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萍
一、背景目的
2018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頒發了《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幼兒園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隨后,各地幼兒園開始嚴格執行文件規定,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加強對幼兒習慣、性格、能力方面的培養,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實施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注重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操作獲得學習與發展,科學做好幼兒入學準備。
但是,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智力輕德育、過分寵愛、過高要求等現象。家長不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家園教育觀念不一致,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存在差異,嚴重阻礙了幼兒的健康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教育的“根”在家庭,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是持久的、深遠的、不可替代的。幼兒園在家長工作方面存在重視度不夠、活動內容較隨意等現象,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往往是教師當主角,家長做聽眾,家園交流互動的機會較少,不能起到良好的家園合作效果。
鑒于此,我園創建了“家庭教育交流中心”,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價值和作用。創建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為了:建立家園開放互動新機制,提高辦學效益;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新理念,走出教養誤區;構建家園合作新質態,形成工作動力。
二、創新舉措
(一)優化整合交流內容
1.聚焦《指南》
幼兒的成長不可速成,如果違背了幼兒的發展規律,其結果只會適得其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闡述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階段,其關鍵詞為興趣、習慣、自立。成人為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做得最好的準備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和自立能力等。我們用鮮活的案例和通俗的語言將《指南》內容傳遞給家長,讓家長認識到“小學化”教育的危害,明確去“小學化”的目的及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明白生活和游戲就是孩子的學習,同時在家庭教育中和孩子一起勞動、游戲、閱讀、運動,讓孩子不斷體驗、實踐和操作,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指南》中心思想用到實處,讓家長和教師真正感受到家園共育的成效,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不知不覺地走向小學,并在小學老師的正確引導下進入新的高度。
2.直面誤區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我們發現,現在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一些誤區。第一種是放任自流型,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大多會養成任性驕縱的性格,家長往往以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是個性的張揚。第二種是過度保護型,家長害怕孩子磕著碰著,不允許孩子參與或體驗任何他們自以為不安全的活動,以愛的名義過度控制孩子,阻礙了孩子的自由發展。第三種是本性壓抑型,家長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用孩子不能理解或接受的方式逼迫他們學習超越其年齡階段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內容,甚至盲目地與周邊孩子攀比,早早地對孩子進行知識灌輸和技能強化訓練,逼著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正是這種“小學化”的行為,直接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孩子童年的快樂,嚴重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對此,我們選擇了各種專項話題,如“溺愛不是愛”“怎樣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你不知道的幼兒發展關鍵期”“游戲,幼兒自己在生長”“如何看待興趣班”等,組織家長進行交流和學習。如此,幫助家長走出教育誤區,懂得對孩子要立足現在、著眼長遠,要會愛,要智慧地愛。
3.關注熱點
我們通過學期初的問卷調查,匯總出家長關注的話題。此外,在平時的家園溝通中,我們也會有意識地收集家長迫切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將其整理出來作為中心交流內容。例如:“孩子不肯吃飯怎么辦?”“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孩子太懶怎么辦?”“孩子愛看電視、愛玩手機怎么辦?”“孩子不愛說話怎么辦?”……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討論,結合相關視頻和游戲,家長自然悟出:孩子的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要想改變孩子,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逐步建立“和孩子同學習、共成長”的信心。
