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萍
在區域游淺中,教師首先是觀察者,觀察了解幼兒游戲行為,準確識別,精準解讀,客觀評價,然后選擇合適的身份,或支持者,或引導者,或參與者,支持并幫助幼兒繼續游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區域游戲,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注重幼兒的“自由發揮”,是幼兒園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區域游戲活動中,幼兒能夠主動參與環境創設,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游戲材料,確定游戲內容、游戲伙伴等。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幼兒在區域游戲中是“游戲之王”,任意“橫行”,教師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如此,教師就缺少了立場,沒有承擔起支持者、參與者、引導者的責任,而幼兒也會因為徹底的“自由”難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因此,在區域游戲中教師如何觀察幼兒?用哪些方法觀察幼兒?如何運用觀察材料解讀評價幼兒行為呢?
一、依據觀察目的,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
在這里,觀察是一種科學的探究方法,并不局限于“眼睛看”,是觀察者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有目的、有計劃地去看,去聽,去感受,披沙揀金,洞穿現象,獲得“新見”。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教師常用的觀察方法有掃描式觀察、定點觀察、追蹤觀察等。
1.掃描式觀察。指粗線條地了解全體幼兒的行為,在固定的時間段輪流觀察每一個幼兒。如在戶外自主性游戲中,幼兒自選不同的平衡材料進行游戲,教師用掃描式觀察,就可以全面了解幼兒的平衡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等。
2.定點觀察。觀察所有幼兒或部分幼兒在某一區域、某個時間段內的行為。如在美工區觀察幼兒自選材料,制作裝飾民族娃娃,了解幼兒制作時的興趣點,評價幼兒的動手能力、合作水平、個體差異等。
3.追蹤觀察。觀察某幼兒在游戲中某方面的行為,也稱為定人觀察法,幼兒走到哪兒教師觀察到哪兒,這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個性化的游戲行為。比如,在下棋游戲中,追蹤觀察幼兒的行為,可全面了解下棋的幼兒與同伴的交往、思維水平、規則意識等。
在進行觀察時,教師要根據觀察目的、計劃,以及觀察對象,選擇適宜的表格、符號等工具做好記錄。任何觀察活動都是由觀察者實施,無可避免地打上主觀烙印。所以教師在觀察記錄時,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觀察記錄的客觀準確,謹慎地書寫觀察對象,切忌貼標簽的行為發生。
例如,在記錄小宇的游戲行為時,教師是這樣記錄的:聽到游戲開始的口令,調皮的小宇就興奮無比,沖到表演區,大喊大叫,調皮樣顯露無遺。可以看出,教師的觀察記錄為幼兒貼上了“調皮”的標簽,加入了主觀判斷,觀察記錄缺少判定幼兒調皮行為的描述,這樣的記錄缺少真實性,主觀臆斷,不利于教師客觀解讀、評價幼兒,更不利于教師理性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難以循序漸進地助推幼兒發展。
還應該看到,觀察只是了解和解讀幼兒的第一步,如果要深入了解幼兒,就必須要持續跟蹤,甚至是全方位觀察,觀察內容和方法策略也要隨之深化。這樣的觀察是綜合的、立體的,有助于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支持策略,助推幼兒發展。這樣的深度觀察和介入是教師深度介入幼兒發展的表現。
二、觀察評價幼兒時,不能忽略對幼兒生存環境的調查
觀察目的是解讀助推幼兒發展。因此,準確地解讀幼兒行為,識別其背后的動機和目的,是教師做出準確和有力的支持行為的關鍵所在,準確的解讀會推動幼兒發展,反之,不利于幼兒發展,甚至對幼兒造成傷害。教師的任何觀察相對于幼兒的生活都是簡單的,瘦骨嶙峋的,不能全面反映幼兒。因此,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要將“觀察中的幼兒”還原到其生活環境之中,才能準確解讀和理解幼兒。
1.從幼兒行為產生的情境出發解讀幼兒。任何人的行為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幼兒行為也如此。一般的觀察,教師看到的是幼兒外在的表現、學習興趣、需要、個性特征與發展水平,然后做出解讀和評價。實質上,個體行為與情境是雙向、漸進的適應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反映出來,包含特定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情境不僅影響個體的行為,也影響個體賦予某種行為的意義,只有置身于情境中,才能理解個體表現的真實意義。例如,在建構游戲中,向來乖巧、建構能力強的吳吳出現了破壞同伴作品的行為。如何正確解讀他的行為,只能依據情境。昊昊是搭建工程的負責人。在他帶著小伙伴搭建雙層立交橋時,同伴卻在橋下搭建起了其他建筑,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搭建工程。于是,吳吳就產生了不和諧的行為。當發現幼兒出現某些特殊的行為時,教師一定要學會將行為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看懂幼兒,沒有偏頗。
2.從幼兒生活環境出發辨識和解讀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幼兒的生活環境,對幼兒進行解讀,結果會更合理、更有說服力。誠誠走到兩個疊起的輪胎處時,還沒走上輪胎,腳就發抖,而小妍正常走上去,保持直立狀態,穩穩地走下輪胎。幼兒的行為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如何合理解釋幼兒的行為,要結合幼兒的生活環境。誠誠是奶奶帶大的,事事小心謹慎,爬高絕對是不允許的事,自我保護意識強。小妍是散養型的孩子,父母放任,敢于冒險,膽大心不細,自我保護的意識較弱。要想看懂幼兒,合理解釋幼兒的行為,必須了解幼兒的生活環境,從源頭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3.識別幼兒在不同游殘中的相關行為,看懂幼兒學習與發展水平。識別幼兒行為時,教師要意識到幼兒在不同領域有不同表現,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游戲中,幼兒的個性表現干差萬別,因此在觀察的基礎上解讀幼兒,要有針對性地看到幼兒的個性表現。如,田田喜歡操作擺弄各類實驗材料。怎樣讓燈泡再亮一些?他反復實驗操作,沉浸其中。但在戶外自主游戲搬運糧食中,他到處晃悠,不愿探索省力搬運的方法,不愿鍛煉,同樣是探究活動,背后發展的是幼兒各不相同的能力,識別幼兒的不同表現,就能洞見幼兒的需要、能力發展等,才能有效指導游戲,推動幼兒發展。
