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芬 王世純
當前,應屆大學生考公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在這其中,工科大學生也對考公趨之若鶩,但大多數工科大學生存在寫作能力的天然不足,申論寫作分數難以提高, 雖然行測方面分數比較理想,也難免與面試的機會擦肩而過。以筆者多年開展工科專業大學生申論寫作教學的經驗來看,參加公考的工科專業大學生申論寫作所表現的常見缺陷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閱讀給定材料理解不精準
公考申論寫作所提供的給定材料一般比較多,而且有意在材料的直接聯系和相關性方面增加了一些引向歧義的材料,就很容易讓工科專業大學生的理解走偏。如:有的材料是寫環境污染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污染讓居民生活苦不堪言;有的材料是寫企業為了追逐利益,排污行為屢禁不止;還有一些寫到習總書記的“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等等。工科專業的大學生很容易理解成是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對于“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卻容易忽略或邊緣化,不能領會出題者是緊扣時代形勢與政策的出題宗旨,因此議論的題材容易老舊化或落入俗套。在閱讀給定材料過程中,缺乏政策敏感性和時效性。因此,這就需要有意參加考公的工科大學生,日常要關注時事政治,對于《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和《半月談》的半月評論文章,要堅持關注。而且對于一些地方性黨報的頭版重大新聞,要讓閱讀成為自己的習慣。大學生喜歡玩手機,手機中的《手機報》也是接觸時事政治的要途徑,每天堅持閱讀一下重要政治事件動態,也能緊跟國家方針政策的動態。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學習強國”App公眾號平臺,更應堅持參加這個平臺上日常學習,由此可以,使自己的頭腦中有足夠的時事政治積累,當考試遇到給定材料,就可以精準理解,不至于申論寫作出現南轅北轍的錯誤。
二、語言表達的“詞窮”與“大白話”
因為腦子里“詞窮”,就習慣采用日常生活的“大白話”來應對。工科大學生日常專業學習所接觸的教材和學習資料,基本屬于說明性文字,其旨在對某種工藝或流程步驟的簡單說明,其文字語言與政論文章的語言表達風格迥異。這種語言不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和文章結構技巧,所追求的是簡單明了。而申論所要求的政論文字的表達則不同,必須講究語言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政治性,表達要有層次感和深入淺出的技巧。更有甚者,有的工科大學生,在考場上,在開始寫申論期間,由于平日閱讀這類材料比較少,缺乏政論性文章的語感,下筆沒有合適的詞匯來表達,看到給定材料的句子不錯,就原封不動地抄進自己文章中。同樣作為申論的題目,以《把牢高等教育的“出口”》為題,是對當下高校大學生學風治理的一個關鍵措施。在閱讀給定材料后,一般工科大學生很難將自己的意識提高到高等教育的“出口”來認識,很容易在“寬進嚴出”和“學風建設”這個層面上停留,無法從宏觀角度來進行把握。如此寫出來的申論文章,就容易層次不高,既不會有深度,也難以有高度。再如,《用司法之手保護好未成年人》這篇文章中,有著“針對未成年人的不法行為有增多的趨勢,且呈現出一定的隱蔽性,導致一些未成年人在受侵害后難以被發現,或很難走出心理陰影,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帶來一定挑戰。”的語句,其中“增多的趨勢”“呈現一定的隱蔽性”等,都是工科大學生語言表達所難以想到的,習慣上,他們可能用“不斷增加”“不太容易被發現”等“大白話”來寫。以“大白話”寫申論,就無法把道理說到點子上,不精準,就容易形成“隔靴搔癢”的傾向。
要克服“詞窮”“大白話”現象,就需要工科大學生日常多練習,尤其是思政課和政治學習過程中,不要應付差事,要認真閱讀材料,嚴格按要求學習和寫作業,同時,對于遇到的一些好的政論文章,可以專門找個本子抄寫下來。筆者曾要求學生,將某市晚報每期的時事評論抄寫下來,天長日久,就容易充實自己的頭腦,積累更多的政論語言和專用詞匯,由此,就可避免“詞窮”“大白話”現象的出現。
三、文章結構的無頭緒和思維混亂
好的申論不能隨心所欲寫,必須對照給定材料進行再架構。相當多的工科大學生考生,讀完給定材料后,有一點想法就隨意寫下去,往往就是想到哪寫到哪,一點無章法和總體想法。尤其是申論寫作需要在比較緊張的規定時間完成,作為考生,等閱讀完一大堆給定材料之后,馬上會感覺時間緊迫,就立即下筆寫,給人感覺一篇申論,哪里是重點,哪里是次重點以及按照什么邏輯寫下來,一頭霧水。這就要求工科大學生在日常訓練過程中,要多注重對范文的分析,對每篇范文最好能學著從中找到文章的提綱,列出來,再去理解范文。如,《中國經濟底氣十足》這篇范文,可以從中找出其中的提綱:“看需求,市場紅火升級旺”;“ 看動力,創新挖潛后勁大”;“看底牌,工具豐富經驗足”。如此理解范文,就抓住了其中的綱目。在日常訓練中,也要從提綱訓抓起,當想好一篇申論的題目后,不妨可以從提綱開始訓練,自己先列出文章的一、二、三級提綱,然后從給定材料中找到一些相關的“關鍵詞”,在提綱中架構語言,并配置上所找到的關鍵詞,由此,一篇思路清晰、深入淺出,且緊密聯系給定材料的高水平申論文章,就比較容易完成了。最后閱讀全篇,略加修改,就可基本達到比較高的文章水準。
(作者單位:1山東工商學院;2魯東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