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瑩瑩
[摘 ? ? ? ? ? 要] ?中職學校是以培養基礎技能型人才為主的教育機構,但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高超的專業技術,還包括學生的文化素養與道德品質。因此,中職語文教師便要主動利用本學科的文化內涵與文學資源去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借此優化中職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認同感與國家榮辱觀,使其自覺傳承與創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準備。將從在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先天優勢與必要策略兩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如何通過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 ? ?鍵 ? 詞] ?中職語文;核心素養;傳統文化;整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186-02
常規的中職語文教學關注的是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播速度,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思考,也沒有深入挖掘語文知識的文化內涵,導致中職生無法及時優化自己的人文素養。但是,隨著核心素養理念深入人心,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改善學生的文化素養也必然會成為中職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其中,古詩詞資源十分重要,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載體。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利用古詩詞作品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切實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促使學生自覺參與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建設活動之中。
一、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優勢
(一)古詩詞本就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組成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詩詞被稱之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與精髓。因此,古詩詞資源本就歸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范疇,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文化教育也是突出古詩詞教學本質的直接體現,影響著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古詩詞作品反映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古詩詞資源基本都是一些優秀的詩人、詞人針對特定的時代環境、文化風俗與個人經歷進行文學創作而形成的,或多或少都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取向,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因此,通過顯性的古詩詞作品,中職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某個歷史時期下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拓寬文化視野,豐富文化認知。
在現代社會中,中職語文教學不再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與文化知識儲備,而是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角度考慮,從學識儲備、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等方面全面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影響著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決定著中職生是否會主動參與中華民族的復興事業之中。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利用古詩詞教學資源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以便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準備。下面,本文將從豐富文化背景知識、開發豐富的古詩詞教學資源、豐富古詩詞鑒賞活動、創設文化欣賞情境四個角度來分析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二、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豐富文化背景知識
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中職生都不喜歡古詩詞。首先,古詩詞作品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學生的慣用語言不同,如果缺乏豐富的文言知識積累,那么中職生便無法真正理解古詩詞作品的內涵。其次,古詩詞作品一般是古人根據自己的人生體會與真實經歷所創作的,但是中職生的現實生活與古人生活存在顯著差異,所以他們很難積極代入自己的人生經驗,也因此而產生了理解偏差,產生了受挫的學習心理。對此,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及時補充與完善古詩詞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識,為學生解釋某一古詩詞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以便讓學生及時換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品讀古詩詞作品的內涵與本質,由此窺探當時的歷史文化,從而切實滲透中華文化教育,優化學生的文化素養。
就如在《靜女》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及時整理了《靜女》這一文言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識。首先,從《靜女》的來源入手。《靜女》選自《詩經》,而《詩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詩歌作品集,客觀呈現了周朝的社會風貌與風土人情。而且,《詩經》從勞動、愛情、戰爭、徭役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創作,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便于學生積極了解周朝的歷史文化。其次,從《靜女》這一作品本身來說,全詩共可分為三章,每一章有四句,屬于漢族民歌,是一首愛情詩,客觀體現了男女幽會的過程,表達了自己對愛人的喜歡與珍惜之情。然后,從《靜女》的主人公性格特點分析,全詩塑造了一個聰明伶俐、善良活潑的女青年形象,也表達出男青年對戀人的癡迷,塑造了癡情的男青年形象。這就便于學生了解當時奔放的民風,培養學生正確的戀愛觀。
