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訓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感,并為培養語文學習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在提高文章所傳達的文化涵義中提升學生語文水平。因此,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對課本內容的簡單教學,而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從語文朗讀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溝通組織能力。本文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和教材,對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訓練進行分析,提出一些解決的措施,希望對同行教學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措施
一、 存在問題
(一) 重視程度不足
即使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做出諸多方法性嘗試,并進行創新型探索,但教學內容仍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的自我行動意識不強,對學習缺乏興趣,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特別是朗讀訓練的重視度不高。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的朗讀訓練只是針對模仿訓練,導致學生缺失對朗讀訓練的價值理解。
(二) 缺失情感
小學語文的教學形式主要以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跟讀課文為主。學生在朗讀形式上表現十分機械,感受不到語氣跌宕起伏的變化。即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特別認真,但本質上因缺乏對情感的帶入導致對文章內容理解程度不高。語文是中國文化內涵的體現,情感缺失的朗讀訓練會直接導致對文化內涵的理解過于疏遠,而造成語文教學效果不佳的現象。
二、 解決措施
(一) 趣味教學
由于小學生的自主行動力較差,在學習過程中通常需要指導性教學。在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自身的實際經驗并運用專業化的語文素質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教學。如在語文早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愛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課文或是雜志,讓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朗讀訓練。早讀課是學生高注意力的階段,賦有激情的晨讀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另外,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趣味的游戲教學模式,從而活躍學生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蘇教版《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中,首先教師需要在課堂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根據課文內容講解聽診器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其次,通過引入“你見過聽診器嗎?聽診器在哪里可以看見?聽診器能為我們做什么?”等問題的引入,使學生通過教師布置的任務并在教師的再次朗讀過程中找到答案。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再實際操作了解聽診器的作用,為教學過程增添趣味性,并要求學生在分組過程中傾聽小伙伴的心跳等。在一系列游戲結束后,教師再次要求學生進行全文通讀,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找到實際的價值。
(二) 指導學生普通話
由于小學的教育環境通常受家庭背景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學校生活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規范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使學生深入對普通話的實際運用,在教學中傾聽教師對普通話的講解。并要求學生在學校與其他同學的溝通交流中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這樣才能從本質進行語文口語的訓練與學習。
例如對蘇教版《維生素C的故事》教學中,首先,教師需要對課文進行初次的朗讀,并要求學生對課文中不認識的字以及多音字進行標音;其次,通過引入問題“有哪些字不認識?課文的難度在哪里?課文有多音字嗎?”使學生在注音標識中反復進行練習,并發現課文中存在的多音字,通過查字典等方式,掌握普通話的音律,進行對普通話重要性的講解。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普通話的訓練進行總結,保證學生進入社會中不會因普通話的不標準而受到自信心的打擊。
(三) 任務式教學
傳統化的朗讀教學通常是對全篇文章進行通讀,因此,很少將語氣帶入到實際朗讀中,從而導致朗讀的機械化。學生敷衍地誦讀課文,達不到任務化教學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小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過程中,要求學生明確文章的中心,并根據字音標準進行文章理解,然后要求學生制定目標,在明確自身要求的過程中使自身的帶入感更加強烈。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揠苗助長》《鄭人買履》寓言文章中,首先教師要求進行全篇文章的初步通讀,并要求學生明白故事的核心內容。其次,針對寓言文章的寓意講解時,教師可以根據文章所表達思想和諷刺的對象進行講解,在把握作者感情中了解寓言文章的寓意。最后,根據教師給予學生的初步任務進行講述,并了解、學習文章涵義,使小學教學的過程更具生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根本學習效率。
(四) 優化訓練方法
針對不同的學生應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首先,必須加強教學過程中的泛讀環節,給學生以模范帶頭的作用。特別在泛讀過程中,不僅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掌握,還需要根據課文進行有感情地課文通讀,使學生在了解課文的具體內容中深化對閱讀興趣的培養,并拓展學生的朗讀能力。
其次,在朗讀過程中需要根據文章難點進行講解,使文章內容的理解建立在教師的引導過程中。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實際的朗讀訓練中,教師需要起到帶頭效果,將朗讀與講解深化在實際教學中,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最后,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也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對性格開朗的學生進行鼓勵教學,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對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當以培養興趣為主,培養學生對于自信心的建設。在朗讀訓練中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深化,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朗讀重要性的認知,還有利于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例如在蘇教版《我不是最弱小的》的課文講解中,首先教師需要對課文進行全文性的泛讀,并在泛讀過程中提示學生課文的重點。其次,引導學生對課后習題進行實際操作,在講解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課文通讀的訓練。再次,要求學生進行課文的多次通讀,并結合課文重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最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對性格不同的學生下達不同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對自我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對性格內向的學生進行“我不是最弱小的”理念灌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對于自我的價值進行深化的理解。
三、 結束語
如何使朗讀訓練變得趣味與豐富是現階段教師的根本職責,教師也應根據學生差異性的特點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另外,教師應同學生家長及時溝通,使家長對朗讀本身的重要性做深入地了解,也是對學生全面化發展的建設。
作者簡介:
馬晨青,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張浦鎮周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