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祥 李欣穎
摘 要:每年的6-7月份,高校迎來“畢業季”。“畢業季”是學生安全問題頻發的時期,畢業生在“結業季”出現心理危機甚至自殺等非理性極端案例近年來時常見諸報端,有媒體又把“畢業季”稱為“雨季”。因而高校應關注畢業生特殊時期的思想壓力和心理狀態,開展有效的預防和教育疏導措施,確保畢業生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順利畢業并平穩融入社會。本文針對當前“畢業季”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和相關案例分析,提出加強畢業季學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畢業季;大學生;心理健康;安全
“畢業季”是大學生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面對社會嚴峻的挑選和考驗,部分畢業生在升學、畢業、求職、情感等方面經歷了挫折和困擾之后,很容易陷入焦慮甚至抑郁的心理狀態,易誘發仇恨泄憤、憤世嫉俗、悲觀厭世等自毀前程的沖動和行為。加之“畢業季”學生較為分散,出入學校的時間比較靈活,這給對學生的統一、集中管理和教育工作帶來一定難度。通過對近年來“畢業季”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一些極端案例分析來看,有些安全問題是可防可控的。作為高校層面,我們應給予畢業生特別的關注、教育和引導,拿出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幫助他們完成由學校向社會的順利過渡。
一、畢業季學生心理壓力來源
1.求職受挫與擇業取向帶來的焦慮感
根據2019年5月份對本校部分2019屆畢業生的隨機調查顯示,有65%的大學生對就業充滿信心,有35%的學生對就業和前途沒信心和信心不足。信心不足的學生中,又有45%的畢業生存在就業焦慮心理,15%的同學自感心理壓力較大,感到“心慌慌”。調查顯示,當面臨就業和擇業問題時,“95后”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信心不足”、“決策困難”、“過于自我和偏執上”。一些學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已有多家意向單位存 在兩難多難選擇困擾。
2.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帶來的失落感
當學生脫離校園環境這個“舒適區”,進入行業實習或見習時,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些學生體力適應不了,職場各種工作和人際關系錯綜復雜,由于平常缺乏鍛煉,工作不會變通,關系不會溝通,出現人際交往障礙,不僅身體累,思想壓力也很大。一些學生覺得大學生的價值沒有充分的重視,灰心懈氣,心存不滿、吐槽抱怨。
3.不切實際的攀比所帶來的心理落差
臨近畢業,看到別的同學紛紛有出路,有的學生已經收到了考研錄取通知書;有的學生與就業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有的同學考上公務員、選調生、事業單位;有的同學家里早已找好了工作。與這部分學生明朗而美好的前程相比,有些學生自感前途仍處在暗淡、迷茫和糾結之中。有的學生考研失敗,處于復讀還是找工作的兩難境遇中猶豫不決。有的學生由于就業優勢資源不足,處在找工作的奔忙勞碌和求職無果的痛苦煎熬之中。兩相對比之下,處于失意狀態中的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頹廢或者嫉妒的心理,受這些心態困擾的學生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4.延期畢業與情感糾結帶來的精神困擾
每一屆畢業生中,總是會有一些學生因未修夠學分或論文答辯不過關等原因而不能順利畢業,這部分學生心理壓力很大,他們當中有些學生可能已提前找好了工作單位,結業意味著好工作將擦肩而過,打亂了畢業生職業發展規劃,不知道該如何跟父母解釋,看到大家拿著畢業證高高興興各奔前程,壓力徒增,特別是有些難度大的課程,學生多次重修未通過,思想壓力較大。還有一些大學生情侶,畢業可能面臨分手的結局和考驗,產生“感情危機”。
二、畢業季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畢業季”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很多,主要有社會文化環境、家庭教育、校園文化和學生自身等方面。
(一)社會文化環境
大學生容易被社會上盛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和不勞而獲的風氣影響。如果不能正確辨別和思考,將會對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培養崇高的職業素養產生負面影響。容易沉迷于網絡,逃離現實,不參與集體活動,自閉無知心朋友,出現人際交往障礙,語言表達和溝通障礙。
(二)家庭教育方式
畢業生的擇業觀和心理支持受家長影響較大,如果家長在學生面對就業中的困難時,能認真傾聽,幫助學生仔細分析利弊,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則能夠積極主動,接受挑戰。反之,出現問題不是與學生一起面對,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而是一味的責罵和打擊或漠不關心,就易使學生產生思想壓力和心理問題。
(三)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設和良好氛圍,能讓學生健康地成長。校園物質文化能夠為畢業生提供實踐場所和就業平臺。校園精神文化能讓學生平常通過參加校園活動展示自我,提升綜合素質,培養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生在剛進人工作崗位時,能夠根據平時的經驗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增強抵抗力和信心。校園制度文化則通過條例化的規章制度、紀律準則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責任感,讓畢業生盡快適應企業的規章制度和文化環境。校園文化匱乏、管理松懈,校風不良,對學生消極影響較大。
(四)學生自身因素
1.學習動力不足,思想和精神懈怠。
一些大學生平常不能明確學習目標,缺乏對學習、工作和人生的規劃,也不會利用空余時間拓寬視野,參加社會實踐,鍛煉自身綜合素質,增進對職業世界的感知,而更多的時間宅放在宿舍打游戲、追劇等上。學業荒廢,就業競爭的優勢不足。當他們在面對就業時,卻少主觀能動性,出現自我的認知錯誤,職業定位不準,再加上眼高手低,不輕易“將就”和妥協,有些學生但凡崗位薪資、工作環境稍有一點不滿意就放棄。
