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紅,李英軍,葛晶
[摘 ? ? ? ? ?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來華留學生教育快速發展起來,更多的院校開展了來華留學生教育項目,來華留學生數量也在迅速增加,提高教學質量成為項目實施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自2014年實施來華留學生項目,通過分析學院留學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的途徑,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保障留學生項目的順利實施。
[關 ? ?鍵 ? 詞] ?留學生;對外漢語教學;教學質量;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82-02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會越開越大;積極促進“一帶一路”,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留學,來華留學生教育蓬勃發展。據統計,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18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比2017年增長0.62%(以上數據均不含港、澳、臺地區)。對外漢語教學也出現了普及化、層次多樣化的特點。在這種形勢下,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的提高變得空前重要,要大力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教學質量的提高成了學院的當務之急。
一、我院來華留學生的基本情況
我院來華留學生項目開展5年來,留學生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生源主要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的初中畢業生。學習國際貿易專業,專業設置為“3+2”五年一貫制,前3年進行漢語言和專業課學習,符合學院其他相關規定,獲得由學院頒發的中等職業畢業證書,后兩年獲得高等職業畢業證。語言及相關課程達到大學的要求,可以升入本科階段學習。根據我院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職教育階段的學制為3年,必修課總學時3024學時,其中對外漢語課8門,共2304學時,占總學時數的50.7%,對外漢語課程教學成為來華留學生教學的重點。
二、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外漢語教學是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由于語言是溝通的基礎,對外漢語教學的任務是訓練、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漢語言的能力,熟練使用漢語進行交際。
來華留學生入學后的前兩年以漢語言學習為主,由于這些留學生之前的基礎教育水平偏低,入學前沒有漢語基礎,初學漢語言很是吃力,有些留學生產生了為難情緒。另外,招收的留學生是初中畢業,年齡小,來到陌生的國家學習、生活,面臨著文化背景差異和語言不通的壓力,缺乏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日常教學中發現,課堂遲到、缺勤情況嚴重,教學效果欠佳。
三、來華留學生對外漢語教學質量提升路徑
留學生對漢語的掌握,除了與留學生自身語言天賦和努力程度有關外,還和環境、文化、培養方式教學模式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需要在對外漢語教學質量上有所突破,為專業課的學習打好基礎。建議通過幾個途徑加強工作力度,以提升對外漢語教學質量。
(一)深入學習規章制度
新生入學,舉行學前講座,傳達我院《留學生學籍管理規定》《來華留學生獎勵辦法》《來華留學生學習紀律管理規定》《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等文件內容,由精通他們本國語言的老師進行仔細講解,并印成中俄文的學生手冊發到每個留學生手里,使他們了解學院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環節和課程,對留學生活、學習有清晰了解,盡早進行學習規劃并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同時,規章制度作為約束留學生行為的規范,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
(二)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許多學校實行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統一人才培養方案,統一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導致留學生根本無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我院考慮留學生在文化、知識背景方面的特殊性,除了建立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外,還要體現留學生和本國學生的差異。
1.開發中國傳統文化課程
文化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想要掌握一種語言,首先應該了解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也是一門文化體驗課,開設更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如中國茶道、書法、國畫、武術、剪紙、古箏、民族舞蹈等,吸引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文化,進而激發學習語言的熱情。
另外,安排中國概況課程,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關于中國基本情況的知識,包括國土、歷史、民族、經濟、科技、教育、傳統思想、習俗、旅游、國際交往等內容,理解中國人的生活、交際與思維方式,將文化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有機結合,增強對中國的親近感。
2.安排特色專業課程
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會更加細化,課堂教學除了分綜合課、語音課、漢字課、聽力課、口語課等課型之外,增加個性化教學,發揮我院的農業特色專業的優勢,為留學生提供各種和專業有關的特色課程,將多肉植物種植等體驗課列入選修課程,以留學生的動手實踐為主,使留學生深入了解中國農業,體驗我國的民俗文化。
