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所反映出的思政教育問題,通過分析原因,對本專業的課程思政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思政
1引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到職業觀和社會觀。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著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涯,但是在步入社會以后,他們所呈現出來的思想價值觀,跟教育設定的思政教育目標存在一定偏差,這驅使教育工作者開始反思已有的思政教育,直至“課程思政”的提出,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面,但是如何進行“課程思政”仍是當代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問題。
2現狀
對于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而言,其目標是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掌握路橋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能夠從事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一些數據和報告顯示,與其他專業相比,在高職院校花費大力氣培養路橋專業的畢業生,到了企業以后卻普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的難題,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準確把握路橋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差異性,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未很好開陣針對本專業特色的思政教育。
3改革舉措
要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路橋專業人才,打造符合本專業特色的思政教育,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3.1轉變觀念,打破“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壁壘
目前各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思政教育,大部分院校專門成立了思政課部,但是已有的思政課程強調的是思政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很少根據專業的不同而制定差異性的思政教育,而差異性的思政教育僅僅依靠思政課部的老師是無法實現的,“課程思政”跟“思政課程”的差別在于是否結合專業,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專業課程不能只局限與專業知識的教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需要融入和添加思政教育內容,思政課老師也不能“千篇一律”的對待不同專業的學生,這就需要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轉變觀念,打破“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壁壘。
3.2提高專業教師思政教育教學水平
教師是教育的靈魂,教師的思政教育教學水平直接決定課程思政的效果。課程思政對思政課老師和專業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專業教師關注時事政治,關注行業企業動態,對于思政思想精髓信手拈來,與專業教育融會貫通,在教學過程中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和事跡,詮釋思政教育的內涵,教師思政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是“課程思政”的關鍵。
3.3增強學生感官認識,讓思政教育看得見摸得著
思政教育是思想的碰撞與傳遞,要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沒有載體和媒介是很難實現的。就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而言,如果要培養“敬業奉獻”的精神,可以給學生分享大橋建造者破解技術難題專研創新的點滴,展示建成后大橋恢弘壯觀的圖片,甚至可以帶學生去大橋上走一走,感受波濤洶涌的江水,感受大橋的車水馬龍,享受這大橋帶來的便利,激發路橋專業學生對專業的自豪感和對建造者的崇拜感,通過進一步提升到對這個行業的敬畏和熱愛,只有愛上這個行業,才能樂于奉獻,通過實實在在的東西,讓思政教育“落地”。
3.4突出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養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以后面臨的工作環境相比于其他專業而言,相對艱苦,這也是導致目前該專業招生數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甚至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邁入工作崗位后,因無法適應工環境很快轉行。鑒于此,在校的思政教育應該突出職業精神的培養,將專業定位和專業認知及早明確的傳遞給學生,在有心理預期的情況下,加強吃苦耐勞,敬業奉獻精神的培養。另外,專業要求是客觀并嚴謹的,一絲一毫的偏差就可能對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在校就應該加強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養。差異性的思政教育,對于本專業而言在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方面的培養應尤為突出。
4結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本文針對用人單位對畢業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難題,追根溯源,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分析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參考文獻
[1]陳婭.搞笑思政理論課時間教學實效性探討[J].2017(09):50-51.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3]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作者簡介
丁麗娟(1986.10—),女,湖北宜昌人,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中級,研究方向:施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