(二)開發豐富的古詩詞作品
客觀來講,文學作品本就是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記錄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方式。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開發古詩詞作品,全力突出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自主鑒賞、探究古詩詞作品的文化因子,使其自覺繼承與創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職語文教材的篇幅有限,古詩詞數量較少,所以中職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開發豐富的古詩詞作品,全面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中職生積累充足的古詩詞知識,從而切實改善古詩詞教學結構,也讓學生全面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瑰寶。
就如在《將進酒》詩詞教學中,學生就對李白這一詩仙的人生經歷與文學成就產生了好奇,尤其是想要了解李白的生活環境,探究何種環境才能塑造出李白這一放蕩不羈、瀟灑自在的性格。于是,筆者就鼓勵學生自主整理李白的詩詞作品集,然后根據各個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文化知識來引導學生鑒賞李白的詩歌文化。通過群文閱讀可以發現,雖然李白在各個成長時期內都有不同的優秀作品,但是李白的心境也存在許多變化,而這又與李白的真實經歷有關。于是,學生便自主調查了李白的生平故事,結合各個時期的詩詞作品進行了文學鑒賞,由此引導學生在古詩詞作品中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李白經歷了唐朝從繁盛到衰落的歷史過程,所以學生也可通過本輪詩詞鑒賞活動進一步了解唐朝歷史,切實優化了學生的文化理解。
(三)豐富古詩詞鑒賞活動
常規的中職語文教學并不十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思考,而是習慣用統一的教學活動與解題思路去約束學生的學習思維,希望學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豐富的解題方法。然而,古詩詞作品的內涵豐富,學生可以在古詩詞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且也會因為個人人生經歷與情感體會不同而對古詩詞作品產生不同的文學解讀。對此,中職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想法,鼓勵學生自主鑒賞與品析古詩詞作品,由此深化學生的文學感悟,深入把握古詩詞作品的內涵,從而切實優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
就如在《虞美人》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學生自主鑒賞詩詞內容,結合李煜這位作者的真實經歷去品析這一作品的內涵與本質。其中,有的學生認為,李煜喜歡的是詩詞歌賦,不懂治國,而他的悲劇人生實則是因為身份、命運所造成的。有的學生則認為,《虞美人》反映的是李煜對故國的思念與愁緒,也體現了李煜對命運的不公喟嘆。對此,學生則認真思考,釀成李煜人生悲劇的原因究竟是命運,還是李煜沒有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身份,沒有心思治理國家,反而終日沉迷于詩詞創作。還有的學生認為,《虞美人》雖然體現的是李煜的故國之思,但是卻也是李煜看破現實的心境體會,因為將一個人放在不恰當的位置上,必然是痛苦的、失敗的,而導致李煜愁緒萬千的原因應該是李煜無顏面對先人所產生的復雜情緒。對于學生的鑒賞結論,筆者并不會做出評斷,而是與學生平等交流,尊重學生的個人思維。另外,筆者還在本課教學中為學生普及了當時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儲備。
(四)創設文化欣賞情境
情境教學是由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所提出的,這一理論指出知識的發生是在特定情境下進行的,而在課堂教學中還原、再現相應的情境則可有效幫助學生內化相關知識,促使學生深入把握知識內涵。對此,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創設文化欣賞情境,利用情境引導學生與古人產生思想共鳴,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積極代入個人情感,由此強化傳統文化的育人效果與感染力度,促使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實現長遠發展。
就如在《歸園田居》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引導學生了解了陶淵明先生的人生經歷與文學成就,使其初步把握了南朝時代的歷史現實。為了切實優化學生的文化視野,筆者及時整理了一些自然風光的照片,借此激發出了本班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筆者還主動利用微視頻軟件中關于現代人回歸田園、回歸自然的視頻資料,向學生傳遞出向往自然風光、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讓學生直觀了解這些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理念。這些資料就便于學生理解陶淵明渴望歸隱田間的愿望,而且也有不少學生都表達了自己的生活態度。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田間生活十分樸實、簡單,且沒有過重的生活壓力,自給自足,所以選擇歸隱田間生活的人都是勇敢的、值得佩服的。但是,也有學生認為,歸隱山居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即“大隱隱于市”,這部分學生認為,只要堅守初心,堅持理想,那么不管身處鬧市還是自然,都與陶淵明先生的理想不謀而合,所以我們要選擇的不是生活地點,而是生活心態。面對學生的多元解讀,筆者會一一肯定,然后鼓勵學生自主鑒賞《歸園田居》這一古詩詞作品,代入自己的思想與體會,由此進行古詩詞作品解讀,深入把握詩詞作品的內涵與主旨。
總而言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為了進一步突出本學科的人文價值,讓學生全面把握古詩詞作品的內涵與本質,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開發古詩詞資源,突出傳統文化內涵,以便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壬子.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35):183.
[2]傅朝暉.淺談如何讓傳統文化走進中職語文課堂[J].當代教研論叢,2018(12):130,135.
[3]徐放,王梅.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的嘗試[J].文教資料,2018(28):22-23.
[4]陳妍.傳優秀傳統文化 塑職業素養新風:中職語文教學與職業素養培養的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6):13-14.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