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周浩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虞永平說:“揚中文化新村幼兒園朱麗華園長主持的‘幼兒園混齡教育實踐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研究經過了長期的深入探索,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了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成就,值得廣大幼兒園學習。這一研究成果體現了混齡教育的優勢,體現了注重個體差異又充分利用個體的交互作用,促進不同個體的發展。課題成果體現了生活教育的精神,也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踐行了經驗導向的幼兒園課程觀。”
創造家一樣的幼兒園。
江蘇省揚中市文化新村幼兒園(以下簡稱揚中文幼)以理想為家。在這里,孩子們彼此間是兄弟姐妹。教師是家人,是導師,還是建筑師、園藝師等。他們一起迎著旭日成長。
揚中文幼是一片生長的森林。院子里,六棵香樟樹枝繁葉茂,桃樹、桂花樹雜繞其間,大型滑滑梯像是早晨森林里的小鹿,瞪著好奇的眼睛,看著孩子闖進森林,童年是蕩漾其間的歡歌。
森林里,刻在石頭上的“迎旭”兩個字正對著大門,每個孩子都是初升的太陽,光輝燦爛,充滿無限的可能,寄托著每位家人的美好盼望。
1998年,朱麗華園長創辦揚中文幼,親手種下香樟樹以及希望的種子。二十多年來,種子發芽,開花,結果,早已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揚中文幼先后被評為“江蘇省示范性幼兒園”“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實驗基地”“江蘇省綠色幼兒園”等,聲名遠播。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曉東說:“在文化新村幼兒園里,我們看到中國幼兒教育成功變革的希望,甚至還能看到中國文化變革的氣象。”
這幾棵香樟樹象征著今天的揚中文幼,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精彩的故事,還有蓬勃的未來。
“大帶小,小促大”,幼兒結伴成長
即使是一棵荒原上的樹,它也不是孤獨地存在,風和鳥伴著它生長。19年來,揚中文幼一直在探索混齡教育,如何更好地讓孩子結伴成長。
“小螞蟻正在排著隊搬東西呢!”
“大王叫它排隊呢。”
“螞蟻搬了這么大一塊餅干。”孩子邊說邊比畫。
“我發現小螞蟻的家了。這里有一個洞,它進去了。”
幼兒園院子里的草地上,孩子們被小螞蟻牢牢地吸引住,仔細地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小螞蟻不知不覺地帶著孩子們走進了“昆蟲的世界”。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這群孩子的年齡有著鮮明的區別,有五六歲的哥哥姐姐,也有三四歲的弟弟妹妹。大手牽著小手,他們正一起探索神秘的昆蟲世界。
目前,揚中文幼有5個混齡班。每個混齡班都由大、中、小三個年齡段各8名幼兒組成。2017年,揚中文幼“生態混齡”教育被評為揚中“十大教育品牌”。
讓我們回到孩子中間,去捕捉“昆蟲的世界”里生長的喧騰。“昆蟲的世界”又分成了“昆蟲樂園”“螞蟻王國”“蟲兒本領大”等小主題游戲,涉及語言、藝術、健康等多個領域。在混齡班,教師會根據年齡段劃分不同的活動目標。“從目標的設定到環境創設,我們會區分年齡段,讓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能有所收獲。”范老師說。拿“螞蟻和西瓜”這個活動目標來說,小、中班的孩子能學會欣賞故事,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大班的孩子能理解故事,觀察畫面細節……梯度設置,滿足了不同孩子的發展需要。
“混齡班的孩子,探究欲望強,能夠積極主動地將多種感官運用到對事物的感知上,即使是小班孩子也能做到。”朱麗華園長說,混齡班“大帶小,小促大”的氛圍為年齡較小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看、聽、模仿的機會,給大年齡的孩子提供了更多講解、操作的機會。孩子們通過相互交流,彼此學習,強化了自身好奇、探索、求知的欲望,學會了解決問題、尋求答案的方法。
深入孩子們的自主游戲,諦聽不同年齡段孩子之間成長過程的碰撞。在美工區,大班的哥哥帶著小班的弟弟正在制作玩偶。“老師,看我們做的小黃人好嗎?”大孩子看到老師,舉起小黃人。朱麗華園長說:“城城做的小黃人真好啊。弟弟的小黃人也是自己做的嗎?”“我不會做,是哥哥幫我做的。”最小的孩子回答完園長的問題,還害羞地躲到了哥哥的背后。
大帶小,大孩子學著用愛去呵護、去遷就,小的孩子通過模仿、跟隨去成長,兩者都有了進步。明年,小的孩子將變成哥哥姐姐,身份的轉變帶來重新構建成長的經驗,也開始探索新的成長體驗。
