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發展應以需求為導向
本刊記者高瑞霞
近日,財政部等四部門公布了《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保障措施等。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發展,不斷健全農業保險政策體系,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199億元,為1.95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46萬億元,補貼資金放大174倍。目前,我國已建成基層農業保險服務網點40萬個,擁有基層服務人員近50萬人,覆蓋所有縣級行政區域、95%以上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農業保險在金融服務“三農”中居領先地位。
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業保險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與服務“三農”的實際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發展現代農業是新時期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相較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更加強烈。傳統的農業保險主要著眼于高度分散化的小農經營,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單一、沒有差異化,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多層次的風險管理需求。傳統保險產品的保險金額較低,甚至難以覆蓋種植業的物化成本,不能適應現代農業高成本、高投入的生產特點。同時,保障范圍較窄,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中出現的許多新情況、新需求。
實際上,2016年、2017年、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農業保險提出明確要求。不論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實踐需求,農業保險轉型升級都刻不容緩。目前,要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加快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層次、高保障農業保險產品。《指導意見》也指出,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強化創新引領,發揮好保險機構在農業保險經營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首先,細分市場,開發針對性的專屬產品。農業保險要適應新型經營主體生產方式變革的特點,進行有效的市場細分,開發滿足其需求特點的專屬性產品。針對市場風險,嘗試開辦目標價格保險;針對氣候變化的災害事件,開辦天氣指數保險;助力農業產業升級和提質增效,開辦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產品;立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收入保障,試點農產品收入保險。
其次,跨界融合,探索開展綜合險。探索建立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保險模式,積極提供風險管理、生產資料融資、農業設施融資、市場信息方面的保險增值服務。《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寬農業保險服務領域,探索開展一攬子綜合險,將農業生產設施設備、農民短期意外險等一并納入農業保險服務范圍,滿足農戶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需求。農業保險不能再就保險論保險,而要和農業產業鏈加速融合,如“農險+融資”“農險+農資供應”“農險+銷售”“農險+農業科技”等,跨界融合將是未來的方向。
最后,鼓勵探索開展“農業保險+”。建立健全保險機構與災害預報、農業農村、林業草原等部門的合作機制,加強農業保險賠付資金與政府救災資金的協同運用。推進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直強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并不是忽略分散小農,農業保險還需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有效提升保障水平,加快創新開發保險品種,做到既聚焦規模經營主體,又兼顧分散小農利益。只有農業部門、保險企業以及眾多的農業生產者,多個經營主體要齊頭并進,深耕細作,才能更好地開發新的險種,保護農民的利益,維護農業生產的安全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