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智凱 陳 璐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漸加強,各大經濟實體的聯系愈發密切,文化在碰撞中趨于不斷融合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性不斷加大的風險逐漸成為企業的“頭號天敵”,制約著企業進一步發展。匯豐近期發布的一項面向全球近三百位跨國企業財資主管的調查結果顯示,外匯風險正逐步成為企業最關注的財務風險之一。超半數(53%)受訪企業預期認為,未來三年外匯監管變化或將成為制約企業風險管理策略的關鍵因素。在匯豐進行調查的同時,FT Remark也面向全國全球近二百名跨國企業財務總監進行有關訪問調查。結果顯示,受訪人士認為,近些年來部分國家的極端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中東政局動蕩不安,英國“脫歐”遲遲未決,加之朝鮮半島和平進程等因素不斷阻礙,貨幣走勢撲朔迷離難以把握,這些地緣政治引發的貨幣風險令企業難以把控。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態勢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走向社會經濟舞臺,成為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主力軍,匯率波動則極大制約著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但真正采用相應避險措施的企業卻屈指可數。我國中小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的產品多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優勢在于價格,獲利模式主要是薄利多銷、以量取勝,因而利潤空間狹窄。面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風險,中小企業缺乏避險意識,缺乏相關方面人才,存在避險難、避險貴等問題。
非金融途徑又稱為自然避險法,即中小企業通過預測人民幣匯率的漲幅,相應抬高售價,盡量將外匯風險轉嫁給交易對方。該方法主要受兩大因素的影響,首先是中小企業對匯率的漲幅是否準確,其次是交易對方是否同意產品提價。
1.非衍生品金融途徑避險。中小企業可借助一些銀行的非衍生品金融產品從技術上進行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如進口押匯、限額內透支、進口代付、出口托收押匯、出口保理押匯、進口托收押匯等,這些方法是目前銀行中最常見的幫助外貿企業規避外匯風險的技術型方法,但未能根本解決外匯風險,實用性弱。
2.金融衍生品途徑避險。近幾年來,隨著衍生品金融工具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利用衍生品金融工具規避外匯風險的方式逐漸流行起來。衍生品合約的基本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還包括具有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征的結構化金融工具。外匯金融衍生品工具是一種表外的風險管理方法,可以更準確更及時的對風險進行動態管理。
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資源稀缺,在外匯風險管理方面,無專業部門和專業人才,缺乏外匯避險意識。但人民幣匯率改革至今,受匯率波動影響,許多沒有采取匯率風險管理措施的企業在涉及外幣收支時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因此大多數企業的外匯風險規避態度在不斷增強,正在積極尋找有效的措施來防范匯率風險。但光加強避險意識是不夠的,在傳統經營理念的影響下,大部分中小企業沒有專業的風控人員,而財務人員對國際金融市場動向不敏感,對外匯工具不甚了解,妨礙了企業的風險規避。
我國中小企業規避外貿風險的途徑非常有限,運用外匯衍生品規避匯率風險的比例很低,銀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業提供避險服務。我國只有12%的中小企業采用了外匯避險措施,小微外貿企業的避險比例更低,面臨“避險難”問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對山東外貿企業的調研數據,年收入超過10億元的大型企業,其中62%的企業采用外匯衍生品規避匯率風險;而年收入不足1000萬元的中小企業,只有12%的企業使用外匯衍生品;更多規模更小的小微外貿企業沒有采取避險措施。根據深圳一達通企業服務公司對近千家小微企業的調研,30%的小微企業對外匯避險有需求,但這些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外匯避險服務。
中小企業的避險成本明顯高于大型企業,面臨“避險貴”的問題。以遠期結售匯為例,據調研的統計數據,我國大企業1年期的遠期結售匯價差可以控制在10個點以內,而中小企業與銀行訂立6個月期限的人民幣外匯遠期合約,買賣價差平均高達250個點,約占匯率的0.4%,5年期的遠期合約價差甚至高達1200個點,約占匯率的2%。交叉匯率衍生品的買賣價差也類似,中小企業歐元兌美元遠期的買賣價差高達40點(約0.4%),而大型企業的買賣價差可以小于2個點。據調研,我國使用外匯衍生品避險的企業中,約45.5%的企業認為交易成本過高;那些有外匯風險敞口的卻未采用外匯衍生品工具進行避險的企業,絕大多數反饋原因是交易成本過高。
