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 ? ? ? ? 要] ?影視文化不僅是時尚文化,也是人們的日常文化,尤其是青少年喜愛的文化。結合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按照影視作品的影片時間長短探索其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主要從創設教學情境、輔助實現教學目標、展示細節三個方面著重探究影視資源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
[關 ? ?鍵 ? 詞] ?影視資源;課堂教學;整合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86-02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通過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加強書本學習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這是指導語文教學進行資源開發的綱領性文件。而影視課程資源包括自電影誕生以來所創造的包含多種表現形式的影視作品,如故事片、科教片、動畫片、戲劇、舞劇、電視劇、專題片等類型。通常它們具有直觀、形象、表現力豐富的特點。按照新課程理念、課程及教材內容、學生的理解能力等要素,把有益于學生發展、能夠提高教學效果的影視作品或片段遴選出來,作為課程輔助材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進行輔助教學,我們把這類資源稱之為影視課程資源。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特殊性,影視資源作為輔助教學的素材尤為重要。將影視資源引進語文課堂充分發揮其跨學科功能,與語文教學共振,在語文教學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中注入新活力,從而創新語文教學。本文依據影視資源的長短,結合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特點,從三個方面探索整合的策略與方法。
一、超短片的影視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超短片是指十五分鐘以內的影視資源,包括剪輯的影視資源、視頻、MTV、音頻、公益廣告、微課等,這類視頻短小精悍,適宜于教學過程的各個部分。但影視作品只是輔助教學的資源之一,不是所有課文適合使用影視資源。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首先確定課文是否適合使用影視資源,適合使用哪類影視資源,選定之后要確定放在教學過程的哪個環節合適,預判使用后會出現什么樣的教學效果。中職語文教材的“閱讀與鑒賞”模塊包含小說、散文、現代詩、詩詞、戲劇、說明文等題材的文學作品,教師既要了解這些課文,又要了解和這些課文相關的影視作品,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需要教師慧眼識珠。在選定合適的影視作品之后還需要會一點剪輯技巧,自己動手,對資源進行編輯,以適應課堂教學。
(一)創設教學情境,渲染學習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用符號代表的新知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建立起某種合理的或合邏輯的聯系,由此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就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材料,目的是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定點,為新舊知識之間搭建的“橋梁”。而影視作品由于本身的直觀性無疑是最適合做引導性材料的。在教學過程的各環節都可以運用到。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影視作品放在課的開始就作為導入內容,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教學環境中。例如在教學《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一課,這是一首蘇東坡的豪放詞,要求學生體會借景詠史要表達的情感及讀出豪邁的詞風。對生活經驗比較欠缺的學生來說要準確把握詞的意境有困難。而以《三國演義》主題曲MV導入,險峻的高山石峰、激昂澎湃的河水、壯闊的古戰場,再配以刀光劍影的場面、雄壯感慨的歌聲,可以迅速將學生帶入課堂情境中,再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味就水到渠成了。
2.課中調節,提高興趣
有經驗的教師都會注意到在課上到一半或者多一點時間時學生會有懈怠現象,此時注意力會不集中,特別是中職生,學習對他們來說是比較艱苦的工作。如果在此時放一曲由課文改編的歌曲或者是把相關圖片或者是短視頻就足以把學生的情緒重新調動起來。如在《虞美人》中,講完詞的上闋就可以把鄧麗君的《幾多愁》引進教學中。鄧麗君唱的《幾多愁》凄美而不失莊重,很傳神地表達出這首詞汪洋恣肆的千古愁情,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藝術熏陶,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3.收束全課,意猶未盡
在課文講解結束后播放影視資源往往讓學生意猶未盡,產生對語文課的期待。筆者在結束新課《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放映紀念海子的特輯朗誦,既是對課文的回顧,對詩歌的升華,又是對海子的懷念、詩意的感嘆。教師要善于抓住煽情的情節和鏡頭,渲染氛圍,讓學生的心靈被打動才能使其對課文內容念念不忘。
(二)輔助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要達到的結果或標準。而教學目標的實現要綜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傳統教學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練習來實現。由于現代技術的發展,我們有了更多可以輔助教學目標實現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影視資源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影視作品絢麗的畫面、生動的語言、細膩的動作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認知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表象,還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復雜的內容條理化,更能幫助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形成創新思維能力。如在教學魯迅的《藥》時,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電影《藥》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都表演很到位,眾茶客談藥那一段大概有五六分鐘,特別是特寫鏡頭,康大叔、花白胡子、二十多歲、小栓媽等,眾人的嘴臉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對理解教學目標中“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而深刻揭示小說主題”有很大幫助。
