,關注社會的動態,對潛在的教育資源作預判,準確把握資源的課程價值,以獨特的視角,生成喜迎國慶的系列活動,讓幼兒成為“迎國慶”課程的當事人,家長成為課程的支持主體,教師成為課程發展的推動者,家園共育,幫助幼兒“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自由、自主、愉悅、創造”是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主要精神。自由、自主,是課程追隨幼兒發展、靈活生成明確的要求。生成性活動的起點是基于兒童的發展需要,落腳點是成功地促進兒童的發展。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不僅要有開放的課程觀,靈動的課程生成意識,還要將幼兒置于課程“中央”,敏感把握生成機會,設計生成活動,更要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質量意識,將生成活動與預設活動有機綜合,從而保證課程的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