草地上,孩子們追逐著小螞蟻繼續前進。孩子們經過“認識螞蟻”活動之后,玩起了“螞蟻搬家”的游戲。哥哥姐姐帶著弟弟妹妹一起邀請小螞蟻做客。孩子們開動小腦筋,找來了小木棒、樹葉、紙片和瓶子等材料,還特意準備了碎餅干和米粒等食物。一只只小螞蟻鉆進了孩子們的“圈套”,被帶進教室……新的故事又開始了。
混齡教育,滾動編班,探索前行
你看,在“昆蟲的世界”里,孩子們邀請蜻蜒、毛毛蟲、蝴蝶、蜜蜂參加“小螞蟻的生日會”,并與它們結識。他們跟著蝴蝶舞蹈,跟著小蜜蜂唱歌,還和毛毛蟲玩起了躲貓貓……活動在變,玩法在變,教師的身份也在不停地轉換。
在混齡班,集體活動時間縮短,幼兒的自主游戲成為主要活動形式,教師更強調兒童自身經驗的拓展和深化……兒童的學習方式變成以小組學習和區域探究為主,教師的評價工具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針對不同的幼兒有了不同的評價工具。揚中文幼認為,“每個兒童都是具有獨特發展路徑的個體,并在與同伴、教師的互動中學習與成長。”
“混齡班給孩子創設的是一種家庭式的溫馨氛圍,孩子身心得到了徹底放松,更容易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關系。”朱麗華園長說,大年齡的孩子常把自己作為弟弟妹妹的榜樣進行自我約束,用自己的方式去引導弟弟妹妹,效果常常出乎意料。混齡班的孩子在學習習慣、人際交往、生活行為習慣等各個方面都與普通班級的孩子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揚中文幼的混齡教育探索始于2000年。這一年暑假,朱麗華園長看到了一件非常特別的花紋T恤,朋友自豪地告訴她:這是她六歲的女兒和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共同的杰作。兩個孩子在她家客廳里,共同構思,互相協作,創造了這件獨一無二的T恤!
朱麗華仿佛看到了,一次由大孩子發起、小孩子附和的互動,看到了一個完整有序的創作過程。“如果我們能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混合編班,創設寬松、平等、民主、溫馨的家庭氛圍,用‘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模式來進行編班教學,那么一定會促進他們相互幫助,在情感認知和社會交往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混齡教育就這樣在揚中文幼誕生了。建園伊始,朱麗華園長就開始探索基于現實問題的特色化辦園之路,混齡教育是這個宏偉藍圖的點睛之筆。
進入混齡班的孩子有無特殊要求?如何給混齡班配備教師?如何說服家長讓孩子進入混齡班學習?……從最初家長擔心孩子在混齡班受欺負、學不到東西,到現在爭著要把孩子送進混齡班,揚中文幼混齡教育成績斐然。2014年,揚中文幼《混齡班區域活動園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研究》獲得了江蘇省教育成果獎特等獎。
邊實踐邊探索,朱麗華園長帶著全園教師探索出具有揚中文幼特點的混齡教育園本課程。
探索是一種勇氣,堅信“我能行”。
朱麗華園長有,揚中文幼有,揚中文幼的孩子們也有。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虞永平這樣評價揚中文幼混齡教育探索成果:“該課題在深入研究兒童的需要、興趣及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兒童生活的背景和特點,設計了充分反映兒童生活的主題,讓主題成為統領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背景。在主題的基礎上,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區域活動,并提供有層次、有梯度的材料,讓幼兒從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出發,選擇相應的區域活動。”
“生態式教育”滋潤生命,繪出七色童年
“昆蟲的世界”里,混齡班的孩子們在玩“剪蝴蝶”。從小螞蟻到蝴蝶,再到認識小蜜蜂,孩子們追逐著自然;教師們努力給孩子創造“生態式教育”環境。揚中文幼從建園以來,就在探索生態式教育。
在記者看來,每個孩子的心田都有一塊花草世界,“生態式教育”恰恰滿足了這塊田地自由生長。
又到丹桂飄香時。幼兒園里的桂花次第開放。孩子們是嗅覺靈敏的小蜜蜂,麇集桂花樹下。揚中文幼桂花節開始了。如何收集桂花?有的孩子想到了紙板、游戲用的帆布,還有孩子想到了雨傘。雨傘直接倒掛在桂花樹的枝干上,便是理想的“收集器”了。
這樣的活動在揚中文幼數不勝數。就拿秋天來說,孩子們收集桂花,制作桂花美食,在畫板上繪畫秋天。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活動內容。例如,大班的孩子畫水粉畫,秋日的菊花在他們的筆下開得格外絢爛;小班的孩子雖沒有能力畫水粉畫,但他們選擇了用黏土、紙片來制作菊花,將自己對秋菊的感受表達出來,他們的黏土畫跟大班孩子的水粉畫比起來毫不遜色。
