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德
內容提要:自1985年4月以來,我國專利制度已經運行了近35年。面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無論是專利法律體系,還是專利行政體系和司法體系,都應當進行改革。本文建議,改革我國的專利法律體系,僅僅對于創造性程度較高的技術發明提供專利保護,而對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則提供其他權利保護。同時,應當改革專利行政體系,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專利的審查、批準和相關的服務上;改革專利司法體系,通過新的技術類知識產權法院體系的建設,協調和統一專利有效與否、侵權與否的標準。本文認為,專利法律體系、專利行政體系和專利司法體系應當準確定位,各司其職,進而實現嚴格保護專利權的目的。
我國現代《專利法》自1979年開始起草,于1984年3月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于1985年4月開始實施。在此之后,我國《專利法》又于1992年、2000年和2008年三度修正。目前正在進行《專利法》第四次修訂。隨著專利法的起草和實施,我國在國務院之下建立的專利行政部門,受理專利的申請、從事專利的審查和授權等業務。同時,隨著專利法的實施和專利審判實踐的需要,我國還建立了專門從事專利審判的法院體系。大體說來,《專利法》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專利管理部門,以及從事專利審判工作的法院體系,構成了我國現行專利制度的主體部分。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改革,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對專利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專利申請數量的持續增加,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現行專利法律法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國家重新組建專利行政體系和專利司法體系,又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二者的關系。本文將從專利法律體系、專利行政體系和專利司法體系三個維度,探討我國專利制度的改革。
我國現行的專利法律體系,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構成:第一,《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專利代理條例》《國防專利條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規;第二,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專利行政執法辦法》《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等行政規章;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以及相關的典型案例。
顯然,在這樣一個專利法律體系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和修正的《專利法》位于核心地位。由國務院制定的專利行政法規、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專利行政規章、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專利司法解釋,都是圍繞著《專利法》的相關規定作出的。例如,由國務院制定的《專利代理條例》是圍繞著《專利法》中有關專利代理的規定而制定的。又如,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則是圍繞著《專利法》中有關專利強制許可的規定而制定的。再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又是圍繞著《專利法》中關于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訴前證據保全和財產保全的規定而制定的。至于各級人民法院的一系列典型判決,也是依據《專利法》有關專利權歸屬、專利權無效宣告、專利侵權和救濟等的規定作出的。
然而,面臨我國技術成果保護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現行的專利法卻存在著一系列不足之處。例如,關于職務發明創造的權利歸屬,關于獎勵職務發明創造人的規定,存在著很大的模糊性,不利于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①參見《專利法》第6 條和第16 條。又如,推廣應用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發明專利的規定,反映了計劃經濟的思維,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②參見《專利法》第14 條。1984 年《專利法》還規定了自然人、集體所有制單位發明專利的推廣運用(已經于2008 年刪除)。再如,沒有要求專利申請人必須在申請文件中寫明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姓名,不利于保護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精神權利。同時,將標明專利標識作為權利而非義務,也不利于向社會公眾通告相關專利權的存在。③參見《專利法》第17 條。事實上,在本文看來,現行專利法最大的不足之處是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放在同一部法律中保護,而且統稱為“專利”。這種做法,既沒有充分反映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現狀,也難以對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提供強有力的保護。
以《專利法》保護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并且統稱為“專利”,有其歷史的原因。《專利法》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草之初,曾經擬將其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專利法》,并且打算在時機成熟時另行起草法律,保護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④參見趙元果編著:《中國專利法的孕育與誕生》,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 年版,第210 頁。顯然,這是借鑒了日本的做法,分別制定專利法、實用新型法和外觀設計法,以保護相關的發明創造。然而,經過多方面討論和權衡利弊,最后采取了《專利法》的名稱,并且在《專利法》中保護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統稱為“發明創造”。當然,為了區別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在審查程序和保護期限上,又作出了不同的規定。例如,對于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只進行形式審查,不進行關于實用新型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或者外觀設計的新穎性(不相同)、獨創性(不近似)的實質性審查。又如,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限為自申請之日起15年,而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為5年,可以申請再續展3年。⑤參見我國1984 年《專利法》第22 條、第23 條、第45 條以及其他條文。
