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梅,譚丹
[摘 ?要]本文針對在企業實務中,存在對于周轉率計算公式中的平均數簡單按“(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取值、存貨周轉率未根據經營特點細分等問題,分析其主要原因:實務統計工作量大、未能運用信息技術協助計算、教學環節未把好關,并提出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取值的準確性、根據企業業務特點,合理運用公式、從教學層面更正等建議。
[關鍵詞]周轉率;計算;取值;合理性
周轉率主要有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周轉率分析是財務指標分析中營運能力分析的重要部分,在企業實務經營分析最多的是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不少企業明確將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列入對業務人員的考核范圍,以減少存貨積壓、促進銷售、及時收回貨款等,如筆者之前任職的A公司,在對其產品經理的考核指標中,庫存周轉率占考核分值的10%,存貨滯銷率和淘汰率占比20%;在對區域業務員的考核中,規定“對于應收賬款的回款任務達到80%以上的業務員,按實際完成率考核發放,完成率在80%以下的考核為零,完成率低于30%的只發放底薪”;財會人員于每期期末需對這些指標進行計算、考核、評價,并提交管理人員分析處理。A公司將存貨和應收賬款的周轉情況與員工的切身利益掛鉤,旨在提高周轉效率,提高經濟效益。然而,在實務中卻常常出現指標計算和分析不盡如人意的情況,指標計算結果不準確,進而對管理人員的分析和決策造成偏差和誤導。
1周轉率指標實務運用中平均數取值存在的問題
1.1平均數簡單按“(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取值
周轉率是衡量某項資產的周轉效率,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的《財務管理》(總主編:張浩亮,主編:張薇)(2017年1月第2版)一書的235-237頁中,在計算存貨、應收賬款、總資產、流動資產的周轉率時,計算公式里的平均余額均按“(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取值。此外,在其他各類教材、指導書以及相關教學視頻或考試資料中,甚至在各種類型的課堂上,對于周轉率計算公式中的平均數取值也均按“(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的計算方法給與指導。然而期初余額、期末余額均為資產負債表上的一個時點數,其偶然性較大,特別是對于季節性生產或其他類型的資產波動較大的企業而言,簡單運用“(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計算平均數,會導致計算結果偏離實際平均數。因此,若按照上述算法計算平均數,并不能保證周轉率的準確性,亦導致計算結果無法作為考核實際經營情況、分析及決策的準確依據。
1.2存貨周轉率未根據經營特點細分
對于一個典型的制造業企業來說,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組成了企業存貨的主要部分,每種存貨歸屬于不同的生產經營流程,因而對其經營和管理方式并不相同,企業首先從供應商采購原材料,其次生產線領用原材料進行生產,產生了在產品,在產品生產完工,最后轉為產成品,進入后續的銷售環節。在實務中,不同類型的存貨余額差異是較大的,如筆者曾任職的B公司2016年平均存貨為1,675,704.96元,其中原材料的平均余額為 1,060,824.64元(占67%),庫存商品的平均余額為534,505.13 元(占35%),半成品的平均余額為80,375.19元(占5%),可以看出原材料、庫存商品、在產品的余額相差較大,半成品僅占其5%,因此有必要進行針對性地明細分析,否則我們無法從一個籠統的“存貨周轉率”指標中看出,在三種存貨中哪種存貨的周轉速度快、哪種存貨的周轉速度慢,進而分析企業生產經營及流程中的優劣勢及薄弱環節,并采取對應的改進措施。然而在現行計算中,取所有存貨余額的平均數來計算一個存貨周轉率指標,并未區分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等各自的平均數和周轉率。
2周轉率指標運用中未能準確計算的原因
2.1實務統計工作量大
準確的平均數計算應取每個時點的余額進行序時平均或每日平均計算,然而,這個要求對于目前的不少企業來說是一個難題。倘若要求業務人員或財務人員在進行其他大量日常工作之余,還需花時間取每個時點的余額進行序時計算平均數,或取每天的余額計算平均數,其工作負荷重,在實際工作中較難執行,因此很多企業就簡運用“(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計算平均數。
2.2未能運用信息技術協助計算
雖然現在信息技術已在企業很多領域中得到運用,一些企業也能運用信息系統輔助計算存貨周轉率指標,然而由于多種原因,不少企業目前仍未有或未能運用信息技術協助計算或自動生成所需數據,或是在信息系統中未能合理取平均數,仍需人工手動計算,而人工手動計算則會出現平均數取值不合理、工作難度較大等問題,因此無法正確計算各項周轉率指標,導致實務運用中無法科學進行分析和決策,進而影響企業經營效率。
2.3教學環節未把好關
目前,在不少的專業教材、指導書、教學視頻甚至是課堂教學中,對于周轉率的教學未能有深入的剖析和闡釋,均按照一般公式直接列式和計算,不少知識傳授為考證應試指導而不是根據經營分析需要進行知識傳授。如上述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的《財務管理》(總主編:張浩亮,主編:張薇)(2017年1月第2版)一書中對于平均數的計算均按照“(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列示,而未做深入解釋,也沒有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區分對待或提出對策,而教師在授課時亦直接按照此公式指導,在一些應試考證中基本也未結合實際經營情況進行說明或深入闡釋,導致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周轉率知識時,潛意識中形成了按“(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計算平均數的思維模式,導致在實務運用中照搬公式計算,而未深入探究指標的內在含義,未能為生產經營做好支持服務。
3周轉率指標實務中的平均數取值建議
3.1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取值的準確性
隨著信息科技的日益發展,不少系統軟件均能運用信息技術來精確算取平均數或周轉率指標,目前市場上亦出現不少財務軟件,其根據系統報表、明細賬目余額或其他方式來自動算取平均數,并進一步計算生成準確的周轉率,如財神軟件中,系統自動獲取每天的庫存商品余額計算其平均數,并自動生成庫存商品的周轉率;又如金蝶、用友自帶的管理駕駛艙,可自動計算反映企業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等的各種財務指標,并且輔助以儀表盤等漂亮的界面展示出來,其中就有資產周轉率的計算?,F代企業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周轉率指標的計算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和分析的準確性,提高經營效果。
3.2根據企業業務特點,合理運用公式
對于未能借助信息技術計算數據的企業,應根據企業的經營特點來合理運用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對于季節性生產企業來說,不可按照“(期初余額+期末余額)/2”來計算平均數,而是根據實際的余額變動特點來取平均值,而對于一年產銷較為均衡的企業,則可按照上面的公式計算,有條件的企業可采取序時平均法計算準確的平均值。此外,與商品流通企業不用,制造類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將存貨周轉率細分為原材料周轉率、在產品周轉率、產成品周轉率,分別取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的平均數,并進一步計算各自的周轉率,以此衡量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的周轉情況,并對每種存貨周轉率進行深入分析,以此確定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對策等。
3.3從教學層面更正
學生的知識來自書本以及教師的講授,因此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周轉率的含義及計算公式,各類教材、指導書應首先需做到嚴謹、認真,審核其表述的合理性,同時應根據實務情況區別闡述,并可適當闡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指標計算的準確性等。此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闡明周轉率指標的實質含義,深入解釋計算公式存在的問題、采取的對策以及運用的情況等,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自主思考,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 姚夏梁.資產周轉率計算公式存在的幾個問題及其規范[J].企業導報,2015(5)
[2] 屈巍.淺議存貨周轉率指標的缺陷與改進[J].Commercial Accounting,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