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設計背景
區域游戲結束后,小杰開始收拾美工區的材料,他把膠棒、剪刀、紙等胡亂地塞入盒子里。妹妹看到后說:“你做事不要馬馬虎虎的。”一旁的果果說:“妹妹,你說的是成語嗎?”小杰一聽忙問:“什么是成語呀?”果果說:“就是妹妹說的‘馬馬虎虎呀!”孩子們的談話引起了我的興趣。進入大班,孩子們在交流時經常會有意無意地使用成語。于是,我在閱讀區有選擇地投放了一些經典的成語故事繪本,讓幼兒逐漸對成語故事產生興趣。但是,由于成語故事發生的背景多在古代,且內容情節耐人尋味,往往隱含著比較深刻的寓意,孩子們通過自主閱讀,不易準確理解故事的內涵,很難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因此,我通過集體閱讀的方式,帶領幼兒走進成語故事的世界,了解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經典的成語故事,體會成語故事中積極的教育內涵,感受作品積極的情緒情感。
成語“掩耳盜鈴”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當看到這本新改編的富有創意的圖畫書《掩耳盜鈴》時,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該書的圖畫運用了版畫的繪畫技法,粗獷的刀刻線條,濃淡相宜的色彩效果,似乎沒有到位的有疏漏的版面,仿佛讓人間到了古老的油墨氣息,整本書呈現出一種古樸的質感。轉念一想,《掩耳盜鈴》講的不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嗎?再看繪本的正文設計,讓人頗感作者的巧妙構思,文中將小偷想盡辦法偷鐘的形態刻畫得非常傳神,這也給教師和家長提供了啟發,在和幼兒一起閱讀繪本時,可以先讓幼兒猜一猜小偷會想出什么辦法,然后再觀察繪本畫面,以增進幼兒閱讀繪本的興趣,加深其對故事情節的理解。繪本中還有一個獨具匠心之處——“小精靈”形象設計,也就是繪本中無處不在的黑貓。從第2頁小偷翻墻入院開始,到小偷被蜂擁而至的人們抓住,小偷的所作所為都沒有逃過“小精靈”的眼睛,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和細節刻畫,更加凸顯了小偷的愚蠢和滑稽,烘托出自欺欺人的故事主題。
活動設計(第一次)
活動內容:大班成語繪本閱讀活動“掩耳盜鈴”
活動目標:
1.閱讀繪本《掩耳盜鈴》,感知成語故事的情節與內容。
2.仔細觀察繪本,發現圖畫中的細節,討論交流,初步理解成語故事的含義。
3.對成語故事有興趣,能體會故事主人翁行為的愚蠢可笑。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本繪本;與繪本內容相對應的幻燈片一套。
活動過程:
1.觀察繪本封面,引出閱讀內容。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看看這本書的封面上有什么?知道書的名字叫什么嗎?對了,書名就叫《掩耳盜鈴》。掩耳盜鈴是一個成語.這本書講的是發生在古代的一個故事。
2.自主閱讀繪本,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幼兒完整閱讀繪本,教師適時指導,鼓勵幼兒相互交流繪本內容。
教師:你們看懂了嗎?繪本說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7
3.集體閱讀繪本,感知故事內容。
教師播放幻燈片,逐頁閱讀繪本文字內容,引導幼兒觀察繪本畫面,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小偷想偷什么?他想了哪些辦法偷鐘?最終用了什么辦法?
教師:鐘聲傳得那么遠,那么響,可是小偷為什么會笑呢?(觀察小偷的表情)小偷最后成功把鐘偷走了嗎?他怎么樣了?
