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娜
(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據眾多國內外學者考證,“副文本”(paratext) 概念最早由法國當代敘事理論家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1930-)于20 世紀70 年代提出。 他相繼出版了三部法文版著作 《廣義文本之導論》、《印記文本》和《門檻》來闡述這一論題。 其中,1987 年出版的《門檻》(Seuils)被認為是副文本理論的奠基之作。 1997 年,該著作的英文版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譯者為Jane E.Lewin, 題 目 是 《 副 文 本: 闡 釋 的 門 檻》 (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在書中,熱奈特將副文本類型歸為13 類, 即出版商的內文本、 作者名、 標題、插頁、獻辭和題詞、題記、序言交流情境、原序、其他序言、內部標題、提示、公眾外文本和私人內文本[1]。 熱奈特又于1991 年發表了關于副文本的文章《副文本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Paratext)。 在文中,他根據副文本與正文本之間距離的遠近把副文本分為 “內部副文本”(peritext)和“外部副文本”(epitext)兩種。 熱奈特特意用以下公式表明副文本的這兩類構成:paratext =peritext+epitext[2]。 一個完整的文本是由正文本和副文本有機結合而成的, 內外副文本的有機聯動共同促成了譯本在目的語語境中的成功推介和傳播。
魯迅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地位毋庸置疑。 先生窮其一生,共寫了34 篇小說,包括創作于1911 年底的小說處女作《懷舊》和集結在《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中的33 篇小說。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對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給予了猛烈的抨擊和無情的鞭撻, 對革新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自從上世紀初以來,他的小說作品陸續發表,迄今為止,已經被翻譯成50 多種語言,譯介到40 多個國家。 據統計,共有18 位學者和翻譯家把魯迅小說翻譯成了英語, 成功推介到世界各地。 在眾多魯迅小說作品英譯者中, 最被世人認可的當屬中國譯者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美國譯者威廉·萊爾(William A. Lyell)和英國譯者藍詩玲(Julian Lovell)。 然而,在這三組譯者中,藍詩玲魯迅小說全集英譯本(以下簡稱藍譯本)第一次將魯迅的34 篇小說集結翻譯成了英文,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英語全譯本。 這是因為, 楊氏夫婦雖然翻譯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上的33 篇小說,但卻遺漏了魯迅的小說處女作《懷舊》。 而威廉·萊爾的譯本囊括了《吶喊》、《彷徨》中的25 篇作品和《懷舊》,但卻遺漏了《故事新編》中的8 篇作品。
藍詩玲用“reword”(變化說法)、“faithful recreation”(忠實性再創造)、“explanation”(解釋翻譯)的翻譯方法將魯迅在中國的經典地位介紹給普通英語讀者, 讓他們看到魯迅如何超越自己的社會和政治環境, 使自己的作品在當今世界仍具有普遍意義。 于此同時, 企鵝出版社和譯者藍詩玲積極利用譯本中的副文本因素,努力提高作品的可讀性, 緊密契合西方讀者的接受度, 使譯作一經問世便受到了讀者們的熱烈追捧。 豆瓣讀書上將該書推薦指數設置為4 顆星, 有讀者認為:“(藍詩玲)翻譯的很好,讀著英文想象著魯迅的原文,真覺得那些字里行間的褶子都翻譯出來了。 ”[1]國內權威購書平臺當當網顯示多數購書者對該譯本給出了滿分5 星的好評,試看他們的評論:“本書是魯迅小說集較新的翻譯, 譯者為國際著名漢學家, 出版社權威。 譯者洗去了以往翻譯的優點和不足, 花費巨大精力推出了自己的力作。 譯者既深諳英語文化, 同時有具備扎實的中文功底。 企鵝出版社選書一向都很苛刻,這本書能入選,自然說明其優良的品質。 ”[2]“最新的魯迅小說譯本,原文耐人尋味,譯文語言流暢,比較傳神”[3]“Julia Lovell 的翻譯已經堪稱是完美了……用完美來形容不過分。 ”[4]因之,研究藍譯本賴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副文本信息有助于我們探索中國文化 “走出去”的有效途徑。
