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鵬,侯靜月,吳姜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普外科,江蘇 蘇州 215000)
膽囊結石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多合并有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可出現膽絞痛、飽脹不適、噯氣、呃逆等癥狀[1]。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的主要手段。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49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進行循證護理的效果。
將在某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8例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接受手術的時間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其中,排除患有腦血管疾病、癲癇、精神疾病及無法接受問卷調查的患者。將這98例患者平均分為REG組與OBG組。在REG組患者中,有男28例(占57.14%),女21例(占42.86%);其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為(57.77±3.16)歲;其膽囊結石的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5.03±1.53)年;其中,接受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的患者分別有18例(占36.73%)和31例(占63.27%)。在OBG組患者中,有男29例(占59.18%),女20例(占40.82%);其年齡為44~75歲,平均年齡為(56.31±3.36)歲;其膽囊結石的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4.71±1.44)年;其中,接受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的患者分別有20例(占40.82%)和29例(占59.18%)。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在此期間,對OBG組患者進行循證護理,方法是: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普外科的護士長(組長)和責任護士(組員)組成循證護理小組,明確小組成員的具體職責。組長帶領組員學習與循證護理有關的知識,以豐富組員的理論知識,提高其專業技能。2)提出循證問題。總結以往臨床上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進行護理時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循證問題。本研究中提出的循證問題主要是怎樣增加患者圍手術期的舒適度、如何提升患者對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的認知度、如何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并提高其生活質量、怎樣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如何縮短患者術后的康復進程。3)查找循證支持。小組成員以“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手術”、“舒適度”、“生活質量”、“并發癥”等為關鍵詞,檢索知網、萬方數據庫等網絡平臺,查找與上述關鍵詞密切相關的文獻。通過對文獻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核實其真實性、有效性,并對內容不完整、樣本數量過少的文獻進行篩除,找出有參考價值的文獻(本研究中共找出30篇有參考價值的文獻)[2]。對這些文獻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找出相應的臨床護理實證,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4)落實護理計劃中的各項護理措施。(1)術前護理。①選擇合適的時間(如在患者吃完晚飯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的病因、臨床表現、二者之間的關系及治療措施等,向其介紹進行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及手術團隊的專業性等。在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的過程中,詳細解答其提出的問題,并糾正其錯誤認識。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并通過分析其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了解其術前的心理狀態[3]。對術前情緒過度緊張或心理壓力過大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向其介紹手術成功的病例,給予其安慰和鼓勵,并指導其通過進行呼吸訓練、聽音樂等方式放松其身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③在手術前一天,測量其體溫、血壓、呼吸頻率,觀察其膽絞痛等癥狀的嚴重程度,協助其進行心電圖檢查、血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及其他的術前檢查。對于合并有基礎疾病的患者,遵醫囑對其進行積極的治療。告知其在手術前多食用富含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不可食用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如豆制品、牛奶、蘿卜、紅薯等)。囑患者于術前8 h禁食,于術前6 h禁飲,并對其進行常規備皮。(2)術后護理。①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注意觀察其尿量,記錄其24 h液體的出入量,維持其體液平衡。觀察患者的手術切口有無滲血、紅腫、感染等情況發生,按時為其更換敷料。②在患者麻醉未清醒時,及時清除其口鼻內的分泌物,以防其發生誤吸。對于術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注意觀察其引流液的性狀,保持其引流管通暢。術后每隔1 h左右擠壓1次引流管,以防患者因引流液逆行而發生感染。③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由于其膈神經受到CO2的刺激,因此在手術結束后易發生膈下及肩背部疼痛。為此,詳細向其介紹術后出現膈下及肩背部疼痛的原因,告知其術后出現此癥狀屬于正?,F象,讓其不必過于擔心。遵醫囑協助患者吸氧,以稀釋其腹腔內殘留的CO2。同時,對其肩背部進行按摩,以減輕其疼痛感。④在手術后的48 h內,定期詢問患者是否出現腹脹、腹部肌肉緊張疼痛等癥狀。若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檢查,避免盲目為其應用鎮痛藥。若患者的疼痛源為手術切口,且其疼痛較為強烈,影響其休息、進食或睡眠,應遵醫囑為其應用鎮痛藥[4]。⑤術后,指導患者嚼口香糖,并對其腹部進行按摩(按摩的力度要適中,并避開其手術切口,以防加重其疼痛癥狀),以促進其排氣。術后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其會陰部清潔,以防其發生泌尿系統感染。加強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根據其術后排氣、排便的情況指導其合理進食[5]。對REG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術前對其進行飲食指導、健康宣教,術后對其進行病情觀察、引流護理及預防并發癥的護理等。
在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焦慮情緒的嚴重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焦慮情緒越嚴重。在護理前后,采用自制的生活質量評分量表(此量表從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四個維度對患者進行評價,每個維度的總分均為100分)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佳。在兩組患者出院前,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調查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倽M意率=(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如膈下及肩背部疼痛、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等)的情況。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REG組患者與OBG組患者平均的SAS評分分別為(58.32±6.25)分與(59.28±6.13)分,二者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REG組患者與OBG組患者平均的SAS評分分別為(51.43±5.93)分與(43.12±4.88)分,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OBG組 49 59.28±6.13 43.12±4.88 REG組 49 58.32±6.25 51.43±5.93 t值 0.1661 12.6293 P值 >0.05 <0.05
接受護理后,OBG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量表中的生理評分、心理評分、社會關系評分和環境評分均高于REG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注:*與REG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生理 心理 社會關系 環境REG組 49護理前 57.23±3.02 61.03±2.08 62.53±2.76 65.35±3.21護理后 72.10±5.17 74.52±4.48 76.31±5.36 75.61±5.82 OBG組 49護理前 57.51±2.15 60.25±2.56 64.36±4.52 66.35±3.31護理后 86.36±5.25* 88.35±4.54* 89.44±5.35* 89.33±4.56*
OBG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高REG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的比較
REG組患者與OBG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6.33%(8/49)與4.08%(2/49),二者相比,P<0.05。
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6]。手術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的主要方式。在臨床工作中,治療與護理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有學者研究指出,在對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進行手術前后,采用科學、優質的護理干預手段對其進行護理,不僅能促進手術的順利實施,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還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康復的時間。循證護理是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護理模式。此護理模式是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并結合臨床實際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為其提供高效、優質和個體化的護理服務。循證護理包含4個基本要素:一是提出以往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二是根據提出的問題查找相關的文獻,并對文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進行篩選、認證,選出符合條件的文獻作為參考。三是結合自身的護理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在掌握患者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為其制定可行的護理計劃。四是嚴格落實護理計劃中的各項護理措施[7]。本研究中,OBG組患者在接受循證護理后,其焦慮情緒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其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其術后的并發癥明顯減少。這與朱靜[8]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在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期間,對其進行循證護理可顯著改善其焦慮情緒,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