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鋼軍
為農服務是供銷合作社的建社之宗、立社之本、強社之路,是供銷合作社人的初心和使命。做好服務農業發展工作是供銷合作社守初心、擔使命的核心內容和具體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為做好這項工作,浙江省供銷合作社不斷演變著服務的角色。
階段一: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此階段是供銷合作社做好傳統農資供應、農產品購銷加工和技物結合服務萌發的階段,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農業生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營,農業經營的主體是家家戶戶經營的小農戶。國家按照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程度,對農副產品分別實行統購、派購和合同定購,統派購和合同定購的品種和數量在逐步壓縮。化肥、農藥等農資商品由供銷合作社獨家經營,此時供銷合作社服務農業生產的內容主要是做好農資供應和農產品收購加工。
在農資供應上,為確保總量、結構、質量和服務上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從全國總社到基層社有一個健全的網絡,主要供應的品種有化肥、農藥、中小農具三類。這個階段的后期,浙江省服務農業生產的技術力量有所加強,省農資公司1991年成立了浙江農資商品應用技術顧問團,到全省農業地區巡回解決農業生產的疑難雜癥。不少市、縣農資公司聘請農業系統退休人員,開展農業生產技術服務。
在農產品收購上,浙江省社按照國家和省里下達的統派購計劃和合同定購基數進行,主要有棉花、茶葉等產品。其中棉花是由供銷合作社收購的唯一關系國計民生最重要的農產品,1986年全省空前豐收,為適應88萬多個投售戶的售棉要求,產棉區各級供銷合作社盡最大努力增站增秤增人增窗口增設備,是歷史上收購站點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年。1987年全省供銷合作社收購農副產品19.3億元,占全省當年農產品收購總額的18.43%。
各地供銷合作社還積極開展農副產品就地加工,使資源優勢變為商品優勢。加工的品種主要有蔬菜、食用菌等,最為突出的是茶葉加工,1986年全省供銷合作社建有大小茶廠70家,產值3.76億元,占當年全省供銷合作社工業產值的40%以上。
這個階段的后期,服務農業生產的設施建設有新的加強,縣以上供銷合作社建了一批水果通風庫、各種冷庫和大型中轉倉庫,建起30多個農產品批發市場。
階段二: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2005年。此階段是適應農業生產服務逐漸推向市場、經營性服務主體多元發展提速的形勢,大力培育主體、創新方式、豐富內涵、增強功能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和“一優兩高”農業是浙江省農業發展的主線。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資從“一主兩輔”經營進入三條渠道共同經營。同時,社有涉農企業在90年代中期前后實行了改革改制,極大地調動了員工服務農業的積極性。全省供銷合作社積極在培育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上下功夫,服務農業的整體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圍繞全省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骨干拳頭農產品,浙江省社大力推進合作社量的擴張,制訂了三年發展規劃,到2005年累計發展了66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建設開始起步,2004年全省首家聯合社即浙江香菇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
發展村級綜合服務社。2001年省社組織人員到上海青浦學習取經,嗣后村級綜合服務社建設在嘉興、德清、嵊州率先起步,2003年下半年省社在嵊州召開了現場會,2004年上半年制訂三年發展規劃,由點到面推進發展,到2005年底全省系統建辦總數427家。這些綜合服務社至少具備農資供應、日用消費品銷售兩項功能,并對接龍頭企業。
構建農資連鎖經營網絡。省農資公司在全省實施農資連鎖工程,市、縣農資公司以自身為龍頭實施區域性農資連鎖。到2005年底,全省系統開展農資連鎖經營的企業9家,占全省農資企業的5.3%;農資連鎖門店247個,占全省農資連鎖門店13.1%,其中直營門137家。有些市縣農資企業還拓寬農資經營范圍,開展種子、農機具、飼料、獸藥等經營業務。
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在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集中地興辦專業市場及其收購網點,與農民訂立農產品收購合同,發展訂單農業。到2005年底,全省系統共有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業龍頭企業48家;建辦農批市場26家,當年交易額144億元;當年全省供銷合作社收購農產品57億元。
發展莊稼醫院。依托縣級農資公司,聘請農業技術人員,在鄉鎮農資門市部發展莊稼醫院,為農民開展看病、開方、撮藥一條龍服務。到2005年底,累計建成莊稼醫院50所。
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
做好傳統農資供應、農產品購銷加工和技物結合服務萌發的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2005年:
適應農業生產服務逐漸推向市場、經營性服務主體多元發展提速的形勢,大力培育主體、創新方式、豐富內涵、增強功能的階段。
2006年至現在:
現代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開展“三位一體”建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
階段三:2006年到現在。這一階段,開展“三位一體”建設日益成為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著力點。浙江省現代農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高值、綠色、共享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導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要求農業服務轉型升級。
