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建
[摘 ? ? ? ? ? 要] ?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職業教育愈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為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在會計崗位上的無縫對接,提出會計電算化課程采取“崗位化”的教學模式。“崗位化”教學即按照會計工作崗位設置教學模塊,主張采取“分崗—輪崗”實訓教學,建立相應的實訓考核制度。通過“崗位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增強學生的上崗競爭力,為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打下重要的基礎。
[關 ? ?鍵 ? 詞] ?會計電算化;崗位化;實訓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98-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也指出:“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規范職業院校設置;實施教師和校長專業標準,提升職業院校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能力。”其中“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在中職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主要是體現在會計崗位上的對接,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本人對中職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模式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曾先后采取“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教學模式,為了真正體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在會計崗位上的對接,本文提出了中職會計電算化課程采取“崗位化”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一)實訓教學方式存在不足
當前,很多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訓教學,采用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師一般通過教師機的屏幕廣播一對多地進行會計信息化軟件操作演示,學生跟著教師練習軟件操作。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學生無法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全面掌握會計信息化軟件使用,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降低了,嚴重影響了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二)實訓教學內容和學習形式存在不足
中職會計電算化案例教學的實訓內容往往是教師給學生一整套模擬資料,一般是模擬一家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這些模擬資料經常出現“過于虛假”或“過于真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有些教師準備的實訓資料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完全靠本校幾位教師憑空編造出一個虛假的企業和一些缺乏客觀依據的經濟業務,造成“電算化模擬實訓就是會計作業的翻版”現象的出現,缺乏真實感;二是有些教師在選擇模擬實訓資料時,過于強調“真實”,因而將某一家企業某一個月的會計資料毫無遺漏地照抄照搬,造成模擬實訓資料缺乏代表性,學生無法掌握其他行業企業的會計電算化軟件的使用。
以上兩種情況都影響了會計電算化實訓的可操作性,達不到提升學生操作實踐技能的目的。這樣的實訓任務要求學生從建立賬套、基礎信息設置、期初數據錄入、購銷存單據錄入與審核、制單生成或填制憑證、審核憑證、記賬、結賬至編制財務報表獨立完成一整套會計核算程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當多個角色,既是企業的賬套主管,又是企業的出納、審核人、記賬員、采購員、銷售員、倉管員、成本核算員等,這樣導致的問題是學生在實訓過程中身份不明、崗位不清、思維混亂。學生雖然對整個會計核算流程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無法了解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各崗位之間的連接配合、賬務數據的傳遞、各崗位的明細職責等。
(三)任課教師實踐經驗存在不足
會計電算化課程涵蓋會計學、管理學、信息科學等內容,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任課教師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需具備豐富的會計電算化實踐經驗。但是,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任課教師,大多是學校畢業之后就直接從事教學工作,缺乏切實的企業工作經歷,也很少真正長時間下企業實踐,這就造成從事會計電算化的教師沒有會計電算化實踐經驗的尷尬現象的發生。
鑒于上述問題,本人于2015—2016年主持過《中職會計電算化分崗模擬實訓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踐研究》市級課題研究,此項課題已結題,并開發出校本教材《中職會計電算化分崗模擬實訓手冊》,在學校2016級、2017級會計專業學生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已推廣應用。
