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
摘 要: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構成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即具有適應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包括數學意識、數學思考、數學交流、數學應用以及數學人文精神等方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是提高民族素質、豐富人才資源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需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闡述數學教育的作用時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聯系生活;素養;培養
深知數學素養的培養又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我積極參與了省級課題“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實踐研究”,在小學階段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課題研究中,我注重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情境和模擬現實情境中逐步培養、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合理改編教材,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加工,有創造的設計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例如:蘇教版三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一課,教材呈現的主題圖是一個長方形籃球場,長28米,寬15米。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適當改編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兔子和烏龜今天又要進行一場比賽。這一次要比誰跑的路程長。小兔子繞長方形花壇跑一圈,烏龜繞正方形花壇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壇及相關數字)。你能猜一猜誰跑的路程長嗎?”學生爭論不休,意見各異。有的說兔子跑的路程長,有的說烏龜跑的路程長,有的還說一樣長。這時教師再順水推舟,“究竟誰猜的對呢?要解決這個問題,誰有好辦法?”從而很自然的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這樣稍做改變,就把教材主題圖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創造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數學品質
我們知道發現一個問題,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特別注意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思考:這個情境存在怎樣的數學問題,發現這些問題,并能提出問題,然后自主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在教學蘇教版四下《找規律》一課時,課前,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最近幾個周,有十個同學表現特別優秀。到底是誰呢?我要和他們握手。”于是,我走下講臺,和他們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們是誰了嗎?”學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說什么?”一個同學起立:“老師,你沒跟10個同學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師,你跟有些同學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學握了兩次手,都握亂了。應該有順序地每人握一次手。”問題在意料之中出來了!我順水推舟,“看來要進行‘有序排列啊!這節課我們就來尋找有序排列的規律。”接著出示三個木偶和三頂帽子,提出要求:每個木偶配一頂帽子,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愉快地開始了自主探究活動。
三、續編生活故事,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素養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按照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合理恰當地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打造學生喜歡的熟悉的生活課堂。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續編、交流,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交流素養。例如:在進行《年、月、日》教學后,我講了一樣一個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一天天地數日子,等著他快點回來,兩個月后,爸爸回來了,猜猜小玲一共數了多少天?這里要結合生活實際,考慮到鄰近兩個月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答案也是多樣化。學生首先要考慮到爸爸出差跨了哪兩個月,再考慮每月的天數,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十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十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潤年二月二十九天。最后再進行合理計算。學生意猶未盡,我順勢拋出新的問題:請仿照剛才的題目,以小組為單位,繼續續編故事。看誰的故事最精彩,解決得最巧妙。各小組迅速開始分工:續編的、記錄的、計算的、監督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聽、說、讀、算方面盡情發揮,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交流素養。
四、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素養
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做數學、用數學”,就是為學生提供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開展操作實驗、猜想驗證、合作探究、共享交流、嘗試修正等一系列探索性數學活動,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在經歷與體驗中逐步形成數學觀點、數學思想方法,形成理解數學知識的有效學習策略,促進數學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超市去參觀,并以自己的人民幣票樣或壓歲錢為例,設計“小小商店”等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模擬購物,進一步體會人民的有關知識:人民幣的認識、元、角、分之間的互換、正確付錢、找錢等。再如:在學習了《厘米的認識》一課后,學生已經認識了1厘米,了解了1厘米大約有多長,在安排學生課下找一找、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這樣一來,可以培養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解決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將數學知識回歸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中,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活動中,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得到鞏固,在“做”中學會應用,在“做”中學會創造,在“做”中得到發展。
數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的問題很多,不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也可以結合其他的途徑進行培養。我們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作為有意識的教學活動,切實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