“生態式教育”將幼兒置于自然之中,按照幼兒生長規律組織活動,創設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在與自然和社會的融合中,滋潤生命,生長智慧。2000年,揚中文幼參與國家級課題“生態式美育”的課程研究。“生態式教育”自此成為幼兒園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生態式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揚中文幼創新主題活動,創造性地開展“生態式主題活動”。
“老師,黑豆的芽芽會是黑色的嗎?”“我們泡的豆芽好吃嗎?”“為什么有的豆芽長,有的豆芽短呀?”孩子們圍著豆芽問個不停。在吃豆芽菜時,孩子們的心里“探究豆芽”的念頭發芽了。于是,老師決定組織孩子們一起泡豆芽,讓豆芽從孩子們的心田長到現實。從豆子放到水中的那一刻起,孩子們就常常到自然角觀察、交流。終于有一天,孩子們發現,豆芽鉆出來了……
“生態式主題活動”根據兒童的生長變化、發展需要及時生成目標,師幼是相互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領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支持孩子帶著各自的興趣和需要,直接與周圍的事物和現象對話,主動構建自我。
以兒童為本,將兒童置于自然之中,將學習置于自然之中,讓探究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生態式教育”已是揚中文幼通向“理想之家”的重要路徑。
建家筑夢,未來生生不息
揚中文幼是生態之家。生長是這里最美的風景。
揚中文幼人說,幼兒園是一個迷人的世界。
這個世界上,沒有比“育人”的事業更加迷人的了。揚中文幼有以朱麗華園長為代表的一批樂于奉獻和鉆研的專業教師,走出了十幾位幼兒園園長,他們是散落在大地上的種子,每個人都開出了屬于自己的—朵花,繁榮了揚中幼教事業。
朱麗華園長認為,擁有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保教隊伍是揚中文幼爭先創優的基石。
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豐富園本活動,揚中文幼堅持組織教師外出觀摩學習。外出學習的教師回到幼兒園,會認真地分享給大家。從模仿到根據本園的實際情況進行創造性的改變和設計,教師們實現了成長。
再看以提高“混齡繪本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目標前提下的“混齡繪本”專題聽評研訓活動。首先,教師各盡所能,積極發揮聰明才智,通過獨具匠心的活動設計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把幼兒帶入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在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中提升幼兒的各項能力。其次,大家圍繞“該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和智慧的回應,給孩子創設一個敢想、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環境?”“如何提升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等問題展開積極探討。這是揚中文幼扎實開展教科研活動的縮影。揚中文幼自建院伊始就走上了教科研興園的道路。
從“生態式教育”到“混齡教育”,揚中文幼形成了濃厚的教科研氛圍。以教學實踐為導向,以教科研為發展和手段,揚中文幼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教科研之路。
原國家督學成尚榮老師這樣評價揚中文幼的混齡教科研:“在混齡班教育實驗和實踐中,他們有目的、有計劃地解決了混齡班教育中的不少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他們創造了混齡班的伙伴課程,讓大、中、小班的兒童在伙伴課程的學習中,習得真正的知識,并獲得有效的發展。可以說,伙伴課程成了混齡班兒童適宜的課程,從課程建構與實踐的維度較好地對混齡班的教育載體問題進行了梳理。”
結伴成長的不僅有幼兒,還有這里的每一個家人。
“一名好的教師可以帶動整個團隊。”朱麗華園長給教師創造好的學習條件,讓教師能夠學到更多的教學經驗,培養出一支優秀的團隊,是辦好一所幼兒園的根本所在。
學前教育專家尹堅勤曾評價揚中文幼說:共同的理念實現了團隊與個人的統一,成為所有成員共同的力量源泉、價值觀和使命感,承載著激發幼兒園內部動力、凝聚團隊發展勢能、提升幼兒園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希望。促進每一位教師成為學習者、思考者和研究者,不斷在主動學習、積極嘗試、自我超越,創造出眾人一體的感覺:激情似火,快樂如泉,和諧同詩。
揚中文幼走過了21個春秋,數不清的孩子從這里畢業,孩子的孩子又來到文幼上學。這些年里,文幼的環境變了,老師變了,但他們一如既往地堅持培養“健康,智慧,自信,自律”的幼兒,沿著“生態式教育”的道路,積極探索混齡教育,建造“理想之家”,守護童年。
未來必將圓滿,像是一滴飽含著萬千顏色的綠,光耀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