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因其學科特性,是一門較為深奧的學科,許多學生在對物理的學習當中感覺晦澀難懂,對物理課程的知識無法掌握,許多的物理公式也容易在記憶時出現混淆,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而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過于死板,課堂氛圍過于嚴肅,使學生缺乏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本文結合傳統高中物理教學的弊端,分析新時代高中物理教學的創新方式。
關鍵詞:高中物理;創新;思考探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社會對于學生的要求,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我國政府出臺“新課改”的政策,意在對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新課改政策實施已有一段時間,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所取得效果并不明顯,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并未得到創新,使得高中物理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創新傳統的物理教學方式,是教育界以及一線高中物理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 傳統高中物理教學的弊端
(一) 教學內容陳舊
當前高中物理的教材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時代發展中新的物理研究成果沒有及時的編入教材,有助于高中物理學習的方法也沒有在教材中得到體現,并且傳統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缺少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案例,使得學生在學習時無法盡快進入學習的情景,無法獲得有助于物理學習的方法。
(二) 各個學科之間缺乏聯系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關聯,使得物理學科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顯得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很少將知識點過于深入的講解,學生由于本身學習物理的困難性,對物理沒有太多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就缺少對于物理知識的探索性,這使得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僅僅停留在物理教材以及物理課堂中。
(三) 忽視物理教學的實驗課程
我國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大多只注重對課本知識的講解,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忽視學生在實際的實驗中對物理知識的運用能力。許多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多采用的方式即是讓學生對物理的基礎概念以及公式進行“死記硬背”,再輔助于大量的習題進行練習,對于實驗課多是由教師在課堂上簡單地為學生進行展示,拒絕學生動手參與,對于有可能進行考試的實驗課程,教師便要求學生對實驗的步驟以及實驗結果進行背誦記憶,這樣完全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最終的物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 高中物理教學的創新方式
(一) 重視對高中物理教材的更新
教育局需要加強對高中物理教材編寫的管控,使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識點得到及時的更新,編寫人員在編寫時需要注意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 尋找各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積極尋找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比如物理學科與數學學科,物理的邏輯性有助于學生對于數學的思考,數學的解題思維有助于對物理問題的解答。教師尋找到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整個高中學科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 重視物理的實驗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重視教學中的實驗課程,爭取對每一個實驗課程都進行實驗講解,在講解中引領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也可以多準備一些小的實驗,在教學課堂中根據授課的內容,為學生進行展示,例如:在“摩擦力”的學習時,教師可以演示一個“筷子提米”的小實驗,首先在一個玻璃杯中倒入適量的米,一只手將米壓緊,然后用一根竹筷子從壓米的手指縫中穿過插入米中,最后用壓米的手將米壓緊,另一只手將筷子拉起,這時將會出現筷子將玻璃杯以及其中米一起提起來的現象。通過這樣的小實驗激發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提高物理教學的最終效果。
(四)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的推行中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多是以自身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只能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進行死板的記憶。所以在現在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摩擦力”的學習時,教師對“筷子提米的實驗”演示完畢之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摩擦力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當前社會對高中物理課堂的要求,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物理教學課堂進行改進,教師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方式將傳統死板的物理課堂變成生動有趣的物理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露.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8).
[2]孫玉紅.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6(25).
[3]宋艷艷.淺談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科普教育,2014(1).
作者簡介:
李蘭英,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和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