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鑫,方春城,孫培明,魏協奔
[摘 ? ? ? ? ? 要] ?以揭陽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例,探索“雙元制”本土化辦學,分析“雙元制”辦學的特點,辦學改革遇到的困難。結合實際,提出實施“雙元制”本土化辦學的具體措施,包括構建“雙元制”教學管理模式、本土化課程體系、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培養適應“雙元制”辦學的師資隊伍、強化企業在“雙元制”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 ? ?鍵 ? 詞] ?雙元制;本土化;產教融合;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62-02
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適應“中國制造2025”,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堅持產教融合,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完善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院在電氣自動化技術開辦粵東地區第一個“雙元制”班,參照德國“雙元制”辦學模式,以產教深度融合、產教一體,將課堂搬到工廠、把能工巧匠請進課堂,探索學校、企業雙元辦學模式,融職業教育于崗位能力培養。
一、“雙元制”的辦學特點
“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源于德國,其中一“元”是職業學校,向學生傳授社會基礎課和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1-2]。另一“元”是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1-2]“雙元制”采用雙主體教學,學校和企業(跨企業培訓中心)都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共同培養學生。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即學校的學生和企業的學徒[2];教學執行雙標準。教學文件是由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同制定的,既遵循職業培訓規定,又遵循教育規律制定的教學計劃、大綱。
二、改革前的發展現狀
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時沒有進行充分的相關調研,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設置與當地地方經濟發展不夠密切,忽視地方產業布局;注重專業知識,輕動手技能,課程設置未能與市場需求同步,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實踐環節針對產業崗位需求的實訓內容不多,有企業一線工作經驗的教師偏少。
三、“雙元制”本土化實踐
(一)構建“1.5年+1.5年”的“雙元制”辦學模式
與揭陽中誠集團有限公司深化產教融合,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開展“雙元制”聯合辦學,推行生產一線的“師帶徒”教學模式。由學生自愿報名,組建“中誠雙元制班”。學制3年,采用“1.5年+1.5年”模式;前1.5年在校進行理論學習(含課程培訓),后1.5年在中誠集團邊上課邊生產實踐。學校派教師駐廠,學生在中誠集團的培訓中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檢測車間進行實踐學習。工學交替、實崗育人,校企聯合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踐教學采用“師帶徒”模式,以“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將學徒教育滲透到職業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以中誠集團的能工巧匠為主指導學生實訓。實踐課時占總課時的69.3%,實現育訓結合。
(二)構建適應“雙元制”的教學管理模式
教學按照雙元制的要求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公共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實訓課程在校內進行。部分專業核心實訓課程在企業車間、檢測中心等進行。因采用雙主體教學,配備雙班主任制度,學校和企業各選派一名人員擔任“雙元制”班的班主任,負責教學管理工作,統籌協調校企雙方的教學工作。
(三)構建“雙元制”本土化課程體系
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企業工程師、能工巧匠全面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實訓環節的教學。構建“雙元制”本土化課程體系。企業行業參與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建立突出專業能力的課程體系。結合地區產業布局和發展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針對光伏產業的相關課程,如逆變技術及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太陽能電池生產工藝等七門課程。與企業行業共同探索建立適應專業發展、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優質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課程設計、校本教材等方面全面圍繞企業實際需求編制課本,實踐課程比例達到69.3%,實現職業教育對接崗位能力,與產業無縫對接。
(四)構建產教深度融合平臺
更好地推動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緊密對接,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構建產教深度融合平臺。“課堂+工廠、教師+工匠”的“雙元制”本土化辦學新路徑,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與國家職業教育目標和地方經濟發展
同步。
中誠集團在校內投資建設校內光伏發動站和光伏發電示教實訓基地,作為學生實訓基地。在校外,以中誠集團的生產車間、檢測中心、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為基礎,建設為融教學、實訓、生產、示范為一體的實訓工廠,突出以自動控制技術和光伏新能源技術,培養自動化控制人才和太陽能光伏制造業人才。
(五)建設適應“雙元制”本土化辦學的師資隊伍
培養一支適應“雙元制”本土化的師資隊伍,保證“雙元制”辦學的順利開展。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到太倉參加“雙元制”本土化辦學核心技術培訓,選派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專業鍛煉,拓展專業技能,提升業務水平。大力引進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進校授課,重點引進一線有豐富經驗的能工巧匠擔任實訓指導教師。鼓勵教師與企業開展新工藝新技術研發,在實踐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六)強化企業在“雙元制”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企業主要擔任實習、見習的任務,比較少參與專業課程的實訓教學,基本不參與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本專業進行的“雙元制”合作辦學改革中,中誠集團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公司選派工程技術人員進校參加實訓教學。在企業學習期間,校企雙方派出人員進行教學,其中實踐教學以工程技術人員為主。
四、結語
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對接最新職業標準,以產業和企業需求探索“雙元制”本土化合作辦學,培養適應產業轉型的技術技能人才。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參考文獻:
[1]方春城,李桂鑫,李紅光,等.“雙元制”引領下的辦學模式改革與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1):10-11.
[2]孫偉,李樹波,高建,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育人培養過程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19,21(4):17-20.
[3]孫巧妍,陳祥光,劉金海,等.“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型大學的實踐反思及改進[J].實用技術與管理,2018,35(1):28-31,41.
[4]原波,何顯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研究與借鑒[J].教育教學論壇,2019(1):247-248.
[5]劉濤,余玉龍.德國“雙元制”大學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6(11):53-55.
[6]楊嚴嚴,李妙迪.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指標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7(13):75-79.
[7]李庶泉.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的現代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7(16):26-30.
[8]徐春輝.德國“工匠精神”的發展進程、基本特征與原因追溯[J].職業技術教育,2017(7):74-79.
◎編輯 陳鮮艷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ual System” Localization Cooperation in School-running
LI Gui-xin,FANG Chun-cheng,SUN Pei-ming,WEI Xie-ben
Abstract:Taking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of Jieyang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dual system” localized school-running.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al system” school-running,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reform process. Combines the“dual system”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this paper,we proposes measures for imply of “dual system” localized school-running. Includes building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rn of “dual system”,l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the platform of depth integratio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raining adaption “dual system” teachers,strengthe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enterprises in the“dual system” talent training,deepen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on,promotes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dual system;Localization;the integratio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exploration;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