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對于教師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以女性為主的幼兒園工作者中,細膩微妙的情感時刻有可能影響教師工作的態度與熱情,其精神狀態與工作態度也將影響幼兒園的發展。作為一名管理者,需要從教師的眼神和話語中解讀教師的心理,感受教師的真實需要,在與教師交流互動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管理策略,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案例一:讓配班教師不再成為“雞肋”
9月初,幼兒園迎來一群小班的孩子,教室里的哭聲此起彼伏。為了盡快讓小班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也為了減輕小班老師的壓力,開學前兩周,幼兒園每天從中層和后勤人員中各抽調一人進入小班,配合小班老師做好孩子的情緒安撫工作和各項保教活動。周三,當我進班時,有一名孩子哭鬧不止,我將他帶到隔壁游戲室玩玩具(游戲室和小班的教室合用一間衛生間)。此時,小班老師正在照看孩子上廁所,我聽到江老師跟田老師說:“天天這么多人進班,說是幫忙,能幫到什么?該幫忙照應的時間大家都去忙自己的工作了?!碧锢蠋熣f:“是呀,昨天中午吃飯時,我忙得滿頭大汗,可來幫忙的人都走了?!甭牭竭@里,我一愣,本著“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的觀念,開學抽調人員進小班本來是件好事,為什么老師反而會不滿意呢?經過一天的觀察和了解,我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了配班的效果。一是配班教師隨叫隨走。安排進班的一般是園長、總務主任、保教主任和后勤教師等,開學第一周諸事繁雜,配班教師往往剛進班,就被一個電話叫去處理要事或領取材料,配班教師只好丟下哭鬧的孩子去解決問題。二是配班教師進班時間安排不合理。小班孩子的入園時間是8:00-8:30,這段時間孩子哭鬧的現象比較嚴重,特別需要人手;進餐時間是11:00-12:30,吃飯時,老師剛給這邊的孩子盛好飯,那邊的孩子“啪”的一下就把飯菜全打翻了,再加上還有的孩子需要喂飯,真叫人手忙腳亂;好不容易到了午睡時間,孩子們一個個都要老師陪著、拍著、哄著入睡,老師真是“分身乏術”。但在這些時間段里,配班教師都在忙著處理幼兒園的一些事務,不能及時到位,就如同懸浮在空中的氣球一樣,落不到實處。
倘若管理者對教師的抱怨視而不見,很可能會因小失大,引起連鎖性的不良反應。這時候,管理者要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想教師所想,急教師所急,將“配班”落到實處。
首先從思想上重視配班工作。園長通過微信向全園布置這項工作:各位老師,我們又迎來新一屆小班孩子。為配合做好小班入園工作,我們將繼續發揚優良傳統,安排中層和后勤人員進班組織一日活動,敬請大家盡量在配班階段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謝謝大家的支持。信息的發布引起了大家的重視與配合,也讓小班教師感覺到不是“走過場、做樣子”。接著,園長與配班人員協商,調整配班時間。利用配班教師不進班的時間安排好業務工作,并給每人發放一份“小班入園初期配班人員安排表”。表格中明確規定8:00-12:30為配班教師進班時間,保證了來園、午餐和午睡三個重點時段都有配班教師協助。兩個星期后,小班孩子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班級一日活動也逐漸步入正軌。見此情景,小班教師由衷地說:“再也不擔心開學了?!?/p>
案例二:主題墻評比的“風波”
幼兒園每學期都要開展班級環境創設評比活動。今年四月份的重點是“主題墻的創設”。周四,根據以往的慣例,由園長和其他幾名中層人員針對各班主題墻情況逐項打分。評比結果公示之后,我聽見有的老師說:“這樣評比有什么意思?老是這幾個班排在前面!”“跟領導同班的沾光,我們再努力有什么用!”當教師有這樣的抱怨時,首先,我想到的就是他們說的有無道理,再反思管理上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提出意見的老師說的話雖然不中聽,但是很在理,讓我對主題墻評比及其他相關評比活動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認識:評價者由幾名固定的中層人員組成,難免在評價的過程中存在主觀意識;沒有事先組織教師對評價標準進行研討,致使教師不了解從哪些方面創設主題墻才能促進幼兒發展;評比過程只注重結果,對教師參與過程缺乏了解;教師都很認真,但由于專業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實際效果往往不理想;等等。這些因素很容易讓教師產生“我再怎樣努力也得不到大家的認可”的想法。