4.尋找繪本秘密,進一步理解成語故事的內涵。
教師:這本書里藏著一個小秘密,請你們仔細觀察繪本,認真找一找。找到秘密了嗎?(有一只小黑貓一直在看著小偷)
教師:小偷想偷大鐘,自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自始至終都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他。
最后,教師引導幼兒共同討論:為什么小偷用布塞住耳朵聽不到聲音了,可還是會被抓住呢?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活動反思:
教師觀察到幼兒在閱讀區對“掩耳盜鈴”的成語故事圖畫書很感興趣,也有許多問題,因此開展了集體閱讀教學活動。在集體閱讀中,教師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成語故事的內容,體會其寓意。可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的表現并不積極,沒有想象中的主動表達,也沒有熱烈有效的師幼互動。究其原因,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沒能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已有閱讀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例如:有的幼兒對“掩耳盜鈴”的成語故事有所了解,但對一些細節刻畫不夠清晰;有的幼兒對成語故事所發生的背景環境了解不夠,對“什么是春秋時期”“小偷的頭發和穿的衣服都好奇怪”等產生疑惑。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是讓幼兒閱讀和理解故事內容情節,沒能及時對幼兒的問題給予有效回應。殊不知,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幼兒理解成語故事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本次集體閱讀教學并沒有滿足幼兒的需求,也沒能達成活動目標。
教師在充分了解幼兒閱讀經驗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集體閱讀活動。教師緊緊圍繞圖畫書,關注畫面的細致觀察和細節思考,以猜測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幼兒閱讀故事,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活動設計(第二次)
活動內容:大班成語繪本閱讀活動“掩耳盜鈴”
活動目標:
1.閱讀繪本《掩耳盜鈴》,感知成語故事中小偷掩耳盜鈴被抓的情節與內容。
2.仔細觀察繪本,發現圖畫中的細節,初步理解成語故事的含義。
3.通過專注閱讀和積極討論,體會故事主人翁愚蠢可笑的行為。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本繪本;與繪本內容相對應的幻燈片一套;樂器鑼一面。
活動過程:
1.觀察繪本第1-2頁,引發第一次猜測和討論。
教師利用幻燈片播放繪本第1-2頁,引導幼兒進行觀察。
教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畫面,你們有什么問題或疑問嗎?
幼兒自由說出自己的想法及問題。
教師:這是一個院墻,這里是大門。這個人在什么地方?這是怎么回事?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幼兒:這個人為什么不走大門,而是趴在那邊呢?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運用繪本的版畫表現方式和故事所發生的年代,引導幼兒關注畫面重點內容,展開討論,激發其閱
讀興趣,引出閱讀內容。
2.閱讀繪本第2-8頁,引發第二次猜測和討論。
(1)教師閱讀繪本第2-3頁內容,讓幼兒知道畫面所講述的背景。
(2)師幼共同閱讀繪本第4-5頁。
教師:他悄悄地走進院子,看見了什么?
教師引導幼兒學一學小偷走路的樣子,同時學習詞語“躡手躡腳”。
教師:這個大鐘看上去怎么樣?花紋圖案怎么樣?(學習詞語“圖案精美”)這個人沒有走大門,卻去翻院墻,他悄悄地走進院子,看見這口圖案精美的大鐘,他想干什么呢?他是誰呢?
教師:對了,他是小偷,他想把這口大鐘搬到自己家里去。 設計意圖:活動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幼兒這個人是小偷,而是讓幼兒通 過觀察和模仿畫面主人公的行為,猜測其身份。
(3)師幼共同閱讀繪本第6-7頁。
教師:小偷在干什么?他推動大鐘了嗎?小偷的表情動作是怎么樣的?
教師:(手指小偷臉上的汗)這兩點是什么?說明這個鐘是怎么樣的?(學習詞語“又大又重”、
設計意圖:教師帶領幼兒學習小偷的動作和表情,體會小偷想得到大鐘的追切心情,為后面的想象與猜測做鋪墊。
(4)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猜測。
教師:這個鐘又大又重,你們覺得他會用什么辦法把鐘搬走呢?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幼兒猜測小偷可能會使用的辦法,激發幼兒通過閱讀尋找答案的愿望,增強其自主閱讀的目的性。
(5)幼兒自主觀察繪本第8頁,了解小偷的想法。
教師:小偷竭盡全力想到了哪些辦法呢?
