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信息中心 黃 炎
□上海杰獅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陳舒燕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和浙江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的總體部署,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秉持共享、開放、協同的建設思路,充分融合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統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賦能自然資源部門“兩統一”職責履行,不斷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明確指出“整合各類空間關聯數據,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工作總體方案》(浙政發〔2018〕48號)明確要求“建設自然資源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整合自然資源空間數據以及發改、建設、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共享空間數據,建立完整的自然資源空間數據資源體系,提供覆蓋全省地上地下、過去未來的空間基礎數據支撐與服務”,并將浙江省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列為省政府首批數字化轉型“8+13”重大項目。2018年以來,按照政府數字化轉型和自然資源部門履行“兩統一”職責的要求,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著重從三個方面聚焦平臺功能定位,統籌推進平臺落地見效。一是發揮統籌整合功能。推進基礎地理、國土調查、空間規劃等各類空間數據資源與信息平臺的整合,形成全省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信息庫,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空間工作底圖、底線和底板。二是發揮共享協同功能。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為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提供可靠、高效、統一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平臺。三是發揮分析研判功能。實現自然資源管理成果可視化展示與分析研判支撐,為自然資源部門履行“兩統一”職責提供空間要素的精準落地與全要素全生命管理的有效手段。
第一,強化工作舉措。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將平臺建設列入《2019年全省自然資源十大改革舉措及分工方案》,要求構建統一的國土空間管控“底圖”“底線”“底版”;整合自然資源空間數據以及發改、建設、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共享空間數據,加快建設完整的浙江省國土空間數據資源體系,為統籌全省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信息工具和平臺。會同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下發《加快推進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的通知》,要求遵循“統一規劃、迭代建設、分級應用”思路,通過數字技術手段不斷提高認知和表達自然空間的能力,有效支撐自然資源管理體系構建。
第二,完善協同機制。成立了重大項目跨部門工作專班。召開省級協同部門專班會議,明確業務協同與數據共享任務。不斷完善工作協同機制,發揮各部門職能優勢,建立“領導領銜、專班推動、上下聯動、宣傳發動、考核激勵”的組織推進機制,保障平臺建設持續深入推進。
第三,加強督查考評。嚴格督查抓落實,強化考核求實效。圍繞目標任務,以督促改、以督促建,把責任落實到各責任部門和責任單位。2019年,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將推進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列入內部績效考核評價指標和設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重點工作績效目標考核,充分發揮督查考核的“風向標”“指揮棒”作用。
目前,平臺已實現模塊100%上線、市縣100%貫通;全省發布空間數據服務6108項,共享績效完成率305%;與多個數字化轉型重大項目開展了協同應用,協同目標完成率100%。平臺各項建設走在全國同行前列,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浙江樣本”。
第一,實現了空間數據大集聚。圍繞數字政府公共支撐建設要求,按照“因需歸集、應歸盡歸”原則,在省公共數據資源目錄體系下,從數據類型、數源部門和業務管理三個維度,梳理了包含4個層級的全省國土空間數據資源目錄體系(見上表),具體劃分為4大門類19亞門類74大類244小類。根據目錄體系,統籌整合土地、礦產、水資源、森林、濕地、海洋、自然保護地等現狀、規劃和管理類數據,涵蓋了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的各個方面。截至10月底,全省累計歸集6108個空間數據項,共計4.5億個圖斑,形成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
