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幼兒園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也是學前教育整體質量提升的關鍵。隨著課程游戲化理念在幼兒園的推廣與實踐,教師在一日活動皆課程的改革與實踐中,收獲了對課程的科學把握與理解。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教研活動作為幼兒園一線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與發展的有力支撐,也要逐步改變以往傳統教研的形式。年級組的課程審議是幼兒園各項教研中最符合園所實際、最能解決教師落實課程計劃的教研形式。如果將課程游戲化理念和精神落實到幼兒一日生活中,首先就要把課程審議的內容、形式與課程游戲化理念進行全面對接。我園目前的園本課程《暢美課程》是在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指導下開展的園本課程實踐與探究,是我園教師多年專業學習與積累的有效途徑。特別要指出的是,在園本教研中,年級組課程審議與課程改革同步推進與實踐。在三年的實踐改革探索中,我們收獲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和做法,促進了教師與幼兒共同成長。
一、園本課程審議存在的誤區
(一)課程審議時間不足
目前,我園的年級組課程審議是利用每周二中午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開展的,討論的內容非常繁雜。首先,年級組長要安排一周活動的所有內容,檢查教師們的手寫備課。其次,每個負責集體教學活動的教師都要說課,包括材料準備、活動重難點把握和活動主要流程。如果年級組新入職的教師較多,還要安排新教師模擬課堂環節。最后,安排教學具的制作,交代本周班級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通常這一系列流程從開始到結束需要兩個小時,所以每次審議的時間都很緊湊。
由于時間不足,年級組長只能挑選幾個必須要完成的內容進行講述,無法體現出細致和有針對性。在游戲化課程研究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確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課程審議不可能是一個半小時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可以坐下來安靜思考的氛圍,以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的氛圍。此外,時間不足還導致年級組長無法發揮組員的能動性,只能采取節省時間的“一言堂”形式,活動中交流少、反思少,交代多、布置多。有的教師在日常活動中有意義的發現或探索取得的成果,也沒有機會和大家交流。可見,時間不足是年級組課程審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審議流程單薄
幼兒一日活動皆課程,強調的是課程的完整性和多樣性。我園課程審議的流程只限于現場幾個環節,審議前或審議后都沒有安排,嚴重制約了課程審議的深度挖掘,無法讓教師自主研討。課程審議環節的單薄,讓整個課程審議保持了以往集體備課的主要觀念,忽視了課程的完整性。課程審議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反思實踐,總結經驗,努力提升對兒童和課程的認識,逐步總結、提煉、明晰教育理念,增強課程意識,提高課程建設的目的性,不斷提升課程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因此,課程審議前的準備和課程審議后的總結提升也非常重要。
(三)課程審議弱化游殘精神
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是由政府主導的區域性幼兒園課程改革探索,以引領幼兒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推進幼兒園課程實施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為目標,所有課程的設置都是為了更貼近幼兒的心靈,提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那么,集體備課的核心重點內容到底是什么呢?是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需要,為滿足幼兒的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而不是每周重復地布置集體活動內容和準備教學具。作為課程審議的引領人,我們更應該關注教師在本主題的相關活動中對幼兒年齡特點的把握,對幼兒游戲興趣的分析,對班級各個活動區在幼兒發展方面的作用,對個別幼兒的細心觀察,等等。我們要在理念上做好正確的引領,再落實到實際備課活動中,讓教師的眼界更開闊,對課程的理解更深入。
(四)課程審議參加范圍受限制
教師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有很多,學會正確觀察兒童是其中的重要一項。我園每次參加課程審議的人員都是下周帶上午班的主班教師,嚴重局限了配班教師了解課程、觀察孩子的視野。因此,合理地調整教師的時間,讓主配班教師能同時交流,對游戲化課程中教師關注兒童、反思自身教學實踐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舉措。讓主配班教師都能參加課程審議,全面了解和掌握下周主題中所涉及的教學目標及幼兒發展要點,不僅有助于教師之間互相配合,而且有利于上下午班活動的有效銜接。
