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教學設計主要是運用案例教學的方式貫穿全文,創設情境,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容易理解。首先,用“炸彈氣旋”和“西伯利亞反氣旋”作為案例情境導入;其次,運用圖示法講解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的相關概念;最后,學以致用,進行案例分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
案例教學法1870年興于哈佛大學法學院,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案例是指具體事例,來自現實的第一手材料,真實、有環境、有情節,地理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案例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本文是運用案例教學法,以“氣旋、反氣旋與天氣”為例,來探討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本部分內容的課標要求是,運用示意圖,分析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天氣系統,并能解釋常見天氣現象的成因。本節內容使用的教材版本是人教版,教材中“圖、文、活動”相互補充,介紹了氣旋與反氣旋的概念、特點以及天氣狀況,同時,顯示出了教材兼顧直觀性、啟發性和科學性。本教學設計的授課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正處于初中向高中學習的適應性階段,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在逐漸增強。但是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前面已學習過熱力環流、大氣的水平運動、冷鋒和暖鋒等知識,學生對氣壓、氣溫、風以及陰晴等這些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
本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利用相關案例材料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對于探究新知識的渴望;其次,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新課講解;最后,進行總結歸納和課堂練習。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運用等高線地形圖和等壓線圖進行類比,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新問題;運用圖示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來講解氣旋和反氣旋的氣流運動形式以及出現的天氣狀況,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分析案例,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在本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如下:
一、 提供和呈現案例——新課導入
教師給學生呈現美國遭“炸彈氣旋”襲擊致6死,超4000航班被迫取消和西伯利亞反氣旋擴展“凍僵”近200人喪生兩則關于氣旋和反氣旋的材料,并提出問題:這兩種天氣狀態是由什么引起的?為何給當地造成如此大的災害呢?
設計意圖:播放兩則氣旋和反氣旋的相關材料,讓學生對這些天氣現象擁有更直觀的認識,然后教師的順勢提問,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度。
二、 原理知識講解——展示等高線地形示意圖和等壓線示意圖
教師給學生展示出一幅完整的等高線地形示意圖和等壓線示意圖,然后在黑板上畫出等壓線示意圖,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法辨識出等壓線示意圖上的高氣壓、低氣壓、高壓脊和低壓槽。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等高線地形圖,在這里運用類比法進行學習等壓線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夠很好地進行知識遷移運用。
三、 原理知識講解——展示旋渦示意圖及動畫圖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北半球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的旋渦示意圖,讓學生利用風的相關知識(結合水平氣壓梯度力)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畫出氣流的流向,引導學生歸納北半球低壓的特征。由于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畫出南半球的旋渦示意圖,歸納出南半球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的特征;然后,播放氣旋、反氣旋的動畫圖和氣旋、反氣旋過境的氣壓狀況圖,讓學生分別描述出現的天氣特征,并對氣旋和反氣旋的異同點進行分析比較。
設計意圖:教師用版圖的形式畫出北半球的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的旋渦示意圖做示范,引導學生分別畫出氣流的流向。然后運用類比法讓學生自己畫出南半球的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的氣流流向,最后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氣旋和反氣旋天氣現象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四、 分析和討論案例——案例分析
教師在導入部分呈現了兩則案例:美國遭“炸彈氣旋”襲擊致6死,超4000航班被迫取消和西伯利亞反氣旋擴展“凍僵”近200人喪生,并提出了兩個問題有待解決:①美國所遭受的“炸彈氣旋”到底是什么現象?②西伯利亞反氣旋擴展“凍僵”近200人喪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因此,學習了氣旋和反氣旋的相關知識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組內成員互相交流學習反饋提高。
設計意圖:由于在開頭給學生展示了關于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的兩則材料,并提出了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懸念。分析案例材料,有利于鞏固所學習的原理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五、 總結和評價案例——課堂練習
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組織、調控,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與創造性的學習。最后,給出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高考期間,為什么華北地區遇“高烤”,而華南地區卻有強降雨呢?讓學生用所學原理再一次對案例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師生一起探討問題,有助于正確理解知識。另外,開放性的思考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并明確自己知識薄弱的地方,以便課下進行查漏補缺,有針對性的復習。
本教學設計是通過兩個案例材料,創設情境,以問題鏈的形式貫穿全文,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基于問題的學習任務,從而開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另外,本堂課以問題探究的形式貫穿始終,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黃沛沾,陳慧芳.“常見的天氣系統——氣旋與反氣旋”教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50-53.
作者簡介:
張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