2.自我認知不足,職業定位不明。
一些學生自我認知不足,對自我能力、品質的評價過高或過低。大學畢業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是對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在現實中,我們看到,有許多學生恰恰不具備自我認知的能力,不能綜合考慮個人的家庭狀況、經濟條件、知識儲備、能力專長等因素做出合理定位,出現了在前途的抉擇中毫無主見,過度依賴和盲目從眾等心理。
三、畢業季學生安全工作的應對措施
1.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和隱患排查,建立相應的預防和干預機制。
現在一些高校在新生人學時會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并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相應的關注干預措施,但隨著學生的成才和外部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會出現新的狀況,這就很有必要對畢業生進行一次普測,掌握他們心理動態,篩查關注對象。學校要建立完善的危機預防研判和干預機制,在公考考研成績公布、畢業聚餐、論文答辯等重要時間節點上,需要輔導員、班主任、宿管員加強學生宿舍走訪,及時的發現并根據實際問題作出有效的指導和疏導,防范于未然。當遇到學生思想情緒異常時,要及時干預,這些工作需要極大耐心,講求教育智慧,不一定是一味的鞭策,也可能是“物來順應,既往不戀”的安慰。
2.調動班團力量,建立心理自助及互助機制。
高校既要從教師的層面做好“畢業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同時,也應從學生的層面建立起學生心理健康自助及互助體制。因為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同學們幾年的朝夕相處使他們彼此最為熟悉和了解,教師要積極調動班團干部和集體的力量,建立起班團干部、學生黨員、宿舍長幫扶和信息員制度,實施網絡化的安全措施。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和異常一般顯現的環境是宿舍,最先知曉的是其身邊最親近最要好的同學,因而很要必要建立宿舍一級的心理問題排查報告和互助機制,暢通信息渠道。
3開展教育幫扶,提升學生信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應貫穿大學生活的始終,要抓住學生集中返校論文答辯等環節,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和集中教育活動,糾正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現象,幫助學生掌握自我疏導的方法,學會管控自已的情緒。要抓住“畢業季”的關鍵時間節點,例如:考研、公考成績公布及復試前后、大型招聘會前后(求職高峰期)、畢業資格審核期、畢業離校期等特殊而敏感時期,給予不同學生群體以及時、適時的指導,做好一人一事的指導工作。讓學生在應付挑戰中保持持續的信心。
4.利用網絡優勢,優化服務質量。
很多學生遇到心理和其它敏感問題,產生“病恥感”,擔心個人隱私泄露,而傾向于在網絡上咨詢或找到答案。在“畢業季”,學生的教育活動難以集中開展,我們更應注重開辟網絡教育的陣地,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引導指導、安全紀律的全程化和全覆蓋。通過建立QQ群、班級郵箱,開通微博、博客,建立網站等方式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畢業就業指導的網絡系統。開設網絡課堂,適時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心靈驛站,實現學生心理問題的網上咨詢及指導;通過測評、游戲、競賽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掌握自我疏導措施。
大學生對于家庭的依賴是很強的,家庭通常是他們釋放壓力和郁悶情緒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父母的支持往往可以產生無形但卻強大的力量,如果父母表現得不關注或者不理解,可能會強化他們的負面情緒,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隨之倒下。因而學校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特別是對發現的有異常情況的學生,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得到家長的配合,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總之,處在“畢業季”時期的學生比其他年級的學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安全隱性問題。學校要重視這一階段學生的思想、心理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不良思想疏導、日常安全防范等方面進行更為積極有效的探索與實踐,扮演好“導航者”的角色,幫助這些即將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順利適應社會,平安融入社會。畢業季不應該成為“雨季”,而應該成為處處溢著歡樂,充滿感恩和揮灑自信的陽光季節!
[參考文獻]
[1]牛家叢,何培玲,蘇飛.高校畢業生心理危機新趨勢與對策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47.
[2]王采,黃國輝,向楷熊等.大學生畢業季心理危機成因初探[J].科技展望,2017(25):328.
[3]王煒麗,畢磊.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心理,2015(27):1.
[4]單常艷,葉玉清.高校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10):665-66.
(作者單位:1.云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650221;2.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6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