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丹,黃航
[摘 ? ? ? ? ? 要] ?新媒體時期,新媒體平臺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目前,高校新媒體平臺分為官方平臺、黨政職能部門運行平臺、大學生運行平臺和信息化輔助平臺等四大類。存在運行效果不突出、內容固化缺乏影響力和建設不完善、技術水平落后等問題。需要高校不斷加大扶持,培養人才,豐富內容,打造平臺,加強聯合,搭建融媒體中心,以不斷推進校園新媒體平臺實現良性發展。
[關 ? ?鍵 ? 詞] ?高校;新媒體;建設;思路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128-02
新媒體時期,網絡技術、數字技術被普遍運用,融合性、交互式的媒介平臺成為社會宣傳主流。2017年,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要求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管理,拓展網絡平臺。2018年,教育部提出智慧校園建設是教育信息化2.0規劃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來,高校在不斷推廣和使用新媒體平臺與工具,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強化宣傳效果,做好思想引領和輿論引導工作,并為師生提供有效便捷服務。
可以看出,在新媒體時期下,高校網絡校園除了具有傳播屬性,還具有工具屬性,有育人和服務的雙載體功能。因此,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打造高校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
一、高校校園新媒體平臺的分類
目前,高校主要建設四大類新媒體平臺:官方平臺、黨政職能部門運行平臺、大學生運行平臺和信息化輔助平臺。通過匯總統計,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廣西體專”)現有新媒體平臺基本滿足當前高校的“標配”。
(一)官方平臺
互聯網時代興起后,高校宣傳載體從傳統的工作簡報、校報、校廣播站、校電視臺擴展到官方網站,2014年起又進入新媒體平臺發展時期。一般來說,學校官方新媒體平臺由專門團隊運行,內容全面、權威、及時,是和學校官方網站并駕齊驅的重要宣傳窗口。2017年,廣西體專由學校黨委宣傳部牽頭,開設了官方微信公眾號平臺,主要有校園資訊、校園服務和招生就業三部分。雖然起步較晚,但除了新聞宣傳外,還賦予了教務管理、圖書查詢、后勤報修和學生繳費等服務功能,即在校大學生可以隨時通過公眾號查詢課程表、成績,借閱電子書籍,申報宿舍水電維修等。
(二)黨政職能部門運行平臺
為了做好宣傳和服務工作,各高校黨政職能部門紛紛開設了以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和頭條號等為主的新媒體平臺。截止到目前,廣西體專團委、學生工作部、校友會、招生就業處、圖書館和相關院系都分別運作了獨立的微博或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新聞宣傳和服務信息。其中,廣西體專招生微信公眾號是學校目前運作得較為完善的新媒體平臺,除了有招生政策解讀、招生信息發布、學校專業介紹等官方信息,還有關于選填志愿、檔案交存、入學信息等服務內容,每期閱讀量都較高。
(三)大學生運行平臺
大學生運行平臺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校級學生通訊組織,如大學生通訊社創建的新媒體平臺;一是高校學生會或社團、協會運行的新媒體平臺。高校大學生創建新媒體平臺,不但有利于打造積極向上、健康活躍的校園網絡空間,也能通過與社會、市場和企業對接,打造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局面。
(四)校園信息化輔助平臺
隨著新媒體發展勢頭提升,智慧校園建設成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發展的主題。各種應用服務系統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鋪開,除了有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還有教學、科研管理的,更有后勤服務和安全監控等各類。2018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還牽頭頒布了《智慧校園總體框架》。目前,廣西體專引入了學習通平臺和智行校園平臺。無論是教師網絡建課、授課與學生交流,還是學生預習復習、作業考試等都能通過手機完成。教師還能通過平臺,開啟教室和實訓室大門、實現網絡課件在教室投屏等,十分方便有效。
二、高校校園新媒體平臺搭建困境
(一)運行效果不突出
雖然新媒體平臺已經逐漸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由于從事新媒體平臺運行的絕大多數是非專業人員,缺乏新媒體素養,以致平臺運行不暢,甚至淪落到“關門大吉”。這其中主要包括:僅重視單向傳遞而忽略了新媒體特有的互動性,校方除了宣傳部門外普遍對運行新媒體平臺這一“額外”工作任務積極性不高;負責運行的大學生團隊人數少、課業多,并被多方面管控而缺乏創作熱情;相應的運營機制、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程不清晰,缺少培訓、考核和獎勵機制等。細數廣西體專開發的各類新媒體平臺,均較缺乏交互性,一方面缺乏對師生用戶喜好和需求的調查,以官方網站的“路數”運行新媒體平臺;另一方面也不夠重視用戶的反饋,更為了“凈化”網絡取消或關閉了評論功能,導致平臺缺乏活躍度,關注度不高。
(二)內容固化缺乏影響力