大體說來,我國于1984年制定的《專利法》(以下簡稱1984年《專利法》),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統稱為“專利”,反映了我國當時的科技發展狀態。例如,限于我國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可以申請發明專利的“大發明”不會很多,但可以獲得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小發明”則比較多。又如,保護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有利于我國中小企業申請專利,進而調動其創新的積極性。事實上,當時的立法者比較擔心,如果《專利法》只保護發明專利,并且只把“發明”稱之為專利,而不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稱之為“專利”,則有可能80%以上的專利申請者都是外國人。與此相應,如果絕大多數發明專利的所有人都是外國人,顯然不利于我國充分利用專利技術。⑥參見湯宗舜:《回憶專利法的起草》,載劉春田主編:《中國知識產權二十年》,專利文獻出版社1998 年版。正是基于以上種種考慮,立法者采納了以《專利法》保護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方案。
我國《專利法》于1985年4月開始實施,迄今為止已經有近35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國專利申請的圖景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根據筆者掌握的數據,自1985年4月《專利法》實施之后,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的申請數量,經過14年零9個月的時間,于2000年達到了第一個100萬件。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隨后,三種專利的申請數量快速增長,第二個100萬件經過了4年零2個月,第三個100萬件經過了2年零3個月。2010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三種專利申請為1,222,286件,首次突破每年100萬件大關。⑦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二〇一〇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而到了2018年,三種專利的申請數量則達到了432.3萬件。⑧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二〇一八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三種專利的申請量,從1985年的14,372件,到2018年的432.3萬件,呈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增長。
就其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來看,近年來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例如在2010年,發明專利申請量為391,177件。⑨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二〇一〇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而到了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則達到了154.2萬件。⑩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二〇一八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從1985年的數千件到2018年的154.2萬件,我國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在過去三十多年間,也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而且,在發明專利的申請方面,在一開始確實是外國人的申請量大于中國人的申請量,大約為70%以上。然而到了2007年,中國企業和個人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第一次超過了50%,近年來更是達到了70%以上。同時,在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中,中國企業和個人也超過了60%。例如在2018年,我國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為43.2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為34.6萬件。?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二〇一八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這樣,我國曾經存在的外國人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大于本國國民的情形,早已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鑒于我國三種專利申請數量的大幅度增長,以及我國企業、個人在發明專利申請和獲得授權方面的變化,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反復提出應當改革我國的專利法律體系,分別保護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事實上,近年來社會各界所主張的“提升專利質量、提升專利的技術含量”,也表明了我國自1984年以來所形成的專利法律體系,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專利法,應當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大體說來,我國專利法的改革可以有三個方案。
第一,將現行的專利法一分為三,制定單獨的《專利法》《實用新型法》和《外觀設計法》,分別提供對于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按照這個方案,《專利法》僅僅保護技術發明,只有獲得了授權的技術發明,才可以稱之為“專利權”。至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在符合《實用新型法》或者《外觀設計法》的條件下,可以獲得“權利證書”的保護,但不再成為“專利權”。這樣,獲得授權的技術發明“專利權”,都是經過了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審查的權利,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權利。
第二,保持現行專利法的框架,仍然在一部法律中保護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但是,只有技術含量較高且經過了實質性審查的發明專利申請,才可以授予“專利權”。至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在經過了法定的程序之后,雖然可以獲得專利法的保護,但不再稱之為“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事實上,早在2000年修訂《專利法》時,國家知識產權局就提出過類似的方案,僅僅對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提供“權利證書”的保護,但沒有得到國務院的認可。?筆者曾經參與過2000 年修訂《專利法》的討論。應該說,在2000年就提出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不再稱之為“專利”,具有令人稱道的前瞻性。
