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昊 朱勇 陸克中
摘 要:“互聯網+”背景下,隨著智能手機性能的不斷升級以及智慧教室的進一步推廣,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實現傳統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模式的“混合教學”模式。此模式在課前采用智能手機(微信公眾平臺等)輔助預習,在課中以智慧教室輔助教學,課后輔助復習鞏固,通過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表明,該混合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智能手機;智慧教室;混合教學
一、 引言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自“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各行各業,在高等教育領域,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等新興概念也不斷涌現,高校學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教育教學是高校課堂最重要的一環,智慧教室的建設就是為了更好地教育教學,優化教學內容展示,便于學生接受新知識。因此,利用智能手機和智慧教室,改變傳統的“板書”布局,適應“互聯網+”模式的教學變革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研究如何將智能手機和智慧教室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課堂,以提高教學效果。
二、 混合教學國內外研究現狀
歐美教育教學專家早已提出混合教育模式,而且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國外主要研究混合教學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影響因素、學習環境等方面。比如印度PV研究員提出了技能驅動型模式、態度驅動型模式、能力驅動型模式等三種模式。國內,2003年何克抗教授在一次計算機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混合學習”,拉開了序幕。如今很多高校已在使用混合教學模式。
三、 基于智能手機和智慧教室的混合教學模式設計
智能手機由于攜帶方便、功能強大為大學生所青睞,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性能也在不斷提高,可以安裝很多APP。微信基本上是大家常用的社交軟件之一,可以建立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等多種交流方式。智慧教室是在傳統多媒體教室和錄播教室的基礎上,融合了人機交互、智能感知、云端一體化教學平臺等功能的新一代信息化、開放化的互動式教室。本文充分挖掘智能手機微信公眾平臺和智慧教室的教育功能,構建混合教學模式。
對現有的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以及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并結合智能教室的特點,構建出具有四個階段的混合教學模式。
(一) 智能手機輔助課前預習
授課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學微信公眾平臺,并讓選課學生關注該平臺。授課之前將自己的教案、教學目的、PPT、課堂設計、參考書籍等相關資料發布至微信教學公眾平臺,學生收到老師發布的內容后就可以提前預習。如果預習中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在微信群或微信公眾平臺向授課教師留言反饋。授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映的問題在課堂上重點講解。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可以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可以讓授課教師準備好講解重難點。
(二) 智慧教室輔助課堂教學
智慧教室功能豐富,除了具備傳統的多媒體教室功能之外,座位也是不固定的,學生可以自由分組討論,座位也可以隨意拆分、組合,為師生互動提供有力的支持。智慧教室內有多個可以手寫的顯示屏,可以讓學生推理演算、交流發言。智慧教室的互動教學功能可以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授課教師完全可以擔當輔助答疑的角色。授課教師可以方便地組織學生自由討論、在線測評,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隨時參與在線教學活動,與教師互動。智慧教室的云錄播功能可以將課堂全程錄像并存放在云存儲中,方便課后學生查看、復習。
(三) 智能手機輔助課后復習鞏固
課后復習鞏固主要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挖掘。授課教師可以將課程小結、課后題、實踐作業發布至微信公眾平臺,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在線完成作業,并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也可以反饋問題至教師。
(四) 混合教學質量評價
教學評價是為混合教學質量提供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包括在線教學資源評價、智慧課堂評價、互動方式評價、學習效果評價等,作為教學質量的評價材料,是為了進一步促進混合式教學的效果。
(五) 第三方信息共享
除了正常的教學資源以外,作為管理者,比如輔導員,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一些第三方信息,比如學科競賽信息、黨團建設信息、校內公告通知等,更加方便學生獲取信息,使師生之間無縫對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更便于輔導員管理學生。
四、 基于智能手機和智慧教室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流程
(一) 教學前準備
教學前首先需要對學生群體了解,包括先修課程的學習情況、班級學習氣氛、優秀學生、學習困難生等,足夠了解學生才能在教學中具有針對性,全面兼顧所有學生。其次需要對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分析,通過學習目標細分知識點,實現各個擊破,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內容。
(二) 教學資源準備
了解學生群體和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之后,就可以準備教學資源了,可以通過參考教材、百度文庫、網易公開課、慕課中國、精品課程建設網站尋找教學資源,形成自己的教學庫。
(三) 教學活動和評價反饋
課前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預習內容,課中在智慧教室互動式教學,課后復習鞏固,并以多元化的評價內容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反饋中,師生共同進步。
五、 結語
論文分析了構建“互聯網+”模式下的結合智能手機和智慧教室的混合教學模式。實踐應用表明,該模式對教學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意識到,該模式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設計,同時也需要學生花費時間配合實施。
參考文獻:
[1]毛昊悅.“互聯網+”背景下合肥市政府信息公開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7.
[2]王紅琛.智慧教室多屏互動系統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周昊,講師,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朱勇,副教授,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陸克中,副教授,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