為了確保官方權威性和準確性,高校新媒體平臺常見內容固化這一問題。一方面,新媒體尤其是官方平臺的內容幾乎與學校官方網站一致,淪為官網的同步傳聲筒,缺乏創意;另一方面,高校新媒體平臺管束嚴格,就算是面向大學生的平臺,也都是各類會議新聞、領導講話、文件學習等,缺乏對社會事件、校園事件學生視角和態度的挖掘和展示。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同質化嚴重,重宣傳輕觀點,致使大學生讀者較少。同時,對學校的重大活動,新媒體平臺參與的有效性較低,主要是協助拍攝和圖文宣傳而已。如廣西體專的新媒體平臺中,只有官方平臺的校園服務板塊受到歡迎,而其他新聞推送等關注度和閱讀量較低。作為學校投入最多的招生工作公眾號,每期推送也僅有五百左右的閱讀量而已。
(三)平臺仍不完善且技術落后
盡管各高校都十分重視信息化平臺建設,但每個學校從認知到需求再到資金都不盡相同,隨之平臺建設和側重點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絕大多數高校的智慧校園信息化輔助平臺都在探索和不斷完善中,建設周期將會比較漫長。針對全面“開花”的新媒體平臺,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升級發展,新媒體的競爭不再局限于圖文內容,形式也成為吸引受眾的利器。現今獲得刷屏的,不少是原創H5、小游戲、航拍、大數據分析、4K全景展示等,設備和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成為推動新媒體推送創新的基石。而綜觀高校新媒體平臺,從官方到部門再到學生,能用上新技術、新設備的尚屬少數。目前,廣西體專大型活動還無法實現直播,學生需使用自己的設備完成圖片和視頻的采集,更別提其他技術創新了。
三、高校校園新媒體平臺搭建思路
(一)加大扶持,培養人才
大學生是高校新媒體平臺運行的中堅力量,分析其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與高校重視程度欠缺息息相關。如何更好地吸引大學生加入學校新媒體矩陣中,不但要頒布管理規范、購買設備儀器,還要推出相應的扶持政策,如給予參與的大學生第二課堂加分,對工作優秀的學生頒發相應的校級獎勵,指導推薦參加市廳級以上相應比賽等,讓學生有參與感和獲得感,吸引更多對新媒體感興趣的學生,尤其是具有強大社交能力和影響力的學生“意見領袖”加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
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吸引人員后,各高校宣傳部還應出臺相應的考核、獎勵和培養制度。特別要做好培養工作,不但保證運行人員具備基本能力,如圖文、排版等,還應給予他們到新媒體企業學習交流的機會,不斷提高新媒體素養。推行高校信息化輔助平臺,也需要進一步健全人才培養機制,不僅是從事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或教學管理人員,而且所有教職員工都應該不斷加強學習大數據、虛擬空間等知識,可邀請相關系統企業技術人員入校講解指導等,以便更好地加強智慧校園系統建設。
(二)豐富內容,打造品牌
在技術無法達到最先進等級時,內容打造依然是高校新媒體平臺突破瓶頸的重點。一個受關注的新媒體平臺一定是具有思想深度和實際功能的。要體現思想深度,就不能僅僅編輯和推送學校官網的內容,而要挖掘社會和校園的熱點,要能夠放棄“官味”,增強有內涵的“地氣味”。
要具備實際功能,就應該選取與師生切身利益緊密聯系的內容,重視師生發出的聲音,為他們辦實事好事。甚至可以圍繞校園生活打造一系列線上線下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吸引師生關注。在活動的設計上要避免僅圍繞新媒體,如跟社會實踐、賽事活動、公益活動等聯系起來。當新媒體平臺形成品牌后,它才能獲得更多師生關注、信任和喜愛。
(三)加強聯合,搭建融媒體中心
加強聯合包括校際和校企兩方面。積極推進校際聯合將獲得“1+1>2”的效果。廣西區內每一所高校都運營著為數不少的新媒體平臺,也同時面臨著人手緊缺、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傳播效果有限等問題,能獲得較高專注甚至刷屏至全區、全國范圍的新媒體內容不多。打造校際新媒體平臺聯盟,尤其是針對大學生運行平臺,將會很好地改善這一現狀,如各聯盟成員可派出精兵強將共同策劃和制作,不僅節省人力、物力,還為從事相關工作的師生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更有利于提升推送的質量和覆蓋面。而推進校企聯合,一方面可以擬補設備和技術短板,另一方面還可以打通商業化運作通道,為高校新媒體平臺帶來“造血功能”。
隨著新媒體傳播方式的不斷升級,打造融媒體中心已成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發展方向。其能融合校內多元傳播平臺,合理配置校內資源,獲得第一手大數據信息,達到“一次生產,多次利用,聚合傳播”的效果,極大地提高新媒體平臺的工作效率,最終促進平臺的轉型升級。
當前,新媒體已成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各高校發展不一,絕大多數仍存在各類困境和問題,任重而道遠。學校內部從頂層設計起要轉變觀念,把目光從緊盯官方網站中“解放”出來,加大對新媒體平臺,尤其是大學生運行平臺的支持力度。目前,廣西體專宣傳部、學生工作部、校團委將聯合打造校內大學生融媒體運營平臺。下一步,學校還將投入資金改版和優化現有平臺,建立健全培養體系、獎勵制度,不斷推進校園新媒體平臺實現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詳東.當前形勢下高校校園新媒體的困境及發展策略[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74-76.
[2]段亞巍.高校新媒體運營傳播的現狀與創新思考:以東北大學為例[J].青年記者,2018(32):110-111.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