第三,以《專利法》保護發明和實用新型,同時制定單獨的外觀設計保護法。這是因為,發明和實用新型都是關于技術方案的創新,而外觀設計則是將美學的觀念和設計適用在工業品上。在這方面,無論是《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還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以下簡稱《TRIPS協議》),均單獨規定了對外觀設計保護的要求。與此相應,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以單獨立法的方式來保護工業品的外觀設計。近年來,我國立法機關關于外觀設計性質的態度,似乎也發生了變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18年10月通過的《關于專利等知識產權案件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受理來自全國的技術類知識產權二審案件。其中提到了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但并沒有提到外觀設計。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改革我國現行專利法律體系的時機已經成熟。至于在具體的改革上,是采取分別制定《專利法》《實用新型法》和《外觀設計法》的方案,還是在現行法律體系之下僅僅對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提供證書保護的方案,或者是采取單獨制定《外觀設計法》的方案,則可以進行進一步討論。
不同于著作權的獲得,專利權的獲得要經過一定的行政審查程序。正是由此出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專利局”“專利商標局”或者“工業產權局”,以處理專利的申請、審查、授權和無效宣告等事宜。在這方面,我國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局”(以下簡稱中國專利局),以便在專利法實施之后,從事有關專利申請的受理、審查、授權和無效宣告,以及其他的行政管理事宜。除此之外,1980年成立的中國專利局,還承擔起了起草《專利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的任務。根據相關的記載,在1984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之前,《專利法》草案曾經起草了25稿,其中的絕大多數草案都是由中國專利局起草的。?參見趙元果編著:《中國專利法的孕育與誕生》,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 年版,第209-300 頁。這樣,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專利局或者專利商標局相比,我國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至少承擔了兩項職責,受理專利的申請、審查、授權和無效宣告,以及《專利法》和《專利法實施條例》等行政法規的起草,包括法律法規修訂草案的起草。
自1984年《專利法》實施以來,我國的專利行政部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專利事業的不斷發展,除了國務院層面的“中國專利局”,還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的政府中(甚至在某些地級市和縣級市)建立了地方的專利管理部門。1998年,中國專利局更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為國務院管理知識產權行政事務的機構,下設處理專利事務的“專利局”。然而,原本擬定的下設商標注冊機構的計劃,卻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實現。隨后,地方各級政府中的專利管理部門,也相應更名為地方的“知識產權局”,主管地方的專利事務。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原屬于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商標管理職責和原屬于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職責,納入“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下設機構就有了“專利局”“商標局”和處理地理標志注冊等事宜的部門。?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www.cnipa.gov.cn)。這樣,除了著作權(版權)的事宜,國家知識產權局就成為了有關專利、商標和原產地地理標志的行政主管部門。
自1984年《專利法》實施以來,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的職責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按照1984年《專利法》的相關規定,中國專利局受理和審查專利申請案,并且對于符合法定要件的發明創造授予專利權。同時,中國專利局設立專利復審委員會,負責專利申請復審和專利無效請求審查。如果復審或者無效請求審查的決定涉及發明專利,則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涉及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則為終局決定。然而,這個規定不符合國際上有關專利權利獲得和無效宣告的通行做法。至少按照世界貿易組織《TRIPS協議》的規定,行政機關有關知識產權獲得和維持的決定,應當接受司法的復審,而非終局決定。?參見《TRIPS 協議》第62 條第5 款。到了2000年,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正《專利法》,規定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決定,無論是關于申請案的復審決定還是關于專利權無效宣告的決定,無論是關于發明專利的決定,還是關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決定,當事人不服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正是基于這樣的規定,在有關專利復審決定和無效宣告決定的訴訟中,專利復審委員會頻繁作為被告,而對方當事人則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或許,專利行政管理機關職責的最大變化,還是在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問題上。按照1984年《專利法》的規定,如果發生專利侵權,權利人可以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請求專利管理部門處理。至于專利管理部門處理專利糾紛,既可以確定被告是否侵權,又可以責令停止侵權和支付損害賠償。至少是在有關專利侵權糾紛的處理方面,專利管理部門具有的職能與法院相同。顯然,1984年《專利法》作出這樣的規定,是因為在當時我國專利人才奇缺,而有限的專利人才又匯聚在專利行政機關中。然而,隨著專利法的實施,我國專利司法人才不斷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個高級人民法院以及一些中級人民法院中的知識產權審判庭,逐漸成為了專利侵權糾紛處理的重要力量。