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王子淵
[摘 ? ? ? ? ? 要] ?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都局限于普通群體的研究,缺乏對聾人大學生群體生命教育的研究,提出“1+4”的高職聾生育人方案,即黨支部引領,聾生、家庭、學校、社會有機結合的實施模式,既能提高聾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水平,又能擴寬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范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 ? ?鍵 ? 詞] ?支部引領;聽障生;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04-02
2018年定為我國的“融合教育年”,倡導特殊群體與主流群體相融合,契合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在融合視野下,探討高職聾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更好地對聾人大學生群體實施生命教育,有利于聾聽融合。聾人大學生是聾人群體中的佼佼者,對其進行生命教育,充分發揮聾人大學生群體的輻射力,利于整個聾人群體的發展。如何更好地實現融合以及開展生命教育,既在課堂內,更遍布于課堂外,因此,發揮黨支部的引領輻射作用,發揮黨員的領導帶頭作用,組建黨支部、團委、學工、專任教師、學生代表團隊,與聾生、家庭及社會相結合開展生命教育活動,使生命教育活動得到開展和落實。
聾人大學生群體既具有聾人群體特點也有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各有其獨特性。聾人群體的特殊性:具有文化特殊性、表達方式特殊性、身份認同特殊性且一定程度上具有孤獨感、自卑感及易敏感。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獨立性、可控性、多元性、潛在性和動態性。聾人大學生群體并不是聾人群體和大學生群體兩個概念的簡單相加,聾人大學生群體與主流群體相隔閡,其語言思維、心理發展及社會適應性相對滯后于普通大學生心理的發展水平,聾人大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懵懵懂懂,對拓寬生命的寬度步履維艱,生命的高度徘徊不前,生命的強度意志薄弱,生命的跨度心語相隔。因此倡導融合,在融合的基礎上進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聾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通過對聾人大學生訪談了解到聾人對“生命教育”一詞的理解居于表面,認為“生命教育”就是“活著”的教育,遇見問題要想得開。生命是父母給的,只有一次,幾乎很少有聾人涉及更深層次的回答,如涉及幸福感等。聾人大學生對生命感受會直接影響個人自我認識及對他人的態度。很多聾人缺乏對生命意義和目的的思考,缺乏理想和人生目標。活在當時,缺乏對未來的考慮,因此出現超前消費觀、享樂消費觀等。這些與其自身聽力缺陷有很大的關系,他們更愿意自我發泄,或者聾人群體互相傾訴,對健聽人缺乏不信任感,交際圈相對較小,同時通過訪談可以得知聾人大學生群體分層比較明顯,認知理解能力較強的聾人能較好地理解生命教育一詞的基本意思,較順暢地與主流群體相交流。認知能力一般的聾人對生命教育理解較難,同時比較偏執,不認同自我,不愿意與聾人群體交流,又很難融入主流群體,極易出現悲觀、厭世等情況。因此應加強對聾人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尤為必要,不斷帶領他們由淺入深地了解生命的本質,在自我成長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目前在聾人高校開設有心理健康課程,但是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不能較好地滿足聾人的需要,其他學科缺乏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滲透,學校心理咨詢室也缺乏熟練手語并能夠從聾人視覺思考問題的心理咨詢老師,聾人自身也缺乏“生命教育”意識,他們有訴求無處釋放種種現狀都成為聾人生命健康教育的攔路虎。同時課堂外各種活動各自為戰,比較零散化,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信息化時代,網絡信息的便捷以及復雜性與誘惑力都將對聾人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較大的影響,網絡信息多元化,各種信息撲面而來,各種隱藏的消極信息較多,聾人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對很多問題思考不夠全面、準確,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生命觀發生歪曲,易出現主觀判斷和片面判斷。主要原因是聾人由于聽力喪失,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缺少與社會聯系,而形成獨特的群體,具有文化特殊性、表達方式特殊性、身份認同特殊性且一定程度具有孤獨感、自卑感及易敏感等特點。這是一個群體的特點,缺少能夠站在聾人高度,從聾人文化、聾人自身特點進行思考的服務者。聾人大學生往往更愿意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以及進行信息的傳遞,對各種觀念、信息把控不力,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將聾人大學生帶入歧路,偏離生命教育初衷。同時缺乏把握聾人大學生生命教育全局的引領力量,使生命教育零散化。
二、擇取適合聾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容
延伸生命長度,培養對生命的敬畏;拓寬生命長度,豐裕生命的空間;提升生命高度,創造自身價值;增填生命強度、磨煉自身意志力;完成生命跨度,感恩與融合。站在聾人視角、聾人層次設定節選內容:有關的性問題、健康問題、安全問題和倫理問題等,涵蓋了人的成長、學習、交往、工作、愛情、婚姻等涉及人文、人道的種種方面,涉及意志力的培養、適應力的提升、人生價值的實現以及感恩與融合。
三、對策——以黨支部為引領,實現多方合力,完善教育機制
內容涉及面很廣,單一地依靠課堂并不能較好地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應充分利用隱形課堂的作用,調動各方力量開展生命教育。在引領及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黨員帶領輻射作用。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團委、學工及專任教師形成團隊,與聾人大學生、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采取一定的措施,開展一系列幫扶活動如思想幫扶、經濟幫扶、健康幫扶、心理幫扶、文化幫扶、技能幫扶等,健康、經濟及技能幫扶實現聾生學習生活無后顧之憂,在此基礎上進行思想、心理、文化幫扶,是實現生命教育的落腳點。
