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昱
在素質課改的全新的教育環境下,高校的會計教學呈現出全新的教育標準。教師需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專業素質建設與培養。因此,在會計專業教學領域,教師需要針對教學思想和方法進行創新,從而促進會計專業教學順利實現素質改革,實現素質型人才有效培養和儲備。
在新時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會計專業所包含的學科內容越發豐富,涉獵的領域也越發廣泛。所以說,會計課程體系應該是完善的、具體的,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學活動更加有效[1]。然而,就目前而言,高校在會計課程體系的設計上,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之處。首先,教師教學思想存在一定弊端,重理論、輕實踐,導致課程內容設計比較片面,學生實踐技能的養成教育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同時,教師在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內容的設定上,不夠重視,導致學生職能意識薄弱,而限制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發展水平。
據了解,在當前的會計教學領域,教師在教學方法的貫徹和使用上,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首先,教師仍然保留師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一味地強調灌輸性教學。要求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機械性記憶,導致學生思維能力,存在明顯的局限。同時,落后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表現比較被動,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的厭學和排斥情緒。此外,教師針對教學渠道和載體的創新,缺乏思想重視,導致學生思維比較局限,學習環境和空間也存在一定限制,導致學生的會計專業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據了解 ,在目前的會計專業教學領域 ,教師在教學工作方面,特別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課程內容吧本質的發掘與滲透,導致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技能太過表面和片面。同時,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還有待提升[2]。就目前的高校會計教師隊伍來講,教師在實踐技能以及相關技術知識儲備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教師實踐基礎薄弱,實踐經驗匱乏,導致學校的會計實訓教學工作受到一定阻礙。由此可見,當前高校在會計專業教學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對此,學校必須提高重視程度,并對教學體制和方法進行創新,從而保證會計專業教學更加高效。
為了保證會計專業教學更加高效,學校需要對課程內容體系進行更新和完善,從而保證課堂上,學生所接受的專業知識更加全面。首先,教師需要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有效提煉和整合[3]。之后,教師借助于網絡搜集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專業素材和資源。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從而保證課程知識體系更加全面。同時,教師需要搜集當前國家在會計領域提出的相關法規、政策,以及企業當前的會計管理體制和管理形式,讓學生對會計管理專業現狀和發展前景形成深刻認知,進一步夯實學生專業知識儲備基礎。保證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更具有實效性,全面提高學生會計專業學習效率和質量。比如說,教師可以將營改增政策體制,以及成本管理,全過程會計管理以及管理會計等相關素材資料整合到課程當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學生在會計專業領域所掌握的知識體系。
在素質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要側重于教學思想和方法的更新,從而營造良好的會計專業學習環境,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首先,教師需要樹立生本思想,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需求,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合理創建教學方法,營造全新的會計專業課堂環境。讓學生產生深入探索和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合理地構建課堂情境,將企業的財務報表,以及會計管理工作流程,通過直觀模型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形成深刻記憶。其次,教師需要改變傳統師講生聽模式,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和討論。比如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企業會計管理體制的變化進行討論,從而整合學生學習思路,通過團隊合作提高專業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可以積極貫徹項目驅動教學法,根據課程內容,合理布置實踐課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探究。比如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企業當前在會計管理工作領域財務報表的編制類型和方法,進行實踐調查與自主探究,從而實現學生專業思維能力,以及實踐素養的有效培養。
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需要重視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合理安排理實課程比例,從而保證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接受實踐訓練。同時,學校需要加強資金投入,重點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引進先進的會計實訓操作平臺和設施,為學生提供信息化會計實訓平臺。以便學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實訓操作,全面提高學生專業水平。此外,教師在組織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教育有效滲透。讓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職業理念,端正職業態度,促進學生在會計專業領域實現深遠發展。
校企合作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在促進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方面,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因此,學校需要積極貫徹校企合作理念,與相關企業建立聯系,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讓學生深入企業環境,參與會計部門頂崗實習。讓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對會計專業實踐技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會計工作環境加深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的職能意識。同時,在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雙方應該針對學生利益保障以及責任要求進行合同明確,從而保證雙方的合作關系更加和諧。學校需要針對學生的企業實習中的情況,制定完善性的考核體系,判斷學生的實踐技能建設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對課程教育體系進行調整。
會計是一項比較特殊的職業,對工作人員職業素質要求較高[4]。因此,學校需要針對會計專業學生,加強思政教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學校需要定期組織知識講座,將國家在會計領域提出的法律、法規滲透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端正自身職能態度,規范自身職業行為。同時,學校需要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將會計崗位具體工作要求,以及企業在會計人才管理方面制定的體制,合理地滲透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以此為依據,自覺規范自身思想行為。
教師自身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為保證會計專業教學更加高效,學校需要重視教師隊伍的素質建設,全面提高專業教學水平。首先,教師需要加強教師人才招聘,并對招聘方案進行優化和創新。在人才招聘時,重點考核教師人才的專業知識儲備、實踐能力、以及職業素養。同時,院校需要針對教師人才隊伍素質建設需求,定期組織培訓活動。鼓勵在校教師積極學習先進的會計專業知識,搜集和整理當前企業發展環境下全新的會計管理體制,以及具體的管理工作方法,從而以此為依據對課程內容體系進行創新和完善,保證專業教學更加高效。此外,學校需要重點加強教師人才信息化專業素養建設。以便教師可以更好地開展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工作,也能夠讓學生對當前會計領域的信息化工作環境和方法形成深刻認知。
綜上,會計專業作為高校教育領域重點專業,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重視教學思想和方法的轉變與更新。豐富課程內容體系,創新教學方法體系,加強實踐基地建設,貫徹校企合作理念,加強思政教育,引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全面提高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水平,為人才專業學習和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