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手術時間短等特點[1]。該術式是一種具有侵入性的手術操作,故常可導致患者發生呃逆惡心、腹痛等諸多的術后并發癥。有研究表明,對進行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后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可提高其對治護服務的依從性,從而促進其術后的恢復[2]。本文主要探討對進行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后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間在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院進行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的82例患者。將這82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在常規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8例,其年齡為27~64歲,平均年齡為(45.75±15.41)歲;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15例,胃潰瘍患者有15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9例,胃黏膜腫瘤患者有2例;其中,進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患者有2例,進行內鏡下注射止血術的患者有12例,進行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術的患者有21例,進行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聯合金屬鈦夾止血術的患者有6例。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19例,其年齡為30~65歲,平均年齡為(45.61±15.33)歲;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14例,胃潰瘍患者有16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8例,胃黏膜腫瘤患者有3例;其中,進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患者有3例,進行內鏡下注射止血術的患者有10例,進行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術的患者有20例,進行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聯合金屬鈦夾止血術的患者有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進行十二指腸鏡檢查和胃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患有上消化道出血、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胃黏膜腫瘤。2)患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其他內科疾病或外科疾病。2)患者存在意識障礙和交流障礙。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及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的護理。⑴護理人員評估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⑵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手術的方法、麻醉的方式及術后的注意事項等。2)對患者進行術中的護理。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3)對患者進行術后的護理。護理人員告知患者禁止暴飲暴食,避免食用刺激性強的食物(如濃茶、咖啡、酒等)。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的護理。⑴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介紹其病情、手術的方法、術后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及預防術后并發癥的方法等,增加其對自身病情的了解,從而消除其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提高其對治護服務的依從性。⑵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其存在的不良情緒,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⑶護理人員在患者病房內的墻上張貼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的宣傳海報,海報的內容包括內窺鏡技術的優勢、內窺鏡檢查的必要性及預防術后并發癥的方法等。⑷護理人員打掃手術室的衛生,并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對手術內的儀器進行消毒。⑸護理人員將手術室的溫度控制在26~30℃。2)對患者進行術中的護理。⑴護理人員通過肢體語言(如輕觸患者的肩膀、手臂等)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和鼓勵,增加其戰勝疾病的信心。⑵護理人員使用消毒鋪巾遮蓋患者的隱私部位,并在其膝部和背部各墊一個軟枕,同時,為其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⑶護理人員在為施術者傳遞手術器械時,應避免讓操作器械之間發生較大的碰撞聲,從而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⑷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⑸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將擴張球囊的壓力控制在50 kPa以內,同時,每隔5 min為患者進行一次抽水減壓。抽水減壓的時間為2~3 min,從而避免其發生因球囊壓迫消化道黏膜所致的缺血性壞死。3)對患者進行術后的護理。⑴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詢問其是否存在不適感。護理人員為口鼻腔黏膜受損的患者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從而提高其舒適感。護理人員告知有腹痛、腹脹癥狀的患者臥床靜養。⑵在患者禁食期間,護理人員遵醫囑為其補充營養液。⑶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引流管、吸氧管的情況,避免其引流管和吸氧管發生扭轉或脫落。
觀察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的水平、心率、血氧飽和度、呼吸的頻率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使用SPSS21.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護后,與常規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的水平、心率及呼吸的頻率均更低,其血氧飽和度更高,且均處于正常的水平,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 動脈血氧分壓(mmHg)呼吸的頻率(次/min)研究組 41 107.8±9.2 88.9±10.7 97.5±14.5 17.9±3.7常規組 41 116.1±10.5 102.5±11.6 80.5±14.1 20.8±3.7 t值 3.806 5.518 5.382 3.54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心率(次/min)血氧飽和度(%)
治護后,與常規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內窺鏡技術在醫療界被譽為“人類的第三只眼睛”。該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治療神經外科、消化內科、骨科、婦產科及耳鼻喉科的諸多疾病中。上消化道出血、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均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對消化系統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手術時間短等特點。該術式是一種具有侵入性的手術操作,施術者在將內窺鏡置入患者體內的過程中,常導致其出現較為嚴重的疼痛感。劉芳等[3]的研究表明,只有施術者不斷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才能有效地減輕患者因接受侵入性操作所產生的疼痛感。此外,鐘曉文等[4]的研究表明,對進行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后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可有效地緩解其術中的疼痛及因此而產生的不良情緒。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通過向患者介紹其病情、對其進行手術的方法、其術后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等,可增加其對自身病情的了解,從而提高其對治護服務的依從性。此外,護理人員通過張貼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宣傳海報,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并使其深刻意識到進行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5]。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治護后,與常規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的水平、心率、呼吸的頻率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更低,其血氧飽和度更高。本文的研究結果與王鳳英[6]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對進行消化系統內窺鏡手術后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