在這種背景之下,專利侵權糾紛的處理不再作為專利行政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已經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在2000年修正《專利法》時,基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地方各級專利管理機關的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保留了專利行政管理機關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部分職責。具體說來,發生專利侵權糾紛之后,權利人仍然可以請求專利管理機關處理,但專利管理機關在確定侵權與否之后,只能給予禁令的救濟,而不能給予損害賠償的救濟。如果專利權人想獲得損害賠償的救濟,則應當向法院提起訴訟。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于此類案件,人民法院仍然應當就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全面審查。?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第21 號),第25 條。這就意味著,法院在有關損害賠償的審判中,并不認可行政管理機關作出的侵犯專利權或者不侵犯專利權的決定。這樣,專利管理機關的行政執法的職責就大大削弱了。
2018年3月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專利執法職責交由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承擔。具體來說,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職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商務部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以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等職責整合,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同時,組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參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載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17/c_1122552185.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6 月20 日。按照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分工,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推動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負責商標、專利、原產地地理標志的注冊登記和行政裁決,指導商標、專利執法工作等。至于侵犯專利權、商標權和地理標志權的行政執法職責,則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屬的執法稽查部門負責,國家知識產權局僅負有業務指導的職責。?參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www.samr.gov.cn)。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重組和納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及地方專利行政部門納入地方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如何重新定位各級專利行政部門的工作重心,就成了一個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按照中央編制辦公室發布“三定方案”《國家知識產權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職責主要有:負責擬訂和組織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負責保護知識產權;負責促進知識產權運用;負責知識產權的審查注冊登記和行政裁決;等等。其中的“負責保護知識產權”,包括擬定專利保護制度、起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指導專利執法;其中的“審查注冊登記和行政裁決”,包括專利審查、復審和無效宣告等。?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載http://www.cnipa.gov.cn/gk/gkzzjg/1121359.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6 月20 日。
顯然,重組國家知識產權局,重新設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職責,以及將各級專利行政部門納入市場監督管理體系,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技術領域中的發明創造,進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本文認為,從保護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從專利的獲得、運用和保護的角度來看,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應當將工作重心放在專利的審查授權上,地方專利行政部門則應當將工作重心放在專利技術的轉化和運用上。在此過程中,各級專利行政部門應當切實采取措施,從注重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數量,轉移到偏重專利申請和授權的質量。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注重市場規律和以市場杠桿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盡快放棄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的財政補貼。同時,各級專利行政部門不再以專利的申請量作為考核的指標,各級人民政府也不再以專利的申請量作為政績的指標。
注重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的質量,還應當對“專利質量”有正確的認識。近年來,隨著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的急劇增加,理論界和實務界著力探討了“專利質量”的問題。在很多人看來,“專利質量高”意味著專利申請案和最終授予的專利應當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并且能夠為企業帶來相應的市場利益。然而,相關的專利申請案是否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卻不是專利審查部門可以左右的。在專利審查實踐中,專利審查部門只能依據專利法的相關規定,審查申請案中的發明創造是否符合授予專利權的條件,進而作出授權與否的決定。正是由此出發,國際上所說的“專利質量高”,主要是指經過審查授權的專利,充分反映了相關的技術發明,使之能夠獲得強有力的保護。同時,“專利質量高”還意味著,經過審查授權的專利權,具有較為穩定的權利狀態,不會在后續的司法或者行政程序中被判定為無效,或者不會在權利保護范圍上發生較大的變化。