二、改革課程審議的措施及策略
(一)釋放課程審議的時間
教師一日工作繁雜,每天的時間安排都很滿,利用下班時間組織課程審議不符合實際。分析我園工作現狀,如何既保證教師備課的時間,又不占用教師過多的休息時間,是首先要解決的難題。目前,我園中午值班的時間安排是兩位教師一人一小時,一位保育老師半小時。根據調查集體備課時間,至少每周需要四個小時。對此,我們讓保育老師每周值四次午睡,每次一個半小時,下午可提前半小時下班,同時增加值班工資。這樣,主配班教師就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集體備課,可以在班級增添教玩具、安排區域活動材料、做一些安靜的案頭工作等。
(二)調整課程審議的內容
課程審議的內容指向性是明確的,就是教師通過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充分研討和準備即將開展的教育活動,重點梳理所選擇的內容。在改革課程審議的討論過程中,教師認為,課程審議結合游戲化精神的原則性問題是:課程審議關注點必須從集體教學中釋放出來,集體教學活動只能是幼兒課程組成的一部分。教師要在主題目標的完成和把握上下功夫,把主題目標滲透到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游戲活動的關注、材料的投放、幼兒發展的個別指導等,都是集體備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我們把課程審議劃分成幾個單元小塊,每次針對各小塊進行研討交流和準備,使游戲化課程的實施更加有效。例如,在小班主題活動“找春天”中,改革前只審議七大領域的集體活動,現在,親子郊游活動、戶外游戲活動等都納入課程審議的范疇。本階段游戲化課程研究的重點是什么,課程審議就要融入與之相關的研究內容,教師學習、材料查閱、家長工作重點、幼兒發展階段性目標等也要圍繞這一重點展開。
(三)豐富課程審議的層次性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課程審議并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需要具備豐富課程的經驗,深度挖掘課程的相關活動,注重課程的延續性。于是,我園將年級組課程審議調整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課程前審議,主要是對預設的課程進行可行性前期研究和調查;第二層為課程中審議,強調的是對即將開展的課程的理解和準備;第三層為課程后審議,是對已開展的課程進行反思性調整,核心是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經驗調整課程。如此,課程審議更加完整了,教師的反思性研究也更加深入。課程審議過程中,教師學會了不斷調整自身教育行為,其課程把握力顯著提升。
(四)提升課程審議的效率
課程審議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往往需要利用幼兒午睡或教師下班時間。所以,如何提升課程審議的實效是改革課程審議的重要內容。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在課程審議之前,主持人要從問題出發,規劃本次課程審議的重點和研討的主題、過程及方法,以確保課程審議過程中不會浪費時間,保證研討的效率。其中,前審議提倡用問題式審議模式,就是課程審議組織人在課程審議之前至少向每個參與審議的教師提出三個問題,然后讓大家共同收集資料。課題組注重用問題引領教師,讓教師帶著問題參加課程審議,使活動更具實效性。
(五)優化課程審議的資源
參與課程審議的主體是教師,教師通過整體研討和調整主題活動,將課程合理運用到幼兒一日生活中。就課程審議的資源來說,教師就是至關重要的資源。所以,在對全園課程審議進行合理化改革的時候,我們要對每個年級組的搭配成員進行綜合性調整,盡量做到三個平衡:每個年級組教師的經驗能力做到相對平衡,教師特長優勢相對平衡,學習小組核心成員相對平衡。具體就是在分配年級組帶班教師的時候,需要從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讓教師資源的各方面能力、水平、年齡等有所均衡。另外,學習小組是支撐課程審議的重要資源,小組成員要有中層管理、骨干教師、特長教師,每個年級組都要平均分配。最后,對于課程審議中的一些視頻資料、硬件設備、備課場地、學習資料、家長資源等,幼兒園也要做到最大化的均衡,不斷完善和優化課程審議的各方面資源,促進課程審議的質量不斷提升。
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課程審議是對以往常規園本教研的改革性引領,是教師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實踐中落實課程游戲化精神的有力保證。我園會在當前的改革經驗上不斷探索和實踐,探尋教研樸素的價值追求。通過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深入開展幼兒園課程改革和實踐,不斷推進課程的適宜性和有效性,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施水平,從而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質量,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參考文獻
[1]段發明.課程改革: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契機[J].學前教育研究,2014(9).
[2]王艷云.幼兒園教研的“3要3不要”叨,學前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