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幼兒可以自我構建理論,這種意味著教師認為幼兒是真正的學習者、研究者,幼兒能夠為“為什么”尋求答案并創建自己的理論。
秋天到了,幼兒園準備往花壇里移植一些菊花。大班小朋友們對此議論紛紛。“花壇里要移植多少株菊花?”“菊花要怎樣移植?”……一系列的問題蜂擁而出,其中,“量一量菊花有多高”,成了孩子們關注的焦點。于是,趁著孩子興趣正濃,教師帶著孩子踏上了測量菊花之旅。下面就是某一個學習小組測量菊花的活動觀察和解讀分析。
觀察描述
幼兒找來一切可以用來比量的材料,如小木片、圓筒、魔尺、疊疊杯、雪花片……開始測量菊花。
明明選擇了一株菊花,在旁邊將2個拼圖筒壘高進行比較。他說:“我的菊花有2個圓筒高。”(見圖1)
小美在自己選擇的菊花旁邊,把小木片疊加起來,不斷調整木片的數量,最后調整到和菊花一樣高。她說:“我的菊花和3個木片一樣高。”(見圖2)
帥帥選擇了疊疊杯,用正反相接的壘高方法測量一株菊花的高度。他說:“我的菊花差不多有8個疊疊杯高。”(見圖3)
甜甜選擇了1根長長的魔尺。她將魔尺拉直后與一株菊花進行比較,找到一樣高的位置后,開始點數魔尺上的一個個模塊。她說:“魔尺的24節就是我的菊花高。”(見圖4)
幼兒分享自己的第一次測量結果后,老師提出新問題:“我們用任意物品來測量同一株菊花,會有什么發現呢?”亮亮找來了6個插塑玩具塑料小人,牛牛選擇了8個小木片,甜甜選擇了1根長魔尺。幼兒完成了測量并將物品依次排列,進行比較。
老師:大家發現測量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嗎?
甜甜:大家用的東西不一樣,但是測量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老師:24節魔尺和8個木片一樣長。為什么魔尺要24節這么多而木片就只有8片呢?
亮亮:魔尺上的模塊兒太小了。
小帥:木片大點,比魔尺上的模塊兒大。
牛牛:魔尺上的塊兒小,用得就多。
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后發現:同一株菊花,用不同的物品測量,長度雖然相同,但所用物品的數量有多有少。魔尺上的模塊小,用的模塊就多;彩色木片大,用的木片就少。
在測量過程中,老師發現兩個孩子都在用疊疊杯測量同一株菊花:瑞瑞把疊疊杯一個一個套在一起壘高,一共用了21個;悅悅把疊疊杯正反相接壘高,一共用了8個,不同的壘高方式出現了不同的測量結果。
老師提出了新問題:同樣一株菊花,用了同樣的疊疊杯測量,為什么疊疊杯的數量不一樣呢?為什么?
俊俊:他們疊疊杯的搭法不一樣。
老師:哪里不一樣?
俊俊:瑞瑞的是一個套一個,悅悅的是一個接一個。
老師:哪種測量方法更準確呢?
小美:不能把杯子套起來,套起來有的杯子是被擋住的,量出來就不準啦。
帥帥:悅悅的更準確。
經過討論,幼兒一致認為測量的正確方法應該是不間斷的、沒有重疊的、首尾相接的。
活動分析
1.幼兒已有的直接測量經驗
幼兒在測量初始階段的邏輯思維,首先是把整體劃分為若干個小單元,知道整體是由若干個部分組成。如何測量一株菊花的高度?有的孩子選擇用3個小木片,有的孩子選擇用8個疊疊杯……總之,若干個小單元進行邏輯相加,即把每次測量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連接起來,從而建立測量單位體系。如:3個小木片合起來的長度是一株菊花的高度,8個疊疊杯的長度是一株菊花的高度,等等。
2.幼兒自我構建測量的認知理論
幼兒在老師的三個有效問題的引領下,開始自我建構關于測量新知識。
(1)長度守恒的概念。如:24節魔尺等于8個小木片。
(2)計量單位的大小與測量出的單位數量之間是反比關系,即計量單位越小時,測量的物體中包含的單位數量就越多。如:魔尺的模塊小,測量時用的數量就多;木片大,測量時用的數量就少。
(3)正確的測量方法:必須是不間斷且沒有重疊的。
支持策略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信息意義建構者。教師將幼兒視為學習的主體,尊重并相信幼兒具有參與學習并自我成長的能力,使其有機會通過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和創造來達成學習目標,從而在主動探究性學習中構建自己的認知理論。
在測量菊花有多高的學習活動中,教師使用相應策略幫助幼兒自主發現并提出問題,在觀察和操作的過程中思考探尋問題的答案,支持幼兒自主構建關于測量的核心經驗。
1.利用生活真實情境
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在生活的真實情境中開展活動,幼兒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獲得技能,并將經驗同化為自己的認知理論,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對移植菊花的興趣,借此開展測量菊花的活動。在與真實的生活情境相聯系的背景下,避免了傳統測量活動的枯燥,調動了幼兒測量活動的興趣,提升了活動參與度及有效性。
2.運用啟發式提問
啟發式提問能夠在問題情境中有效地引導幼兒深度思考,提升幼兒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幼兒,使幼兒展開想象,自由思考與創造,在操作、思考中構建自己的認知理論。教師通過觀察和傾聽幼兒,識別出幼兒關于測量的原有經驗和現階段發展水平。為進一步推動幼兒有效學習、獲得新經驗,教師提出了三個啟發性問題:“我們用任意物品來測量同一株菊花,會有什么發現呢?”“24節魔尺和8個木片一樣長。為什么魔尺24節這么多而木片就只要8個呢?”“同樣一株菊花,用了同樣的疊疊杯測量,為什么疊疊杯的數量不一樣呢?”當幼兒思考這三個“為什么”的時候,就開始了尋求答案并整合知識的過程,構建認知理論,并為未來的學習積累了經驗。
3.提供低結構材料
低結構材料具有結構簡單、獲取方便、可塑性強等特點,在幼兒自主性的探究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低結構材料,幫助幼兒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幼兒在選擇多樣的低結構材料進行測量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測量,反復嘗試和體驗,從而提升以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4.鼓勵自由地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幼兒的思維成果以語言表達的方式呈現出來,并在自由地表達交流過程中傳遞與積淀。同時,幼兒是真正的學習者、研究者,教師為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回顧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總結新經驗,獲取新知識,構建自己的認知理論。
回顧反思
此學習案例中,教師能夠抓住教育契機,創設學習活動,積極引導幼兒開展相關測量的學習。為了推動幼兒深入學習,教師運用了關鍵提問的方法,并注重引導幫助幼兒通過理解測量工具和測量物體之間的抽象關系,建立測量經驗,理解測量單位的選擇。
對于教師來說,在這里沒有急于為幼兒概括小結,直接端出測量核心經驗的結論性要點,因為教師深知,沒有基于幼兒自己真實而有意義的思考和頓悟,而只是語言性的歸納和概括,對幼兒而言是無意義的。幼兒可以自我構建理論,這種態度意味著教師認為幼兒是真正的學習者、研究者,幼兒能夠為“為什么”尋求答案并創建自己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