第二,實現了空間數據大共享。建設國土空間數據平臺,促進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落實數字政府公共支撐一體化要求。橫向對接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公共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了政府各部門間國土空間數據的“共建、共享、共用”。抓好省市縣平臺統籌建設。提出“統一平臺謀劃、分級數據整合、兩級功能建設、三級場景應用”的建設模式,縱向貫通11個市級分平臺,實現省市縣三級空間數據全貫通。堅守數據安全底線,制定國土空間數據安全管理規范,推進國土空間數據分類管理,按照無條件共享、受限共享、非共享,對數據實施分類、授權管理。
第三,實現了核心業務大協同。一是建成空間規劃成果共享模塊,促進“多規協同”。統籌銜接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等現有各類空間性規劃,實現各級各類空間規劃成果的可視化展示、一致性校驗與跨部門共享,為全省統一規劃體系工作提供有力支撐。二是開發政務服務“用圖查驗”模塊,做好“審批協同”。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為用地、用礦、用海審批提供“空間落位”“帶圖審批”“以圖管控”功能,不斷提升審批效能。三是構建自然資源管理態勢感知模塊,推進“監管協同”。接入中國鐵塔基站360°高清攝像頭,對鐵塔周邊3—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基本農田、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各類管理對象開展實時動態監測;對接“觀星臺”,對土地總面積、土地開發強度等各類監管指標開展可視化展示、動態比對和預警提示,推進自然資源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監管。
第四,實現了政務服務大提升。按照打造“掌上辦事”“掌上辦公”之省的要求,集成自然資源掌上政務服務。對接“浙政釘”,構建“自然資源掌上辦(政務版)”,為政府部門提供全省土地、礦產、海洋等自然資源核心業務指標掌上查詢服務和基于位置的國土空間信息掌上“一張圖”查詢分析應用。對接“浙里辦”,建設“自然資源掌上查(公眾版)”,為群眾和企業提供不動產權屬證明查詢、土地征收、土地交易、標準地出讓、地災氣象預報等一系列掌上便民服務。
第一,對接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3.0版。為全省企業投資項目提供遙感影像、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土地利用規劃等100多項空間數據共享服務,為15個審批事項提供項目精準落地、控制線準入分析、規劃條件比對、土地指標校核、項目空間定位等“帶圖審批”功能,綜合協調減少建設項目空間準入中的各種矛盾,促進項目策劃生成與實施落地,推動職能向“減審批、強監管、優服務”轉變。平臺為“標準地”數字地圖提供出讓土地地塊數據服務,推進土地資源和項目資源精準對接與高效配置。
第二,對接其他政府數字化轉型“8+13”重大項目。對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系統,為推進浙江電子口岸“一張圖”管理提供空間底圖和功能服務;對接生態環境協同管理系統,共享生態保護紅線、水源地保護區、環境功能區劃等空間數據,服務于生態環境的協同保護;對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行政執法監管平臺,為“掌上執法”提供給空間底圖。
第三,上線自然資源交易“掌上辦”。在浙江省政務服務APP“浙里辦”上線“自然資源掌上辦(公眾版)”應用,開放自然資源交易掌上查詢服務,支持全省所有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交易公告、交易報價、交易宗地、成交結果等信息隨時隨地可查,并提供直播服務,展示宗地實時競價過程,另外還可進行交易數據的動態監測與統計分析,最大限度地促進了自然資源交易的公開透明,實現了國有建設用地和礦業權出讓領域“最多跑一次”,使得資源要素供給更“陽光”,促進交易監管由現場分散監管向網上集中監管轉變,形成了市縣地方自律、社會公眾參與、省級集中監管的三位一體監管模式。
第四,實現不動產權屬證明“掌上查”。通過“自然資源掌上查(公眾版)”應用,申請人可自行打印查詢結果,作為子女讀書、房產抵押、銀行貸款、戶口遷移、社區停車、遺失補證、無房證明等場景中的名下不動產情況的證明。以前,要想開具“不動產權屬證明”,群眾需要前往所在地不動產登記窗口,排隊辦理。現在只需手指點點即可輕松完成。對接銀行,開展企業融資抵押業務,紹興等9個設區市(市本級)已經完成銀行協辦不動產抵押登記的測試工作,實現了抵押貸款人申請登記“零跑路”。截至10月底,僅“浙里辦”移動端應用訪問量累計達到148萬次。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重點領域,持續更新數據,不斷迭代功能,深入拓展應用,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一是實時更新國土空間數據。利用2—3年的時間,健全海量、多源、多尺度、多時相,分布式部署的自然資源大數據體系,及時對接匯聚“國土三調”成果。建立更新運維機制,形成自然資源數據“中臺”。二是繼續完善迭代平臺功能。動態跟蹤平臺在國土空間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應用過程中的需求和反饋,持續迭代完善功能,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使得功能更有用、更管用、更好用。三是持續深化平臺場景應用。不斷深化場景應用,構建起既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要素,又面向各項目的數字化應用體系,著力解決事中事后監管中的盲點及滯后問題,聚焦用地、用礦、用海、地災、生態修復的全生命周期,實施全方位數字化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