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鈮 劉 璐 于詩娜 葉秋紅 洪 震
鋼鐵行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其競爭力高低將直接影響制造業及其他行業的競爭力水平。日本神戶制鋼所篡改鋼鐵質量指標數據影響了日本汽車、精密儀器制造、軍工等行業,這一事件從另一側面體現了鋼鐵行業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國市場經濟持續的發展,鋼鐵行業也深受影響,隨之一起快速的增長。我國鋼鐵行業的盈利水平下降、發展水平變緩發生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候,整個行業都在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鋼鐵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自身財務狀況成為大家廣泛關注的問題,對鋼鐵業上市公司進行系統化的財務分析變得尤為重要。
論文選用我國22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在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網站——巨潮資訊網以及新浪財經網上完整提供2012-2017年發布的歷史財務數據作為數據分析來源。
(1)凈資產收益率
分析2012年到2017年近6個年度鋼鐵行業凈資產收益率的變化情況,各年平均值分別是-11.64%、-2.78%、-7.14%、-64.64%、-6.85%和19.65%。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012—2015年凈資產收益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且平均值均處于虧損狀態,其中2013、至2014年雖然凈資產收益率高于2012年,但存在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可能性,部分上市公司可能為了避免被ST戴帽進行盈余操縱的行為。從凈資產收益率分布情況看,在2012——2015年凈資產收益率為正(即實現盈利)的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均分布于0-10%之間,大部分為0-5%微贏區間,說明這些鋼鐵行業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存在操縱會計利潤,從而實現報表盈利。到了2016年,雖然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為-6.85%,但相對于2015年的-64.64%有了明顯改善,僅有山東鋼鐵、華菱鋼鐵和重慶鋼鐵三家虧損,其他19家上市公司實現盈利,17家的凈資產收益率在0—10%之間,分布在10%-20%和20%以上的各有1家。到2017年,所有上市公司均實現盈利其中僅有5家的凈資產收益率在0-10%,8家在10%-20%,9家在20%以上。
(2)總資產收益率
從2012年到2017年近6個年度鋼鐵行業總資產收益率的變化情況,各年平均值分別是-1.78%、-0.08%、-0.46%、-7.32%、0.78%%和7.23%。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012—2015年總資產收益率均為負值,說明鋼鐵行業上市公司所借的債務資金不僅不能實現經營利潤,債務資金自身處于虧損狀態,其中2015年債務資金虧損比例竟然高達7.32%,大量的上公司只能通過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實現企業生存。供給側改革實施后的2016年,這些公司的總資產收益率就實現從負轉正,當年總資產收益率為0.78%,但債務資金實現的收益尚未達到當年一年期貸款稅后資本成本(2016年的一年期貸款稅前利率為4.35%,稅后資本成本為4.35%×(1-25%)=3.26%)),到了2017年這一數據為7.23%,超過2017年一年期貸款稅后資本成本,實現利用債務人資金為股東創造價值。
(3)銷售毛利率
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在2012-2017年的銷售毛利率平均值分別是4.81%、6.48%、7.60%、-3.08%、5.49%和12.81%。雖然2013和2014年的銷售毛利率略有回升,但在2012-2015年間,分別有3、1、2、9家企業的銷售毛利率竟然為負數,分別有12、9、5、8家在0-5%的低毛利區間,負毛利和低毛利的公司占比分別是68.19%、45.46%、31.82%和77.27%,在此期間由于低端鋼材大量產能過剩,嚴重擠壓,導致企業只能低價銷售鋼材。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補短板進度加快,大量鋼鐵上市公司淘汰低端產能,向市場提供高附加值的鋼鐵產品,2016年的銷售毛利率開始從2015的負值轉為正數,從-3.08%回升至5.49%,到2017年的第三季度大幅度提升至12.28%。2016年超過80%鋼鐵上市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大部分在5%以上,僅有不到20%的上市公司在5%以下,到2017年,僅有重慶鋼鐵的銷售毛利率在5%以下,其他21家上市公司的的銷售毛利率均在5%以上,其中70%的上市公司毛利率在10%以上。
(4)每股收益
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在2012-2017年的每股收益分別 是 -0.40、-0.10、-0.20、-0.76、0.07 和 0.44。 在2012-2015年間22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平均值均為負數,說明此時22家上市公司超過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處于虧損狀態,在2012年和2015年分別有12家和15家的每股收益在-0.2以下(即大額虧損),分別占納入分析的上市公司的54.55%和72.73%。在此期間每股收益為負即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每股收益(主營業務虧損)的比例分別有15、11、8、18家,分別占納入分析的上市公司的68.19%、50%、36.37%和81.82%。雖然2013-2014年每股收益為負的家數有所減少但處于盈利狀態企業中每股收益在0-0.1的家數分別是10家、11家,占當年占納入分析的上市公司數量的45.45%、50%,其中大多數為在0-0.05之間,這些微盈公司很可能是2012、2013年虧損后為了避免被ST戴帽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結果。在2016-2017年每股收益開始逐步回升,均值都為正數,其中至2017年第三季度每股收益的均值已經高達0.44元。在2016年每股收益分布在0~0.1、0.1~0.5和0.5以上的分別有10家、7家、2家,占比分別是45.45%、31.82%和9.09%。到2017年這三個區間的家數分別是3家、5家、14家;占比分別是13.63%%、22.73%和63.64%。全行業大部分上市公司公司盈利能力相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具有大幅度改善,為回報投資者奠定了良好的盈利基礎。