三、《指南》是評價解讀幼兒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
解讀評價幼兒,是觀察的目的,也是教師繼續采取適宜的策略,支持幼兒發展的依據。但是,幼兒作為能動的主體,加之觀察具有主觀性,因此教師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兒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解讀幼兒,找準幼兒發展需要,給予適宜的支持,最大可能地促進幼兒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當前我國幼兒教師解讀評價幼兒的重要參考依據。《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為若干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
“發展目標”部分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具體方向;教育建議部分列舉了一些能夠有效幫助和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教育途徑及方法。
例如,《指南》科學領域部分,首先告訴教師幼兒科學學習的特點,即“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然后又給出了教師引導幼兒探究和學習的方法,即“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這部分是教師進行幼兒科學教育的“總綱領”,引領教師更好地認識幼兒科學活動的意義以及教育方法。
此外,《指南》還從“科學探究”“數學認知”兩個方面闡述了幼兒科學學習“目標”,并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給出了應有的學習發展行為,在每一個“目標”下給出“教育建議”,供教師參考。
由此可見,《指南》為幼教工作者呈現了十分具象的幼兒科學發展觀,以及操作性較強的依據和指導。就幼兒科學教育來說,《指南》是教師評價和判斷幼兒科學活動及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依據。這樣能確保對每個幼兒的行為都有合理的期望,從而能促進教育過程與結果的平等。
例如,在攀爬滑梯時,某幼兒兩手抓住滑滑梯的一邊,使勁往上爬。當中,有要下滑的時候,她手抓得更緊,兩手交替往上抓,而兩腳分開距離加大,最終爬上了滑梯。依據《指南》健康領域“動作發展目標1”,幼兒應“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并給出了大、中、小三個年齡段不同的發展特點。如大班的孩子“能以手腳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網等”,還在這部分“教育建議”給出了發展幼兒動作協調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如:鼓勵幼兒進行跑跳、鉆爬、攀登、投擲、拍球等活動;玩跳竹竿、滾鐵環等傳統體育游戲。如此,我們可以對這個幼兒健康領域發展給出準確的解讀和評價。
在大班“玩椅子真有趣”活動中,小A雙手放在椅子上,用力一撐,把身體撐了起來,腳沒往上縮,身體也沒向前移,堅持了一會兒,放了下來。旁邊的小M提醒他:“向前劃過去,你撐了起來怎么不劃呢?”小A又把雙手放在椅子上,用力撐起來,腳離開了地面,身體往前移。第三次撐時,他很用力,腳自然往上縮,身體往前移,旁邊的小M說:“你快點呢。”小A手放在椅子上,半蹲著走了過去。一輪游戲結束后,教師調整了椅子間的距離。又輪到小A,他雙手放在椅子中間,用力撐起來,腳往上縮,可還是有點像走路。
教師依據《指南》對小A的發展做出了解讀:“小A雙手支撐起身體,對他來說,挑戰還是很大的,因此支撐其身體后,雙腳還要往上縮這些動作,根本沒辦法完成。另外他的動作靈活協調能力也不是很強,因此,撐、縮、劃這一套動作不是很連貫。”
當然,這個活動中的觀察點很多,教師也可以從核心素養、學習品質等方面對小A的學習和發展做出評價。從關注的焦點“健康”活動來看,《指南》作為重要參考,給出了大班年齡段幼兒整體發展水平,置于這個背景或底色,小A在健康領域的發展水平清晰可見,當然,我們不能忘記了“個體”發展具有超前或者滯后的特點,但是,教師可以據此綜合判斷小A在動作協調性、靈活性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便于為其后續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
觀察是支持和幫助幼兒發展的第一步,并不是簡單而純粹地看。從廣義的角度來講,觀察本身就是綜合的,包括了看、解讀、評價和支持等行為,因此,觀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以此為基礎,確定觀察對象,進行觀察,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幼兒,給予適宜的發展支持,在觀察之后,解讀和評價是第二步,也是教師審視和反思教學行為的重要內容。在這個階段,教師依據的標準,處理幼兒行為和材料的方法等,都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判斷,甚至會影響幼兒的發展。《指南》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不可忽視。
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深挖的過程,高效地解讀與評價幼兒的行為,才能鞭策教師及時對教學作出回應,回顧、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材料的更替、環境的創設、經驗的補充、適宜的介入等方面做出有效的調整,保障幼兒在游戲中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