(一)增強聾人大學生自我認同感
實施生命教育的主體是聾人大學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聾人大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是核心要素。展示主觀能動性從提升意識開始,意識指導行為。聾人大學生關于生命教育的一大瓶頸是自我認同感低。黨員教師是教學的一大主要力量,在教學崗位上履行教學工作外,可利用課上以及課后的實踐活動,注重對聾人大學生的思想幫扶和文化幫扶,使聾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聾生對自身有正確的認識,認識到自己聽力喪失帶來的不便,敢于面對自己的現狀,部分聾人大學生由于缺乏對自我的認知,不愿意面對現狀,遇見問題極端處理,所以生命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形成聾人大學生正確的自我認同。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自我教育,視覺是聾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讓聾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自我提升,有利于增強自我認同感。
(二)組建學校各方力量團隊
學校是聾人大學生大學階段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平臺之一。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的校園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因素。在黨支部的帶領下,黨員教師要以身示范,充分發揮帶頭作用,無論是在課堂還是班會、社團、講座等活動,都應有意識地開展以及增加生命教育的專題內容,進行更進一步的滲透。充分發揮各方聯動作用,定期開展相應的會議,商討每個階段生命教育的主體和內容,確保生命教育的連貫性以及系統性。如開展關于學會溝通與交流為主題的班會活動,戀愛與婚姻為主題的愛的成長講座,利用愛心社團及手語社會進行愛的互助、手語學習等活動。讓聾人大學生感知平等與尊重,在此基礎上開展一系列與生命教育有關的活動。同時充分發揮朋輩作用,朋輩教育對聾人大學生的成長以及融合交流至關重要,特殊教育學生在與聾人大學生一同參加工作以及為聾人大學生做翻譯過程中進行交流是融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加強與原生家庭的聯絡
原生家庭是聾生教育的起源,在年幼時父母的教育是主要的信息來源。由于聽力喪失,他們通過視覺獲取信息,父母應積極學習手語,與孩子溝通交流,從內心和行為認可孩子。很多聾生家長不會手語,與孩子溝通較少,生命教育相關內容更無從談起。面對孩子大發脾氣要么以暴制暴,要么聽之任之,要么推給學校。學工教師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滲透的黨員教師,在黨支部引領下,應注重與家長的定期溝通,不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問題來了解決一個問題,孩子因為感情出現自殺行為,暫時安穩住了并不是解決了問題,應注重事情發生前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灌輸問題以及后期的一個維穩問題,很多家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出現了偏差,孩子的教育影響更無從談起,因此身為黨員的學工教師應注重從家庭教育方面開展與家長及聾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樹立“生命教育四方聯動,家庭參與必不可少”理念,引導家長學習手語,并充分利用QQ、微信等網絡平臺與聾人孩子溝通交流,并積極加入四方聯動組,及時了解聾人孩子的需求和成長變化過程。
(四)增進與社會的聯系
充分發揮黨支部作用,利用黨日活動,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入基層。如進入幼兒園進行愛心義賣活動,進社區進行學法義務宣傳,進敬老院進行愛老敬老活動,進福利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等。讓聾人大學生在接受社會經濟、技術幫扶的基礎上,敢于用行動向社會證明我們擁有接受愛與賦予愛的能力。學會感恩,對人包括聾人來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擁有感恩的能力,對其參與社會生活,與社會融合交流是十分必要的。被社會認可和肯定,利于聾人大學生自我認同感的提高。同時在黨支部的帶領下,能夠感知黨的光輝和力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受生命的珍貴,生活的美好。增進與社會的聯系不僅局限在線下的實踐活動,也應積極開展線上的宣傳報道活動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抓住網絡生命教育契機,確保生命教育多樣化和開放性,讓生命教育不僅在實踐活動中,更應推廣到網絡信息活動中,黨支部網站可以增設生命教育新專欄,宣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既符合欄目建設標準,又能夠體現人文關懷。
聾人大學生生命教育是聾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聾人大學生具有科學的生命教育意識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聾人整個群體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都是有深遠的影響。作為思想的引領者,黨支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以聾人大學生為主體,黨支部引領,學工、團委、專任教師組成合力,爭得家長權利配合、充分利用社會良好環境,借助互聯網應用平臺開展聾人大學生生命教育,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葉華松.大學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路揚于.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
[3]逯竹.互聯網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2017(3).
[4]褚惠萍,莊蕾.論大學生生命教育四元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
[5]潘明蕓,吳新平.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及對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