因此,提升“專利質量”,還意味著專利審查部門應當通過相關的審查和授權活動,引導專利代理機構大幅度提高專利代理的質量,在權利要求書中恰當界定權利保護的范圍,在專利說明書中準確描述相關的技術發明。近年來,筆者參加過一些專利侵權糾紛案件的論證,遇到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權利要求書往往沒有恰當界定專利的保護范圍,專利說明書往往沒有清晰描述涉案的技術發明,以及權利要求書中的某些技術特征得不到說明書的支持。專利代理質量的低下,顯然與各級政府追逐專利數量密切相關,也與專利代理機構在追逐專利數量背景下的低價競爭密切相關。在此背景之下,一方面很多難以獲得專利的申請案進入了審查渠道,加重了專利審查部門的負擔;另一方面,很多申請案即使獲得了專利授權,也因為沒有充分反應相關的技術發明而存在著瑕疵,并且權利狀態極不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專利代理質量的低下,已經成了我國技術創新成果保護的瓶頸。
專利代理質量的提高,顯然又與市場主體的發明創造水平密切相關。只有企業或者個人做出創造性程度較高的技術發明,并且進入了專利申請的軌道,才有可能產生高質量的專利代理文件,包括恰當界定專利保護范圍的權利要求書和準確描述發明的說明書。或許,無論是專利審查部門還是專利代理機構,都無法左右市場主體的發明創造及其技術含量。但是,通過提升專利審查質量和專利代理質量,專利審查部門和專利代理機構,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市場主體從事高水平的技術創新活動,進而將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納入專利申請的軌道。
按照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屬于國家行政機關的專利商標局或者工業產權局,受理和審查專利申請案,并且在符合法定要件的前提下作出授予專利權的決定。然而,如果當事人之間發生了有關專利權屬的糾紛,發生了有關專利侵權的糾紛,則是由法院予以審理。在很多國家,已經獲得授權的專利是否應當被宣告為無效,也是由法院在相關糾紛的審理中判決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技術發明審查授權的過程中,在處理專利權屬糾紛和侵權糾紛中,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
1985年4月,我國《專利法》開始實施,各級人民法院也隨之從事了有關專利侵權糾紛案件的審理。如前所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法院和專利管理機關共同承擔了處理侵權糾紛的職責。隨著知識產權審判事業的不斷發展,大量的專利審判人才得以培養,并且充實到了各級人民法院之中,專利侵權糾紛處理的重心,也逐步轉移到了法院。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專利保護中的“司法主導”。
在一開始,有關知識產侵權糾紛的審判工作(包括有關專利侵權糾紛的審判工作),屬于經濟審判庭的職責范圍。1993年8月,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率先成立了知識產權審判庭。隨后,上海、廣東等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也設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審判庭。截至2012年6月,全國四級法院中設立了420個知識產權審判庭。?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2012 年12 月25 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載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3-04/17/content_1811076.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7 月15 日。針對專利案件不僅涉及特殊的法律問題,而且涉及復雜的技術問題的情況,最高人民法院還指定了一些中級人民法院和個別基層人民法院的知識產權審判庭,管轄有關專利侵權糾紛的一審案件。截至2013年底,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了87家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專利糾紛的一審案件,另外指定了7家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有關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糾紛的案件。?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二〇一三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
應該說,自1993年以來在各級人民法院中設立知識產權審判庭,使得我國的專利審判走上了一條專業化的道路,也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升了專利審判的水平。然而,就專利侵權糾紛的一審案件來說,由87家中級人民法院和7家基層人民法院分別管轄,顯然過于分散。根據相關的資料,最高人民法院一開始指定了31個省會、直轄市、自治區首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4個經濟特區的中級人民法院,以及個別沿海城市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專利一審案件。?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編:《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改革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年版,第227 頁。應該說,考慮到專利糾紛案件的特殊性,同時也是考慮到地域分布的問題,由這些中級人民法院的知識產權審判庭管轄專利糾紛的一審案件,然后上訴到相應的高級人民法院,是一種比較理性的做法。然而后來,最高人民法院不斷擴大受理專利一審案件中級人民法院的范圍,從三十多家到五十多家,最后達到了2013年底的87家,甚至還另外指定了7家基層人民法院。這造成了受理法院過于分散,不利于統一和協調侵權認定的標準。同時,以如此之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專利一審案件,也使得專利案件的統一上訴幾乎成為不可能。事實上,按照當時的做法,如果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又可以向相應的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直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審。顯然,由32個高級人民法院受理專利糾紛的二審案件,同樣難以統一和協調裁判制度。?包括31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高級人民法院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高級人民法院。
正是針對以上的情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14年8月31日通過《關于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決定》。隨后,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14年10月27日通過了《關于北京、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按照這兩個文件,設立于北京、上海、廣州的知識產權法院,屬于技術類知識產權一審法院,專門審理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秘密和計算機軟件的民事和行政案件。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又在南京、蘇州、武漢、成都、杭州、寧波、合肥、福州、濟南、青島、深圳、天津、鄭州、長沙、西安、南昌、蘭州、長春、烏魯木齊、海口和廈門的中級人民法院之中,設立了21個知識產權法庭,同樣管轄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秘密和計算機軟件等技術類知識產權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參見最高人民法院網站(www.chinacourt.org)。