縱觀藍譯本, 該譯本的副文本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內副文本和外副文本。 內副文本主要有封頁、 序言和注釋。 藍譯本封頁設計激發西方讀者對遙遠東方國家的遐想,誘導他們閱讀譯本。 封面上的人物背影圖案昭示著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封底以黑色為主, 在最醒目的位置特意用紅色字體援引了 《狂人日記》 中關于吃人的一段譯文:“The most hated man in the village had been beaten to death…and some of the villagers had dug out his heart and liver, then fried and eaten them,for courage.”[5]引文旨在引起西方讀者窺探遙遠東方文化的獵奇心。 序言分兩類, 一類是企鵝出版社操刀撰寫的, 一類是藍詩玲親自撰寫的。 企鵝出版社撰寫的序言介紹了原作者魯迅、 譯者藍詩玲以及后記的寫作者著名美籍華裔作家李翊云。 藍詩玲本人撰寫的序言內容包含魯迅生平和創作經歷、 原著內容和寫作風格、翻譯札記和所采用的翻譯方法。 注釋分譯前注(包括中國人名與中文發音的注釋)和尾注(共計72 個條目)。 外副文本主要有譯者與出版社為讀者提供的與該書相關的各種信息,如訪談、評論、回憶錄等。 藍詩玲除了是一名出色的翻譯家, 她還是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曾在《衛報》、《泰晤士報》、《經濟學人》等著名報刊上發表對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學的真知灼見。 在她看來, 魯迅是集狄更斯和喬伊斯于一身的天才作家。 雖然魯迅筆下小人物的悲慘遭遇讓她黯然神傷, 但她深信魯迅身上體現的知識分子的矛盾掙扎是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幟。 她在訪談中多次提到:“魯迅的辛辣諷刺,黑色幽默和超現實主義,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 ”[4]
熱 奈 特 在 《 副 文 本: 闡 釋 的 門 檻》 (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一書中研究了副文本因素與讀者大眾之間的邏輯關系, 理清了副文本在文本和讀者之間所起的斡旋關系。 縱觀藍譯本的副文本, 發現副文本能引導英語讀者理解和領略譯本的價值, 從而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信心。 在內副文本中企鵝出版社和藍詩玲本人對魯迅的推介以及在外副文本中藍詩玲多次提到對魯迅的推崇, 無疑向英語世界的讀者表明了魯迅在現代和當代文學中的重要作用。 企鵝還介紹了譯者藍詩玲的翻譯和寫作經歷, 并一一列出了近年來她完成的與中國社會密切相關的主要譯作和專著。 于此同時, 詳細得當地介紹了美籍華裔作家李翊云的生平及其在文學創作上所取得的眾多成就。 對這些信息的全面介紹旨在讓英語讀者全面理解原作者的文學水平和譯者對原文的準確把握, 激發讀者對翻譯的重視,最終達到譯本推介的目的。 同時,副文本幫助讀者理解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差距, 引導英語讀者閱讀譯本。 在仔細研讀藍詩玲本人撰寫的譯者序的基礎上, 我們清楚地體會到藍詩玲對于英漢語言和文體之間的差異的理解。 她多次坦言由于英漢語言的差異給翻譯工作帶來的挑戰。 在談及翻譯時, 她強調中文和英文有很大不同, 所以在英語中 “尋找文學相當于魯迅的風格和用法是一個持續的挑戰。 ”[5]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魯迅小說翻譯研究中的不足, 從副文本的角度開拓了藍譯本更加宏觀的解讀路徑。 在激發學界對副文本研究興趣的同時, 助力我們更客觀全面地考量譯作得以推介的模式以及譯者的翻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