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宣翻譯受眾與國內受眾相比,存在文化差異巨大、背景知識缺乏和語言表達習慣不同這三個特點。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外宣翻譯的要求總結為4點:外宣翻譯的政治敏感性;信息的等值性;文化性(內外有別、譯前要處理、補充背景知識);變虛為實。
關鍵詞:外宣翻譯的定義;特點;對象
一、 外宣翻譯是對外宣傳有力的手段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頻繁,對外宣傳越來越重要,上至重要講話,下至企業宣傳和旅游景點指示牌,幾乎都被翻譯成了英文。遺憾的是,外宣翻譯的質量并未提高,死譯、亂譯、讓人不知所云的翻譯隨處可見。原因是把外宣翻譯等同于普通漢英翻譯,把外宣翻譯僅理解為外事或外交翻譯,忽略了外宣翻譯的傳播、宣傳特點,翻譯拘泥于文本,忽略了外宣翻譯面對的是不確定的外國普通民眾,譯出的文章起不到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宣傳效果。
因此外宣翻譯除了遵循信達雅的標準,還需信守三貼近的原則,也就是貼近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民眾對信息的需求,貼近他們的思維習慣。
二、 外宣翻譯的對象特點
要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首先要了解分析受眾。了解國內外讀者存在的差異,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外宣翻譯受眾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三點:
(一) 文化差異巨大
中西文化的差異分為三類:思維模式差異、價值觀念差異、審美方式差異。在思維模式上,西方多采用直線式邏輯思維方式,而中國則傾向于曲線式思維。在價值觀念上西方以個人作為其根本精神的理智模式,而中國則以群體精神為靈魂的情感模式。在審美方式上,中國傳統藝術是一種游目式的表現性藝術,含蓄表達“神”“靈”“韻”,而西方藝術則更強調再現性,采用焦點透視法,以最佳視點來顯示事物最美的方面。
(二) 背景知識缺乏
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對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多,但一些國家的普通民眾對中國的了解有限。國外媒體在報道中國時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往往也戴上有色眼鏡誤導西方民眾。
(三) 語言表達習慣不同
漢語表達體現出模糊、圓潤的特點,而英語強調明晰、層次分明。漢語修辭講究詞句整齊對仗、聲韻和諧,因此喜歡用華麗的辭藻進行渲染烘托,并無多少實用信息;而西方話語推崇表面上看似平白無華、質樸自然,實則精心構筑的修辭文本,傾向于使用質樸自然、有真情實感、重客觀表述事實和傳遞具體信息的文字。因此我們看起來很有氣勢、充滿美感的宣傳辭,在西方讀者身上卻可能產生華而不實的感覺,結果自然達不到好的宣傳效果。
三、 外宣翻譯的要求特征
對外宣傳要盡量使用國際社會聽得懂、易理解的語言進行交流,增強宣傳的有效性。對外宣翻譯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 政治敏感性:外宣翻譯中有些內容并不能機械地直譯,而應根據外國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用合適的策略變通以達到交際宣傳的目的。比如Th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party in power,besides,there are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在中國,民主黨派有特定的歷史含義,所以最好把democratic parties改為political parties,就可以避免外國友人對我國黨派的誤解。
(二) 信息等值性:由于中英文有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外宣材料很多是中國特有的,所以不能逐字逐句翻譯,不然會降低信息傳播的效果。比如,不幸死亡,可直譯為die,不必加unfortunately died.
(三) 文化性:由于中外讀者社會歷史背景和語言習慣有差別,外國友人對中國國情文化的理解有困難,所以應從以下三點出發:
1. 內外有別:內外有別表現在翻譯材料要有選擇性,要選擇適合外宣材料翻譯。對于不宜翻譯為英文的材料,可以提出建議,或對原材料進行修改。如“向文明游客學習”若翻譯成“Learn from Civilized Tourists”,會使外國人誤解國內都是野蠻游客,所以才需要這樣的標語。這樣的材料用于外宣,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
2. 譯前要處理:為了更好地外宣效果,對原文應進行適當的譯前處理。這種譯前處理是在譯者腦海里進行的,是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預處理指將原作制成符合讀者閱讀興趣,達到規范的行為。比如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如譯為Green Olympics,Humanism Olympics and Technology Olympics則表意不清概念模糊,如譯為Environmental-friendly,Culture-enriched and Technology-propelled Olympics 便顯得流暢生動,使人一目了然。
3. 補充背景知識:針對有些外國人對中國發展現狀所知甚少的情況,在外宣翻譯過程中,對于具有顯著中國特色的東西需要補充背景知識,否則會讓外國讀者一頭霧水,失去進一步了解的興趣。這些涉及中國歷史、地理、人物、政治、文化等概念的詞語,如:五四運動——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sm and domestic feudalism.
(四) 變虛為實,合理瘦身:漢語的宣傳稿喜歡使用華麗的辭藻,實則不包含太多的信息,對于這類文章,在翻譯時可通過合理瘦身變虛為實。如下文:
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態各異,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頂天;有的像銅墻鐵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壘卵,搖搖欲墜;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瓏剔透……神奇而真實,迷離而又實在,不是藝術創造勝似藝術創造,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篇風景區介紹。用詞凝練,行文對仗,但英文的描寫手法和漢語大不相同,漢語景物刻畫不求明細,追求朦朧之美。英語描寫大多客觀具體,直觀可感。翻譯時必須采取刪減的手法,去掉不必要的形容詞,保留直接傳達原作意圖的內容。可譯為:
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pillars,columns,walls,shaky egg stacks and potted landscapes-conjuring up fantastic and unforgettable images.
四、 結束語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和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外宣翻譯在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內外有別,讓譯文貼近讀者的思維、語言方式,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徐亞男.外交翻譯的特點以及對外翻譯的要求[J].中國翻譯,2000(3).
[2]劉宗秀.從傳播學看外宣英語的翻譯[J].科技資訊,2008(21).
[3]李欣.外宣翻譯中的“譯前處理”[J].上海科技翻譯,2001(1).
作者簡介:
徐黎,上海市,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