欲解決中小企業使用金融途徑規避外匯風險困難的問題,需搭建一款匯集中小企業外匯衍生品避險需求的中間服務平臺,形成議價能力強的“大企業”,“大企業”與銀行協商,購買避險產品。綜合衍生品避險效果和可操作性等因素,主要為企業提供外匯遠期和期權兩款金融衍生品實現外匯避險,下面這款平臺以“融匯”代稱。
融匯平臺主要作為中間結構,其連接的主體為銀行以及對外匯避險有需求的中小企業。實現了兩大主體間更好的合作,很好的滿足了不同主體的需求。
1.中小企業外匯衍生品避險成為可能。不再存在使用銀行外匯衍生品避險產品 “門檻高”的問題。就目前而言,盡管大部分銀行都開展了外匯避險業務,但對于中小企業與個人用戶,由于外匯交易發生筆數、金額都較少,因而銀行對這類用戶熱情不高,使之在現下匯率與利率動蕩變化的情況下,不得不承受急劇提升的外匯風險,因此平臺的出現,使用戶能夠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實現更好的外匯避險。
2.實時掌握市場情況。平臺及時顯示外匯市場波動情況,以及影響匯率的基本因素的變化情況,及能夠影響匯率的突發事件。為中小企業與個人用戶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使用戶了解外匯市場波動情況并且及時采取措施防范外匯風險。
融匯平臺的設計使中小企業用戶在當今匯率變化不確定所導致的外匯風險情況下,實現了自身的外匯避險需求。同時通過平臺提供的市場行情信息,使中小企業用戶能夠對宏觀信息及時充分的掌握,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
3.“融匯”流程。首先,中小企業根據自身需求,在符合平臺相關規定之后,提交購買外匯衍生品的申請并進行交易。接著平臺進行合約匯集及磋商,湊成大額外匯衍生品訂單。然后平臺代表中小企業與銀行協商洽談,從銀行購買期權或者遠期結售匯。最后平臺為客戶提供專業化服務,用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購買符合自身的產品,進而達到外匯避險目的。
4.“融匯”優勢。其一,議價能力強。融匯平臺的目標對象是一些中小企業,由于這類用戶的外匯需求小,額度小,因而在進行外匯避險時,與銀行的議價能力弱,從而使他們在線下外匯風險發生頻率高、強度大的環境下,蒙受過多的損失。因此平臺聚合這些小用戶的外匯避險需求,湊成大單,與銀行磋商,議價能力大大增強。用戶在平臺申購,平臺將這些小額需求匯集形成大額外匯產品,進而與銀行洽談,形成自己產品優勢,同時滿足用戶與銀行各自的需求。
其二,多樣性。在目前大多數銀行只開設門檻較高的個人外匯避險的情況下,平臺對中小企業也開設了外匯避險的渠道。并且針對中小企業用戶不同的需求,平臺提供了外匯期權和遠期結售匯兩類在避險方面的優質產品,并且對于用戶不同需求,在兩種產品中設計了不同類型,進而達到中小企業外匯避險的目的,營造靈活性更高以及更加專業化的服務。
其三,便利性。融匯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7*24小時網上交易,使用戶無需親自到銀行進行交易,方便快捷。并且可以了解外匯市場實時行情,操作便捷快速。
5.“融匯”可行性。從產品角度講,我國對金融衍生品的探索已持續多年,向成熟的方向發展,銀行遠期、期權產品齊全,配套措施完善,為實現企業外匯衍生品避險提供了基礎。從市場需求角度,非金融衍生品避險途徑避險效果差,多依賴于人為判斷因素,為避險效果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素,從而為企業增加了其他方面的風險,而外匯衍生品避險工具具有更好的避險效果,而我國諸多中小企業未能使用合適的衍生品工具進行避險,存在很大的市場潛力。從法律角度講,金融衍生品交易屬于商事合同,奉行平等自愿、協商一致、依約履行的原則,融匯平臺只是將力量相對薄弱的中小企業集聚形成具有強議價能力的“大企業”,本質上并未改變商事交易中平等主體地位性質,更相反,在原先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存在議價能力差異、中小企業市場信息收集能力不足等因素存在,實際上銀行處于較為強勢一方,而融匯平臺出現,則是更好的平衡雙方差異,使真正實現交易主體平等。另外金融衍生品在監管上有層層阻力,由于金融衍生品具備高流動性、高杠桿性、虛擬性、高風險性等特征,該平臺建設還有助于實行統一金融監管,進一步調控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降低風險。
6.“融匯”局限性。目前,“融匯”仍主要停留在概念層次,沒有得到市場的檢驗,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中小企業進行外匯避險的根本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而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吸引中小企業利用市場提供的平臺和工具進行外匯風險管理,增大交易量;而交易量的加大會增加市場上金融產品的流動性,從而產生良性循環的局面。外匯衍生品相較于傳統避險途徑而言,是效果顯著的避險工具,可以更準確及時地幫助企業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漸趨完善,中小企業利用外匯衍生品避險存在很大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