(二)堅持遵循交流原則
1.注重家長參與,突出主體地位
家長是交流活動的主人,家長在平臺上交流育兒心得、講述自家孩子的成長故事、好書共讀,主動獲得養育孩子的基本理念,發現和掌握符合自家孩子成長的特殊規律和方法。慢慢地,許多家長都養成了給孩子記成長日記的習慣,他們欣喜于孩子的成長和變化。于是,我們將家長在交流中的育兒經驗匯編成集——《家長眼中的孩子》,并收錄有《寶貝,你慢慢來》《孩子講故事,我記錄》《奔跑吧,寶貝》《陪你慢慢長大》《愛上黑饅頭》等優秀作品。
2.注重相互尊重,突出平等對話
在家庭教育交流中心,我們尊重每一位家長,不以家長的社會地位來區別對待。我園許多幼兒的家長都是普通的勞動者,他們雖然學歷不高,但有著淳樸、善良、包容、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這些品質都在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孩子,給孩子的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主動向家長學習,是我們對家長的基本態度。日常工作中,我們會主動和家長交流,積極邀請他們分享孩子的成長經歷,同時讓家長明白:最好的教育是身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家庭和睦,教養觀念一致。
3.注重循序漸進,突出學做合一
家長教育交流中心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遵循有層次、有系統、循序漸進的原則,有序地推動家長交流學習,突出學做合一,力求讓家長將學習到的內容運用到日常家庭生活中。例如,家庭教育交流中心針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教育,向家長詳細介紹了不同年齡段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重點。這樣,家長在了解孩子發展特點的同時,也能夠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我們還開展了“21天好習慣養成”打卡活動,分階段、分重點予以實施。
(三)創新拓展交流方式
交流中心經常采用的活動方式有以下幾種:專題講座,把正確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觀傳遞給家長;家長課堂,關注教育的細節、問題和解決策略;各類小組家長活動,側重于個案分析、一對一輔導;各類親子活動,讓家長參與幼兒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網絡平臺,家長相互答疑解惑,交流育兒體會。我們根據交流的目的和內容,圍繞“三個緊貼”創新拓展交流方式。
1.緊貼課程主題
小、中、大班的主題活動開展到哪里,交流活動內容就跟隨到哪里。例如,在中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中,我們采用專題講座、節慶活動開放、幼兒作品解讀、親子調查、手工制作、實踐活動和體驗交流等方式,開展了“增強孩子本領”“發展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家長可以怎么做”等交流活動。
2.緊貼特色活動
幼兒園的“四節”特色教育活動,都會開展相應的家庭交流活動。例如,在體育運動節,我們圍繞幼兒為什么要運動、有哪些運動方式、如何激發幼兒運動興趣等開展交流活動,同時組織家長參與家長助教、親子運動會等。
3.緊貼家長需要
針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特殊群體,我們會開展小規模的交流活動,如“祖輩講堂…‘親情連線”“親子生日會”等。
(四)統籌構建交流平臺
1.組建家委會
我園組建了班級、年級、園級家委會,形成“三級家委會”體系。班級家委會成員負責聯系家長,定期向家長征求意見和建議,匯總至年級家委會,再由園級家委會梳理后與幼兒園協商處理。“三級家委會”職責分工明確,保證了家長之間的自由交流,確保了全覆蓋和有實效。
2.成立講師團
我們選擇園內10位優秀教師,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團理念先進,善于溝通,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能及時將幼兒園活動開展的目的及意義傳遞給家長。同時,我們還邀請30多位熱心家長組建了家長育兒宣傳團,以家長帶動家長。家長們來自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育兒經驗和方法,更能引起其他家長的共鳴,使交流中心活動的效益更高。
三、所獲成效
(一)隱性成效
家長實現了“三個明顯改變”:一是育兒行為觀念明顯改變,從過去只關心孩子的知識學習,轉變為關注孩子的興趣、能力和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陪伴孩子,認可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權利,鼓勵孩子發現和表達;二是評價幼兒的標準明顯改變,家長尊重孩子的差異,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逐漸有了“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心態,能接納孩子的不同;三是家園溝通方式明顯改變,家長更關心幼兒園開展的活動,主動向老師探討教育中的困惑。教師也從以指導者的角色對家長提出要求,轉變為尊重家長,平等地商討共進,重視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主動與家長溝通,向家長學習,從而實現家園其育,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
(二)顯性成效
幼兒園取得了“四個一”成果:形成一套故事集,包括《交流中心教材》《父母眼中的孩子》《老師眼中的孩子》;開展一次活動圖片展覽;錄制一張親子活動光盤;制訂一份家園約定,即《家園其育8條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