二、會計電算化課程“崗位化”教學模式的思路與實施過程
(一)按會計工作崗位設置教學模塊
會計電算化整套實訓教學資料,按會計工作崗位和會計內部控制原則進行分崗教學。以工業企業為藍本,可以將會計電算化工作崗位分為出納核算崗位、采購核算崗位、銷售核算崗位、存貨核算崗位、固定資產核算崗位、職工薪酬核算崗位、成本核算崗位、總賬報表核算崗位8個崗位。
(二)采用“分崗—輪崗”實訓教學
在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5~6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承擔不同崗位會計工作,模擬企業進行會計電算化的一個月經濟業務分崗實訓。每個月讓小組成員進行一次崗位輪換,再進行輪崗后的分崗實訓。通過“分崗—輪崗”實訓,讓學生熟悉企業會計崗位設置情況、企業做賬流程以及崗位之間內部控制等情況,明確各會計崗位職責,從而增強學生會計電算化的分崗意識和實操能力。
(三)“崗位化”教學的實施過程
教師在具體講授的過程中,首先介紹電算化各崗位的具體職責、工作內容及要求,這樣學生就對各崗位有了總體的認識;接下來向學生介紹涉及本崗位的相關理論知識;最后結合實訓教學材料,要求學生根據有關原始憑證開展相關崗位的操作訓練,并按相關會計崗位流程轉移到其他崗位,具體包括原始憑證的錄入、審核,記賬憑證生成、簽字、審核記賬,相關憑證、賬簿打印,財務報表生成和打印等實務操作。在學生實務操作過程中,教師予以必要的指導,對學生所做的相關憑證、賬簿、報表等資料進行審閱并講評。
(四)建立“過程—結果”實訓考核制度
會計電算化分崗實訓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會計電算化實訓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強的自主性。為了保證分崗實訓課堂組織有序,實訓成效顯著,改變傳統的以考試結果為主的評價方式,建立實訓過程與效果并重的“過程—結果”考核制度。“過程—結果”分為實訓過程考核和實訓效果考核。過程考核是考查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積極性、實訓參與程度和完成情況等維度;結果考核是指以考試為手段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學習效果評價,考試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
三、會計電算化課程“崗位化”教學模式的成效
(一)實現課堂教學與企業會計崗位無縫對接
將會計電算化的經濟業務按會計核算崗位劃分進行教學與實訓,打破了以往獨立完成一整套核算程序的案例教學模式。學生通過“上學如上崗,上課如上班”的“崗位化”教學模擬訓練,畢業時能達到“零距離就業”的要求,實現中等職業學校會計電算化教學與企業需求人才的無縫對接,從而增強學生的上崗競爭能力,為學生就業、參加實際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崗位化”教學內容具有融合性
按企業會計工作崗位的實踐要求設計中職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的內容,針對某一個工作崗位建立獨立的教學模塊,將某一模塊涉及的會計電算化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融合在一起同時進行實訓教學,使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做到理論知識為實踐活動服務,實踐教學可以深化對理論的理解,使學生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以及實現教師“做中教”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崗位化”教學實訓課程的開設,一方面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融合于一體作為課程實訓的教學內容,教師可直接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學生的實踐操作,解釋實踐操作中遇到的有關問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相關會計專業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崗位實訓過程中碰到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溝通、協調、思維等會計崗位的綜合職業能力。
四、會計電算化課程“崗位化”教學模式的體會與思考
1.會計電算化按“會計工作崗位”的業務內容教學既要分崗位介紹知識點,又要分崗位進行實訓教學練習,明顯加大了教學工作量。因此現有的課時顯得偏少,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實訓教學內容只能給予部分指導,很難做到全部指導,建議適當增加會計電算化課時數。
2.目前,市面上沒有會計電算化課程“崗位化”教學這方面比較成熟的教材。本人所編寫的校本教材《中職會計電算化分崗模擬實訓手冊》也相對比較簡單,還不是很完善,個別崗位的教學內容有待于進一步修改和充實。
3.學校的會計電算化實訓室所配置的會計教學軟件大部分是單機版的,無法滿足“崗位化”教學的不同崗位與不同電腦同時操作同一個會計電算化教學軟件的需求,也無法同時登錄同一家企業進行賬務處理。建議學校今后配置網絡版會計教學軟件,實現“崗位化”教學,讓不同崗位的學生可以同時登錄操作同一家企業賬套數據。同時,對學校實訓室環境的設計和各個實訓流程的設計要盡量能讓學生有一個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中的感覺。
4.培養“雙師型”的專業教學團隊是“崗位化”教學模式實施的重要基礎,擔任會計電算化課題實訓教學的教師必須要掌握相關的會計基礎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這就要求我們中職學校要培養具有專業會計實踐操作技能的“雙師型”專業教師或專業帶頭人,建議學校通過校企合作、下企業實踐和赴高校培訓等方式對會計專業教師進行培養,獲得現代化的會計理論和實踐技能。
參考文獻:
趙便華.職業教育崗位化教學的實踐[J].教育,2006(12).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