為了體現評比的公平和公正,我們組織大家學習評分標準,將評價者調整為教師群體,進行無記名打分。結果公示之后,我又發現了問題:個別感覺平平的主題墻名列前茅,很優秀的主題墻分數卻不高。這時,我聽見小曹老師說:“這結果不公平,看來,再怎樣用心做事情都不如人緣好。”曹老師是一名年輕教師,她心靈手巧,思維敏捷,不管在環境創設還是開展區域活動方面都很有創新意識,平時所有的時間都用于鉆研業務,所以與同事溝通較少。這次評比是全員參與制,每個評價者或多或少都存在主觀因素,會打“人情分”,這樣的評比結果會使一些認真做事但缺少與同事溝通的教師所不能接受。如果得不到公正的評價,評比活動也許會挫傷這些老師的積極性,甚至會使某些老師認為“做得好不如處得好”。
怎樣組織評比?管理者要本著有利于整個教師隊伍團結的宗旨去引導。于是,我們采取了一種新的檢查評比方式。首先讓每個班的教師進行自評,通過QQ群交流本班主題墻創設的主題、理念、過程;接著,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完成對每個班級主題墻創設的評分工作;最后,利用業務學習時間,各班老師反饋研討,闡述評分理由。
通過改變檢查評比的方式,教師由純粹的被查者變為了名副其實的評委,感覺到檢查評比沒有了上下級之間的“貓鼠”關系,自己成了幼兒園的主人。同時,由于采用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使得大家在評價時都能從公正的角度出發,減少了一些個人因素。最重要的是,大家在相互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既可借鑒他人的經驗,又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最終實現“以評比促進步”的目的,使整個團隊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
案例三:加班不應該成“常態”
每年質量評估前夕,教師在放學后加班好像成為了習慣。周五放學后,我在各班轉了轉,教師們都在忙碌,絲毫沒有下班的跡象,小班的老師在整理一年來的各項保教資料,中班的老師在整理區域游戲材料。當我轉到大班時,看到王老師和朱老師在未完成的主題墻前忙碌著,一個刷糨糊,一個負責貼孩子的作品。我問:“朱老師,還不下班?周末你兒子不是回家吃飯嗎?”朱老師說:“下周二就質量評估了,這個主題墻還沒做好,我只有加班做了?!辈恢獜氖裁磿r候起,幼兒園只要開展大型活動或迎接質量驗收,教師們都會主動留下加班。是什么原因使教師如此忙碌?教師加班時又在忙些什么?
在多年的工作中不難發現,導致教師加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幼兒園各部門與教師沒有銜接好,沒有提前做好規劃,沒能讓教師清楚近期工作內容,臨到驗收前夕,各項工作都搞“突擊”;二是文案撰寫二次重復,部分教師沒按文案要求格式進行撰寫,導致返工重寫;三是教師本身有拖延的不良習慣,造成工作堆積,到不得不做時才想起加班。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边@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狀態!如果讓工作占據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久而久之,教師在繁重的工作下就會出現職業倦怠、身心疲憊等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怎樣享受工作和生活?管理者又該怎樣做,才能幫助教師擺脫加班的“怪圈”?針對質量評估,我們在組織教師學習驗收條例后,提前做好規劃,讓每位教師都清楚了解近期工作內容和完成的時間點,使教師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工作,避免由于部門工作安排不合理導致教師突擊加班的現象;在文案撰寫方面,開學初做好培訓工作,細化到字體大小、行間距等,以保證上交的資料內容全面、格式統一;在區域環境方面,我們鼓勵老師樹立“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課程游戲化理念,教師只要搭建框架、簡單裝飾,孩子能做的盡量留給孩子做,環境創設不是教師的技能比拼,而是孩子的動手活動。
以上都是工作中一些再平常不過的事,任何美好的事情,都會夾雜些“矛盾”和“分歧”,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出現的問題。如果我們找準問題的癥結,并以此為契機開展針對性的長效管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誠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還會遇到許多困難,有的甚至無法解決。但我們堅言,教師女啁—個個音符,管理者只有遵循“人本”原理,用心、用情讀懂教師,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讓每一個音符和諧奏鳴一曲動聽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