設立三個知識產權法院,以及若干個知識產權法庭,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集中管轄專利的一審案件,但仍然應當上訴到相應的高級人民法院。為了進一步統一和協調專利等技術類案件的裁判尺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18年10月26日作出《關于專利等知識產權案件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規定當事人對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壟斷等技術性較強的民事、行政第一審判決、裁定不服,提起上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審理。?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專利等知識產權案件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決定》,載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10/id/3549380.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6 月20 日。為了落實這個決定,最高人民法院設立了一個專門受理上訴案件的“知識產權法庭”,已經于2019年1月開始受理案件。
隨著3個知識產權法院和21個知識產權法庭的設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的設立,我國大體建立起了一個專門受理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包括專利案件)的法院體系。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新的法院體系,是拋棄原來的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的審判體系而重新建立的。由于新的法院體系不僅集中了專利等一審案件的管轄,而且設立了一個統一上訴的知識產權法庭,從而有助于統一和協調裁判的尺度,有效和有力地保護專利等技術創新成果。然而,最高人民法院不斷批復,在中級人民法院中設立知識產權審判庭的做法,也引起了學術界和實務界的擔憂。具體說來,北京、上海、廣州三個知識產權法院是經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而設立。從程序上說,如果有必要設立新的知識產權法院,還應當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定程序,因而不會出現失控的情形。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關于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決定》,無論是三個知識產權法院,還是最高人民法院批復設立的“知識產權法庭”,都可以跨域管轄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在此前提之下,是否有必要設立如此之多的“知識產權法庭”,值得進一步探討。至少在本文看來,過多地設立知識產權法庭,有可能再次造成專利類一審案件的管轄過于分散,進而不利于裁判尺度的統一和協調。在這方面,我們應當吸取2013年以前最高人民法院過多地指定專利一審案件管轄法院的教訓。
新的知識產權法院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也為加快審理專利侵權案件帶來了新的契機。按照以往的做法,在專利侵權糾紛案件中,一旦被控侵權人提出專利無效的抗辯,則受理一審案件的法院有可能中止審理,等待專利復審部門作出涉案專利是否有效的決定。而且,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不服專利復審部門的決定,又可以起訴到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上訴到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參見李明德:《關于我國知識產權法院體系建設的幾個問題》,載《知識產權》2018 年第3 期,第14-26 頁。當然,受理專利侵權糾紛的一審案件,也可以在認定專利權有效的前提下,作出被告是否侵權的判決。然而,這又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一旦在一審或者二審的過程中,專利復審部門作出了宣告專利權無效的決定,又會使得審理侵權糾紛案件的法院陷入被動狀態。顯然,無論是一審法院等待專利復審部門作出專利權是否有效的決定,還是假定專利權有效而審理相關的侵權糾紛,都不利于盡快確定專利權是否有效,不利于盡快解決侵權糾紛和有效保護專利權。
然而,在新的知識產權法院體系的背景下,則有可能避免上述的被動局面。具體說來,如果被告在一審案件中提出了專利無效的抗辯,則受理案件的知識產權法院或者知識產權法庭,可以直接確定涉案的專利權是否有效,或者是否部分有效。如果認定涉案專利權無效,則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如果認定專利有效或者部分有效,則可以進一步審理被告是否侵權。而且,無論是關于專利權是否有效的一審判決,還是關于侵權與否的一審判決,都可以上訴到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由其作出二審判決,進而協調專利權是否有效和是否侵權的裁判標準。顯然,由新設立的知識產權法院體系作出專利權是否有效的判決,不存在法律上和技術上的障礙。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三個知識產權法院和若干個知識產權法庭,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知識產權法庭,是專門審理專利等技術類案件的機構,能夠熟練和準確地適用專利法的相關規定。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新設立的知識產權法院或者法庭,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知識產權法庭,都有技術調查人員的配備。?參見吳漢東:《中國知識產權法院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載《知識產權》2018 年第3 期,第8-9 頁。專門的技術調查人員,再加上雙方當事人的舉證和辯論,完全可以讓審理案件的法官理解相關的技術問題,進而作出有關專利權是否有效或者是否部分有效的判決。
應該說,由知識產權法院或者知識產權法庭在一審案件中直接認定專利權是否有效,不同于專利復審部門作出的專利權是否有效的決定。大體說來,由專利復審部門作出的專利權是否有效或者是否部分有效的決定,都會反映在專利局的相關公告中,具有針對社會公眾的效力。而知識產權法院或者知識產權法庭作出的專利權是否有效的判決,其效力僅限于對方當事人,不具有針對社會公眾的效力。在相關案件終結之后,專利權人甚至可以針對其他人再次提出侵權的指控。當然,在后續案件的審理中,知識產權法院或者知識產權法庭可以參考以往的判決,進而作出原告專利權是否有效、被告是否侵權的判決。從這個意義說,知識產權法院或者知識產權法庭作出涉案專利權是否有效的決定,僅僅是針對雙方當事人確定了一種權利狀態或者法律狀態,使得相關的侵權糾紛案件或者終結,或者繼續進行。知識產權法院或者知識產權法庭,并沒有將專利復審部門審查專利權無效請求的職責納入審判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