(1)總資產周轉率
從2012至2015年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的總資產周轉率即每年銷售收入與總資產平均值的比率呈逐步下降趨勢,從2012年總資產平均周轉1.17次,到2015年總資產只平均周轉0.75次。說明在2012年至2015年間由于企業產能利用率低,大量存貨積壓在庫存,無法銷售,存貨出清緩慢。從2016年開始伴隨著鋼鐵行業去產能、去庫存,總資產周轉率開始緩慢上升至0.78次,到2017年總資產周轉次數已經大幅高于2016年全年的資產周轉次數。但由于上市公司淘汰低端產能,補齊高度產能短板,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成新度大幅度提高,且需要向市場提供高附加值的鋼鐵產品,導致企業生產周期相對以往有所延長,總資產周轉率尚無法高于2012-2013年未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年份。
(2)流動資產周轉率
分析22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2012-2017年流動資產周轉率的分布情況,從2012年-2017年近6年流動資產周轉率的平均值分別為 2.82、2.57、2.27、2.29、2.50 和 2.28次,表明鋼鐵行業平均每一元流動資產分別為企業帶來2.82、2.57、2.27、2.29、2.50 和 2.28 元 銷 售 收 入 。 但 在2012-2014年流動資產周轉率逐漸降低,在2012年每一元流動資產為企業帶來2.82元銷售收入,到了2014年只能帶來2.27元的銷售收入。2015年開始回升至2.29次,2016年上升至2.50次,到2017年已經達到3.05次。但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高端鋼鐵產品銷售占比上升,營業周期特別是生產周期相對低端鋼鐵產品有所延長,流動資產周轉率預計回升的速度未來將有所減緩。
(1)資產負債率指標分析
從2012年到2015年,鋼鐵行業上市公司一直利用高負債方式進行生產經營,平均資產負債率均在65%以上,且逐年提高,平均資產負債率從2012年的68.35%提高到2015年的70.80%。在2012年有13家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在70%以上,其中3家在85%以上;到了2015年提高到7家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達到85%以上。從2016年開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要求企業去杠桿,平均資產負債率開始降低,2016年相對于2015年略有下降,平均值為69.13%,其中資產負債率在70%以上的公司降至11家,資產負債率在85%以上的公司相對于2015年減少1家。到了2017年,資產負債率呈現大幅度降低,平均值比2016年下降8.43個百分點,下降至60.70%。資產負債率在70%的高負債經營企業比2016年減少3家,不再有資產負債率在85%以上的超高負債經營的企業。從中可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鋼鐵行業去杠桿呈現較明顯成效,資產負債率從2015年的最高峰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鋼鐵行業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基本已經降至適度負債經營水平。
(1)營業收入增長率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012-2015年,鋼鐵整個行業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基本呈負增長趨勢,僅有2013年比2012年微增1.16%,但有15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是負增長的,占全行業上市公司數量的68.18%。在此四年期間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為-5.73%、1.16%、-0.38%、-28.06%,在2015年由于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庫存積壓導致當年營業收入負增長高達-28%,全行業所有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均為負增長。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的2016年,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完全扭轉營業收入負增長狀況,當年實現17.31%的營業收入增長率,其中10家上市公司當年營業收入實現10%以上較大幅度增長。截止2017年,全行業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高達52.95%,全行業中僅有1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負增長,其他21家上市公司全部實現10%以上較大幅度的營業收入增長率。
(2)凈資產增長率
在2012—2015年伴隨著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銷售毛利率低下,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大面積虧損,在四年時間內有2年凈資產存在負增長,其余兩年均處于較低速增長,其中2013年在此四年的時間內增長幅度最快的主要原因是重慶鋼鐵在2013年12月向5名投資者定向增發約7.07億A股,當年凈資產增長136%才使行業凈資產增長平均值在10%以上。其實在此四年間分別有16、5、7和17家公司凈資產處于負增長狀態,分別占當年鋼鐵行業上市公司數量的72.73%、22.73%、31.82%和77.27%。另分別有5、12、12、2家上市公司凈資產增長率處于0-5%的微幅增長狀態,占比分別是22.73%、54.55%、54.55%和9.09%,這些微幅增長很可能都是上市公司為了避免虧損而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結果。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016年和2017年,該指標大幅度改善,平均值達到39.87%,凈資產增長率為負和處于0-5%微幅增長區間的上市公司總數下降到11家,占比是50%;且處于負增長狀態的公司僅有3家,占比下降至13.64%。到2017年,該指標得到進一步改善,平均值高達55.23%,除重慶鋼鐵由于2017年扭轉資不抵債致使計算出的數據為負無法體現其經濟意義外,其他21家鋼鐵上市企業凈資產增長率均實現增長,處于0-5%微幅增長區間的上市公司總數下降到3家,占比為14.29%,其中17家實現10%以上的高速增長。