2006年12月,省委、省政府在瑞安召開全省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工作現場會,對發展“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出動員部署,“三位一體”建設開始在全省推開。省社連續六年召開專項或綜合性的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現場會,推動服務體系向縱深發展。在合作社建設上,浙江省組織合作社開展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營銷,新發展了一批專業社和聯合社,2007年4月組建省農產品經紀人協會;在農村合作金融上,組建了農信擔保公司,入股農村信用聯社,自組建以來,各地發展農村金融服務勢頭良好;莊稼醫院建設也在扎實推進,到2014年建成莊稼醫院753所;農產品流通規模有新的擴大,方式也有創新,發展了一批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開展了農超、農批、農企、農校對接;運用電子商務發展為農服務成效突出,到2014年底有400余家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開展電商服務,當年電商銷售額150多億元,占全省系統商品銷售總額的3.4%;省供銷合作社還分別與省工商局、省質檢局聯合開展了品牌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培育了一批包括惠多利品牌在內的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和浙江名牌產品,共計有200多個,全省供銷合作社服務農業生產的水平又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015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據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精神,結合浙江實際,出臺了《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構建“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的若干意見》。在文件精神的推動下,全省構建起了省市縣鄉四級上下貫通的農合聯組織體系,為全省供銷合作社在更寬的領域,以更全的功能、更強的實力,更有效地開展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大平臺。由此開始,供銷合作社服務現代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浙江省各地供銷合作社積極利用農合聯組織資源,推進農業服務從傳統的服務向農技培訓、農技作業、土地托管、農產品加工、品牌營銷、展示展銷、資金信貸、合作投資等多領域延伸拓展。2018年開展測土配方、統防統治、有機作業服務400多萬畝,智慧農資覆蓋了2/3縣市,浙農飛防服務面積近20萬畝,蕭山農合聯開展土地托管、建設美麗田園超過3萬多畝,麗水山耕、三衢味、金平湖、銀嘉善等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有力促進了當地農產品銷售和價格提升。
服務主體快速成長。省各地供銷合作社積極利用農合聯的組織資源,推進產業農合聯、合作社聯合社、新型莊稼醫院、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等主體的培育發展。已建成糧食、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產業農合聯90余家,合作社聯合社300多家,省級現代農業服務中心100多家,線上線下結合的莊稼醫院1000家,其中新型莊稼醫院80家。
服務體系深入創新。省各地供銷合作社在農合聯的平臺上整合資源、集聚功能,形成了服務農業產業鏈的通用性服務功能。許多地方農合聯對會員按產業進行分類再聯合,組建產業農合聯,這個產業農合聯不但使自身專業性服務覆蓋全鏈條,而且與外部通用性服務實現全對接。從而形成了以產業農合聯為載體的專業性服務和以區域農合聯為載體的通用性服務經緯銜接的服務體系,促進了農業服務的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提高了農業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這一最新創新,為農業社會化服務轉型升級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導向。
通過對上述三個階段的簡要回顧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供銷合作社服務農業的過程,是適應農業發展趨勢,積極拓寬領域、創新方式、增強功能、提升能力、健全體系、提高水平的過程,也是供銷合作社為農業發展作出貢獻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過程。盡管供銷合作社運用農合聯平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目前在功能和作用上發揮還不夠,但從整體上看,今天的供銷合作社在農合聯這個平臺上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上實現了從傳統的服務方式向現代的服務方式轉變,內容上實現了從傳統的購銷業務向綜合性服務轉變,合作上實現了從單一的供銷合作向多領域全面合作轉變,名副其實地成為了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和牽頭者。面向未來,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前景將十分廣闊美好。
堅持為農服務的與時俱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對象是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農業經營主體是不同的,他們對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需求是不一樣的。80年代初,農業經營主體是小農戶,他們需要的是產中服務;90年代農業經營主體是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他們需要的是產加銷、貿工農全程服務;現在的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他們對服務的要求更全面、更便捷、更高效、更綜合。農業發展的條件在變,農業經營主體在變,他們的需求在變,供銷合作社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必須也要變。四十多年服務農業的實踐證明,正是堅持與時俱進,才有了今天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合作制理念貫穿到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全過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合作制是為了弱者求生存謀發展而建立的科學制度,最適用于農業領域和服務農業的業務,供銷合作社理所當然地要把合作制的理念貫穿到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全過程。農合聯是運用合作制理念建立起來的,它為供銷合作社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了平臺、渠道和工具。這些年,在這個平臺上,供銷合作社大力推進農業產業農合聯、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等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開展農合聯成員的聯合合作。
注重服務龍頭的培育。農業服務龍頭有規模、市場、網絡等諸多優勢,是供銷合作社、農合聯踐行合作制和為農服務的經濟基礎,是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引導帶動力量。只有把產加銷、貿工農等諸多領域的合作服務龍頭、行業服務龍頭、企業服務龍頭培育好,對接好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各個產業,供銷合作社、農合聯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能力才能持續得到加強,支撐、引領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的功能、作用才能持續得到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