要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往往要突破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剪輯合適的影視片段,緊扣教材的重難點,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內容,化解難點,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第二冊第六單元話劇《雷雨》,節選自著名作家曹禺的處女作《雷雨》的第二幕,其教學的重點:一是通過尖銳而集中的矛盾沖突進行人物形象的刻畫,分析人物性格,揣摩心理活動;二是分析矛盾沖突過程中人物語言的潛臺詞。難點是分析周樸園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教師在備課時,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編輯濮存昕、蔡國慶主演的《雷雨》(之所以選這個版本,筆者分別在兩個班級用人藝版的和這個比較過,學生喜歡這個版本的人物,形象清晰,語言、動作夸張,符合學生的欣賞水平,適宜上課用)片段:先是學生自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周樸園的形象,然后放一個主演的相關片段,讓學生進行觀看比較,組織討論周樸園的心理、性格、形象,教師再予以總結。這樣電影與語文課堂有機融合在一起,不僅突破了重點和難點,縮短自主探究時間,還使學生在閱讀和欣賞中體味到語文之美,感受到影視帶來的視覺美感。
(三)展示細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文藝作品中,細節之美不可忽視,如《荷塘月色》中清幽的荷花,《我的空中樓閣》那小屋與樹,《我的母親》里那可親可敬的慈母。不僅是散文,一些科學短文也會讓人感受到這種美,比如《蟬》中那個黑暗中蟄伏四年迎來一個月時光展翅飛翔的蟬,《寂靜的春天》中被化學藥品窒息以至魚兒不躍、鳥兒不唱的死寂春天。這些細節,可以形象于人的眼前,但是單是教師的講解反而令人生厭,所以恰當利用影視作品制作高質量的課件反而能提高課堂效率。在制作課件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影視作品中剪輯相關片段,安排好展示時間,并設計好教學問題。如教學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可以從紀錄片《話說長江》中截取相應片段,那波瀾壯闊的景色就不必言說了;《景泰藍的制作》里面的視頻是課本自帶的,介紹的各個生產流程及打造細節和課文一致;最近流行的微課制作也很方便,遇到一些相比講課更適合展示的內容,教師可以制作視頻或者圖集,再配以解說,學生會更感興趣。
二、短片的影視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短片就是片長15到30分鐘的影視作品。對學生而言,似乎教師再精彩的講解也不如影視作品更吸引人,這本身也是影視作品自身的魅力,影視作品的誕生就是為吸引人的眼球,商業化進程的加快,技術的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接受更能刺激眼球的東西,學生也不例外。教學雖然不能總是投其所好,適當運用影視資源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15~30分鐘長度的影視資源適宜簡短的課文,因為課文短小,又很淺顯,可以讓學生看些相關的視頻,以聲色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再輔之以練習。重慶臺的文化類型節目《品讀》就做了很多期,許多著名詩歌及散文都在其中。
以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為例,在導入新課環節,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和想法:我們都希望生活一帆風順,只有陽光并無風雨,人生卻不可能是這樣的,那么風雨來了,我們又將怎樣面對生活?用學生熟悉的歌曲引起思考。在新授課里,播放《品讀之〈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視頻里光亮介紹了作者、寫作背景及詩歌的含義,娓娓道來,輔以深情的朗誦、相關的圖片,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也不禁沉浸在其中。第二步讓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可以擇機指導朗誦,請學生展示自己。第三步以課后習題為主,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生活的欺騙”該怎樣理解?文中的“你”如果受到欺騙,詩人是如怎樣進行勸告的?詩歌體現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最后教師總結布置作業。整個教學過程是非常清晰的,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一般規格的影視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一般規格的影片多數在三十分鐘以上,這樣的影視作品是不適合在課堂上播放的,但是可以放在課前預習或者課后組織學生觀看,也可自行觀看。比如教學《茶館》《雷雨》《藥》等這些課文,由于翻拍比較多,教師提前下載或者指定版本讓學生觀看,在課堂授課中可穿插提問學生,以了解學生看的情況,而學生往往看了影視作品會對課文講解格外感興趣,也非常樂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一些在課堂上講授過課文的相關影視作品,布置學生課后看,學生興致也是很高的,如在教學《沁園春 長沙》后指導學生看電視連續劇《恰同學少年》,不但增加對詩詞的理解,更能通過影片讓學生感受到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同學少年,引起共鳴,轉化在意識深處,無形中,知識、技能、情感三維教學目標達到了。
教師真正要發揮主導作用,在結合影視資源講解和分析的時候,關注作為主體的學生,重拾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評價和反饋。
參考文獻:
[1]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黃會林.影視文化對未成年人的影響與對策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3]王榮生.語文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