根據杜邦分析體系的核心公式,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權益乘數,經過分析發現,我國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在供給側改革實施后凈資產收益率明顯提高,為凈資產收益率大幅度提高的因素主要是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的提高,其中銷售凈利率的貢獻最大。雖然分析中未使用銷售凈利率這一指標,但從銷售凈利源頭銷售毛利來進行分析可以得到相似的結論。在2012-2015年鋼鐵行業的銷售毛利率平均值分別是 4.81%、6.48%、7.60%和 -3.08%,到2016-2017年開始回升,2016年為5.49%,2017年上升至12.81%。銷售毛利率的大幅度上升為企業盈利提供堅實基礎,從而帶來相關指標的改善。總資產周轉率為鋼鐵行業凈資產收益率上升帶來一定的貢獻,在2012-2015年鋼鐵行業的總資產周轉率平均值分別是1.17、1.11、1.02和0.75,到2016-2017年開始回升,2016年為0.78,2017年上升至1.04。但由于高附加產品的營業周期延長以及淘汰落后產能,增加先進產能,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成新度提升,導致總資產周轉率無法大幅度提升,只能為凈資產收益率帶來少量貢獻。根據財務指標間關系,權益乘數=1÷(1-資產負債率),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開展,企業去杠桿進程的加快,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迅速降低,平均資產負債率已從2015年的最高值70.80%,下降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60.70%。隨著資產負債率的下降,權益乘數也隨之降低,從而對鋼鐵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帶來一定的影響。
鋼鐵行業上市公司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緊緊抓住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機遇,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智能化轉型。全行業應進一步進行資產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大研發投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補齊技術創新短板,從而實現鋼鐵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第一,緊緊抓住“一帶一路”重大發展機遇,加快走出去步伐。鋼鐵行業上市公司都是相關細分領域的骨干企業,更應抓緊“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必然帶來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增加鋼鐵產品需求。在沿線國家中,大多數國家均為鋼鐵產品進口國,而我國鋼鐵產品具有質優價廉的優勢,且近期發生日本神戶制鋼所鋼鐵數據篡改丑聞,世界國家加大對日本鋼鐵的不信任,更為我國加大鋼鐵出口帶來難得機遇。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鐵礦石等資源豐富,我國鋼鐵企業更應走出去,與沿線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進行鐵礦石采礦技術合作,并直接在當地投資建設鋼鐵基地,擴大鋼鐵貿易范圍。
第二,根據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鋼鐵制造智能化轉型。伴隨著德國工業4.0,美國再工業化等發展規劃的實施,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究成果,實現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是下一代制造業的發展潮流。鋼鐵制造業更應順應智能制造的發展趨勢,對接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將信息化與制造系統深度融合,提升制造全流程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全流程生產和服務平臺,充分集成先進的鋼鐵產品全流程在線監測技術,確保國際國內重大工程、高端裝備制造、精密儀器等關鍵領域鋼鐵產品的質量。
第三,進一步進行資產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組建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鋼鐵集團。2016年為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開展,提高我國鋼鐵行業國際競爭力水平,通過政府搭臺,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進行合并,新成立寶鋼集團,通過企業合并優化同質化生產線,不斷擴大獨有和獨特優勢產品市場份額,優化資源配置,促使其在采購、管理、產品線、技術創新等方面產生協同效應。寶武合并僅是我國鋼鐵行業提高產業集中度的第一步,下一步更應打破省市區政府的地方保護壁壘,通過兼并收購、股權轉讓、資產重組等方式組建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鋼鐵集團,由此才能在國際采購中提高中國鋼鐵行業鐵礦石采購的談判能力,進一步聯合去除落后產能,實現在全球范圍內資源優化配置,通過上下游整合,依托產業鏈優勢提高鋼鐵企業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第四,通過創新驅動戰略補齊技術創新短板,優化產業結構。鋼鐵上市公司應加大研發投資力度,開展鋼鐵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通過創新驅動戰略發展一批對我國鋼鐵行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優化我國鋼鐵行業產業結構,加大高強度、高抗腐蝕性和高專項性能鋼鐵產品開發。通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大力發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質特殊鋼等先進鋼鐵材料,重點發展建筑橋梁等重大工程用鋼、海洋石油開采工程用鋼、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用鋼以及其他關鍵領域特殊用鋼等先進鋼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