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
分析近幾十年來全世界的脫貧數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安格斯·迪頓表示,“世界上大部分的脫貧成就是由中國取得的。中國使數以億計的人們脫離了貧困,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為什么是中國?“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社會學家研究表明,現代社會貧困人口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護,光憑個人努力越來越難以改變生活處境,且代代相傳。
理論上,消除貧困,必須培育貧困人口脫貧的內生動力。而現實中,正如《貧窮的本質》所言,深度貧困人口受精力和能力所限,往往“只關注當前”,迫切需要培育外生動力,來消除貧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推動著我們不畏艱險,攻堅克難,開辟出了一條因地制宜、措施得力的扶貧道路。
在面上,我們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資源供給力度,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使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勞動力得以充分融入到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之中;在點上,我們通過一系列機制、程序、工具……精準識別出貧困人口,瞄準扶貧資源,有效開展起了精準扶貧。
扶貧是全社會的事情,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有效構建起了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在政府加大扶貧開發投入的同時,為市場主體創造出良好環境,吸引各類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配置、各種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莊嚴的承諾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