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鐵平,盧宇婷
[摘 ? ? ? ? ? 要] ?當前社會人才作為第一資源,隨著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是當今高校教育改革的時代課題。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已成為影響其綜合素質的主要因素,其中人際交往障礙是心理發展的最大障礙。如何解決問題,按照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信心,開發潛能,幫助其改善人際關系,盡快適應大學等是主要方式。同時這些也是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所要達到的目標。“喚醒心靈的藝術”項目圍繞這一任務,積極在實踐中探索,已創辦四期“21天行為習慣養成訓練營”,堅持以生為本,通過目標定位精準化、發展理念科學化、運行機制獨特化、平臺資源優勢化,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創新培養模式。
[關 ? ?鍵 ? 詞] ?喚醒心靈;心理素質;提升訓練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14-02
一、“喚醒心靈的藝術”訓練營的指導理念
“喚醒心靈的藝術”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訓練,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依據,以全面提升心理素質為目標,統籌道德與品質,拓展理論與實踐、多方位協調發展,實質上是倡導研究人的積極面,以美德為研究對象,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釋放。
“喚醒——激勵”這一模式以積極心理學為依托,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中“21天行為習慣養成訓練營”以行為心理學中“21天效應”為理論基礎。心理學家研究指出,一項看似簡單的行動,如果能堅持重復21天就會形成習慣;如果堅持重復90天,就會形成穩定習慣;如果能堅持重復365天以上,想改變都很困難。因此,改掉不良的舊習慣,養成好習慣,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難。本訓練營通過“喚醒——激勵”引導學生,堅持21天,改掉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這種訓練營不僅可以擴大受眾群體,還有利于解決學生的發展性和預防性問題,是創新高校傳統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徑。
二、“激勵—喚醒”模式的發展目標
“喚醒心靈的藝術”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訓練對象為大學生,是通過多元素的活動,如心理、趣味、運動等。讓學生運用個人或團隊的力量,融入其中,打破自己原有的心理限制,挑戰自我,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塑造健康全面的人格。其主要目標如下。
(一)學會溝通,團結合作
溝通和交流是良好人際關系的開端。21天訓練營中通過“喚醒”自我的積極面,在充分互動的基礎上建立與他人的信賴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加大團隊合作。
(二)增加自信,激發潛能
佛洛依德認為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去充分挖掘。訓練營的目的就是挖掘“冰山下的潛能”,通過設置不同的興趣養成情境,讓大學生在這些情境中產生強烈的動機和探索的欲望,進而積極嘗試提升自我。
(三)學會堅持,磨煉意志
大學生的智商處于平均值,而意志力是最大的區別所在。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更取決于恒心和毅力,通過“訓練營”定下的21天習慣養成目標,可起到磨煉大學生意志的效果,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三、“喚醒—激勵”模式的路徑措施
21天訓練營通過培養“一個興趣”、進行“二項挑戰”、達成“三早養成”、舉辦“四類評比”、實現“五種堅持”的“12345”活動主線,圍繞基本素養、生活作息規律、健康興趣等方面培訓內容為期21天的訓練,以期喚醒學生內心積極情緒和健康興趣,幫助學生糾正行為偏差。
(一)訓練營訓練內容
30名成員統一為一個訓練營,營內根據每周興趣安排,分為5個興趣組,每組6名成員。訓練營每一位成員共同完成以下訓練任務。
1.培養一個興趣
訓練營分為集中培養和自主學習兩個方面。首先,每周期集中根據興趣導師的安排,選擇一個興趣進行“五美”培養,如“外在美——禮儀形象”“心靈美——DIY手工”“語言美——奇葩說口才”等興趣,其中“內涵美——閱讀時光”“文字美——硬筆書法”需要培養成習慣。其次,各興趣連連長分開組織自主學習,把興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迎接二項挑戰
各團隊成員首先是進行“自我挑戰”,其次是各團隊之間競爭比拼來“挑戰對手”。
3.養成三早作息
全體成員需做到“早訓”“早餐”“早睡”的“三早”習慣。
4.參加四類評比
活動總結和表彰時進行“優秀導師”“優秀團隊”“優秀個人”“優秀組長”的評選。每位挑戰成功的營員頒發結業證書。
5.踐行五種堅持
最終期望加入21天訓練營的30名學生能做到五種堅持,分別是:(1)堅持當天換掉的衣服當天洗干凈,拍照打卡;(2)堅持將垃圾隨手扔進垃圾桶或者隨身帶走;(3)堅持每天見到你認識的同學和老師主動打招呼;(4)堅持每天至少贊美別人三次;(5)堅持使用“請”“謝謝”等文明用語。
通過以上“12345”項活動主線,完成21天計劃,讓參與訓練的選手抱團養成好的習慣。
(二)報名對象
全院征集,只要你有意愿,想要改變均可報名。
(三)訓練營管理團隊
1.導師團隊
由五個系部心理輔導員老師擔任。主要完成:早起帶早訓,全天監督,晚間分享三項基本任務。主要職責在于指導負責的興趣培養時段,共同制定興趣培養訓練任務與詳細計劃,交由訓練營辦公室審核后具體實施。指導并參與興趣連的各項活動。
2.營長與連長
訓練營的營長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遴選學生干部擔任,負責整個訓練營的日常運行與考核工作,以及與導師的溝通協調工作,如遇到個人不能處理的問題及時與訓練營辦公室聯系。每個小組長由成員推薦產生,協助營長做本組的各項工作。
3.誓約制度
在21天訓練營全面推行誓約制度,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自律的品格。在開營之前,簽訂盟約,推行吶喊“我自信、我能行,我是XX的XX(姓名),YES”的誓約。
(四)訓練營安排
1.導師培訓
在正式開營之前,對全體導師團隊和營長、連長進行一次培訓,明確訓練營的目的、訓練內容、考核方式。
2.考核頻次
訓練營考核堅持一周一評,在各信息平臺公布。
3.考核方式
考核采取自評分、連長評分、導師評分三方評價的方式。
四、“激勵—喚醒”模式的成效推廣
“21天行為習慣養成訓練營”通過在老師的指導下,設定各種興趣培養模式,設計有針對性的參與活動,讓參與者克服困難,磨煉意志,激發心中的積極成分,以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心理素質提升訓練的目的與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心理教育觀是一致的,簡而言之,訓練營正是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喚醒心靈的藝術”即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重新整合各種要素,可拓展到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實踐,如早睡早起習慣、閱讀、運動,興趣愛好等,全方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機構設置方面
以點帶面,通過全院召集的30名成員,拓展到各院系學生干部,再到各班級,全面鋪開。面向所有學生開展“喚醒心靈”行為習慣養成訓練,以期激發他們內心的積極能量。
(二)內容支撐方面
“喚醒心靈的藝術”21天行為習慣養成訓練營有自己獨特的目標與理論基礎,可組織有經驗的專家通過收集參訓學員的反饋進行更新,根據學校系部的實際情況改編,為基層的心理素質提升訓練提供更易實施的范例。
總之,“喚醒心靈的藝術”21天行為習慣養成訓練營作為高校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需要各部門進一步研究,不斷推進、普及和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夢然,“雙一流”大學建設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卓越訓練營”為例[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8(6).
[2]張文娟,浦偉.素質拓展訓練與大學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大理學院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3(5):88-92.
[3]孟凡銳.應將心理素質拓展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24(10):74-77.
[4]張小青,張學生.礦業類高校拓展訓練課開展現狀研究:以華北科技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5(30).
[5]黃凌峰.高校開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的思考[J].科教文匯,2014(21):203-204.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