教師鼓勵幼兒用較連貫的語言描述小偷的想法。
設計意圖:教師關注幼兒的語言學 習,鼓勵其運用語言進行表述。
3.閱讀繪本第9頁至結束,初步了解故事發生的內容。
幼兒自主閱讀繪本,交流故事內容與情節。
教師:小偷究竟會用什么辦法把大鐘搬回家呢?他成功了嗎?請你們從第9頁開始閱讀繪本至結束,然后說一說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情。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從書中尋找答案,使自主閱讀更有實效。然后,教師給幼兒提供了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幼兒進行集體交流。如此,教師可以對幼兒的自主閱讀情況有所了解,從而使后面的集體閱讀更加有的放矢。
4.師幼共同觀看幻燈片,感知、討論并理解繪本內容。
教師:小偷用了什么辦法搬鐘呢?有沒有如愿以償呢?我們一起來閱讀繪本。
此時,配班老師突然敲響鑼:咣!
設計意圖:敲鑼的設計,讓幼兒出其不意地感受到鐘聲的巨響,體會小偷做賊心虛和害怕的心情。
教師:你從哪里看出小偷嚇了一跳?他慌慌張張地張開雙臂想干什么?為什么要捂住大鐘呢7
教師:(手指15頁的聲音線條)他不由自主地做了一個什么動作?鐘聲被捂住了嗎?
教師:小偷想到了一個什么辦法呢?請看小偷的表情,他為什么會笑?(學習詞語“得意”)
教師:小偷拿大錘做了什么?他得逞了嗎?他最后是什么下場?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針對 每一幅畫面的內容和表現特點,設計了相應的問題,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細 節,尤其是小偷的動作、表情、神態,以及畫面中的聲音線條。教師以問題討論的
方式幫助幼兒準確理解成語故事的內容,了解小偷的心理活動和情緒變化。
5.集體完整閱讀繪本,理解繪本內容。
教師:這本書的名字就叫《掩耳盜鈴》,我們一起來完整閱讀繪本吧。
教師帶領幼兒完整閱讀繪本,重點閱讀第8頁。同時,教師引導幼兒手指15頁鐘聲的線條,模仿鐘聲“咣—一”。
設計意圖:繪本中有許多表示聲音的線條,尤其是15頁中由長及短、由粗到細的線條,幼兒難以理解,教師采用手指與聲音模仿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線條表示 聲音由近及遠、由強到弱的變化,進一步凸顯了小偷的自以為是和滑稽可笑。
6.尋找繪本的秘密。
教師:這本書里藏著一個小秘密,請你們仔細觀察畫面.然后找一找.你們發現繪本中的秘密了嗎?小偷想偷大鐘,自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自始至終都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他。
教師和幼兒一起逐頁觀察畫面,尋找小黑貓。
設計意圖:小黑貓是這本書的經典設計,每一幅畫面中的不同位置都出現了小黑貓,進一步烘托了小偷自欺欺人
的故事主題。
7.理解成語故事的內涵。
教師:《掩耳盜鈴》是一個成語故事,你們覺得故事中的小偷……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留白的方式引導幼兒表達自身想法,加深幼兒對成語 故事內涵的理解。
活動感悟
本次閱讀活動中,教師運用體驗的方式引導幼兒閱讀和理解成語故事。在細致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中,師幼共同輕松讀完了繪本。明明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故事,再次與幼兒一起閱讀時,仍然會覺得趣味橫生,津津樂道。孩子們在閱讀后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這個小偷真笨,他太蠢了,和我爸爸喝醉酒后有點像。”“他為什么要偷東西呢?”……在孩子們的討論過程中,成語故事的內容和寓意已經很好地傳達出來了,這既是圖畫書的魅力,也是體驗式閱讀的魅力。
在本次閱讀教學活動中,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經驗。首先,教師在設計成語繪本閱讀活動時,一定要分析所選擇的繪本的特點,幫助幼兒在已有經驗與繪本的表現風格、故事內容、角色裝扮等方面建立起鏈接,探尋幼兒的經驗所無法企及的部分,幫助幼兒流暢閱讀。其次,在集體閱讀活動中,教師與幼兒是共同的閱讀者,相互之間保持一種平等對話的狀態,既有學習也有交流。教師要積極營造一個舒適、寬松、平等的閱讀氛圍,在交流中關注幼兒閱讀經驗的生長。最后,閱讀課堂是相互交流的,教師作為引導者,起著閱讀引領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更多地考慮幼兒可能會出現的不同情況,積極給予有效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