(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對外漢語教師要善于根據所授課程的特點,積極探索、創新有效的教學方法。當今,多媒體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直接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教師要注重信息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課堂上,教師在備課時要設計好哪些內容應利用多媒體教學,注意內容要積極向上、難易度適當、體現中國特色。例如,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觀看國產動畫片、電影,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國文化,不但能訓練聽力,還可以讓留學生熟悉中文的語境和語義。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組織師生進行會話、討論、辯論等活動,使其在彼此的交流、表達中對漢語進行實踐,加強學習者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設立具體、真實的場景,同時考慮留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使留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夠理解情境、掌握知識。情境的創設要生動、有吸引力、主題鮮明,情境與現實世界類似,吸引學生體驗、思考,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例如初級對外漢語課程中的問路、購物、看病等都可以作為模擬情境,師生進行角色扮演,讓留學生在真實場景下進行操練。
(三)營造校園漢語氛圍
環境對語言的學習非常重要,營造一個學習中文的良好氛圍,無疑對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有很大幫助。教師在課上、課下都使用中文,留學生無論是在教室、宿舍、走廊還是教師的辦公室,都要求用中文進行對話,訓練學生說地道、規范的漢語語句,并及時糾正所犯的語法和發音錯誤。同時,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的布置要增加中國元素,注重營造漢語言氛圍,這樣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積累、強化,使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得到提高。
(四)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來華留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大量詞匯和語法知識,需要有豐富的語言環境進行練習和鞏固。需要進行第二課堂活動的設計,以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效果,實踐證明,走出課堂活動成為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第二課堂,是一種有效的體會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方法,組織留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可以結合中國文化、中國概況等課程,由教師選擇地點和單位設計調查內容,到企業、鄉村或文化機構進行調研活動,還可以選擇具有獨特歷史和民族文化、民俗風貌的地區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中國風土人情,撰寫民俗文化調查報告和研究論文。
我院來華留學生普遍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喜歡戶外旅游,他們利用假期時間到中國各地游玩。學院提供支持,對外漢語教師按教材內容有計劃地設計組織,留學生集體游學,出發前分好組、布置好要探尋的問題,回來進行演講、交流,留學生外出是帶著明確的探尋和思考任務去旅游的,更像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探索。
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安排留學生去參觀、師生聯誼、采訪、參加社會公益等活動,熟悉漢語的表達方式,尋找到語言學習中需要的答案,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使他們的漢語表達更流利。
(五)提高對外漢語教師隊伍的素質
教師自身素質是保障教學質量的核心。首先,對外漢語教師要具有過硬的語言基本功,要掌握語言學理論、漢語文字、語音、詞匯、語法等諸方面的漢語基本知識,有很強的教學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是以培養留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為目的,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調整之前教師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由“教師教”轉向“學生學”,充分發揮其主動性,教學效果以留學生掌握程度作為評價依據,教學中突出其主觀能動性。
教師要了解留學生的文化差異、生活喜好、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等,根據教學計劃要求,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上的授課內容、調整教學進度。課上要盡量少用媒介語,使用學生學過的詞語和句型對新詞進行解釋,語速要適宜,保證大部分留學生能聽懂、跟上教師的進度。教師要關心、理解留學生,懂得他們的需求,因為情感因素是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之一,留學生對教師的喜愛程度、師生關系的融洽度直接影響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和效果。
四、總結
提升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質量,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提供人才保障,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交流。我院在提高和保障來華留學生項目的教學質量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調整,不斷實踐,努力尋求合理路徑,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效果,保障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也為漢語言的推廣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趙盟.對外漢語教學原則的具體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原則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4):161-162.
[2]趙庶吏,李英軍,選有福.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培養目標與特色[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6(9):80-83.
[3]吳丹.“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留學生教育管理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1):101-102.
[4]沈曦,胡新.“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保障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7(22):18-22.
[5]樸美玉.中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北京高校中亞留學生為例[J].文化學刊,2015(7).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