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珍
摘 要:歷史核心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從多個角度對歷史進行認識,拓展視野、發散思維,從而形成客觀的歷史判斷,并在此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筆者在“互聯網+教育”的新背景下,以“我看宋朝”微課為載體,對高中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這五種素養,進行有針對性地提升,在潛移默化中達成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二輪復習;微課
2017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提出普通高中培養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歷史教學要以此為基點,結合當前“互聯網+教育”的新形勢背景,通過“微課”這一新的教學手段,為高中學生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學習體驗,從而提升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
一、實踐背景
我省從2014年起實施新高考以來,學生可以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從7門選考科目中選擇3門高考科目。如何提高學生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有效地開展學科教學,成為了高中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
如今的高中學生,日常生活中,與各種移動終端(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等)為伴,微信、微博等“微”活動都已融入他們的生活,微課這一新型的學習模式與他們的學習生活毫無違和感。網站上有著各類微課資源,但是由于教科書版本的不同、微課設計者的水平不一、各地出題角度的不同等原因,高中學生學習時間緊張且受認知水平的局限,有時還不能甄選不出科學有效的信息。教師有義務和責任把好移動終端學生學習信息獲取這一關,微課便是其中一種新的教學手段。
二、概念界定
1.微課的概念
對于什么是“微課”,筆者比較贊同陜西師范大學焦建利教授的觀點: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這一新型教學手段,以短平快的特點受到大家的認可,學生可以利用個人信息終端,將其作為在校學習之余的有效補充,一來可以作為預習知識的載體,其功能與“翻轉課堂”相似;二來可以成為難點突破的途徑,針對理解困難、易混易錯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練習;三來可以作為反復學習的渠道,依據個人的學情,增加學習頻度,牢固掌握知識點。
2.微課的特點
(1)時間短。學生學習注意力參與的最佳時間為八分鐘,微課的時間一般應當控制在8分鐘左右。同時學生也可以隨時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備課時,要仔細斟酌講稿的內容,講稿的文字應該控制在900字左右。
(2)內容精。微課的內容一般應以某個知識點為中心,適當挖掘其內涵、擴展其外延,在知識點的講授和傳遞的基礎上,注意學習方法的傳授,以實現“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兼得的目的。
(3)形式新。在微課設計和制作中,要從新鮮的視角出發,以新穎的結構設計,利用多聲、光、影等技術的綜合運用,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臨其境”,吸引學生的眼球。
三、設計思路與技術方法
筆者以通史“我看宋朝”微課為例,結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暨高考選考科目考試說明》的具體要求,分四節課開展微課教學:第一課《從二府三司看宋代政治制度》、第二課《從市的變化看宋代經濟發展》、第三課《從鵝湖之會看宋代思想碰撞》、第四課《從四大發明看宋代科技飛躍》,將必修三冊課本中的相關知識分塊呈現,同時又以通史的形式相互關聯,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當前微課制作工具品種繁多,各有其優缺點。筆者選擇的是相對便捷的PPT錄屏方式,軟件要求2010版本及以上,外加一個麥克風,沒有技術層面的困難,只是在動態表現力和視頻聲音播放方面,功能相對較弱,不過不影響學科知識點復習與鞏固類微課的效果。
四、歷史核心素養提升的例證
歷史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通過的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實,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從多個角度對歷史進行認識,拓展視野、發散思維,從而形成客觀的歷史判斷,并在此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在“我看宋朝”微課的設計以及講授過程中,對五大核心素養的滲透是潛移默化的。
1.時空觀念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能脫離時空獨立存在,只有將它們放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中才能顯示其存在的意義。現行教材體系是專題模塊系列,與以前的通史相比,形式上淡化了學生的時空觀念。因此筆者在微課設計中,首先注重這一能力的培養。
例如:第一課《從二府三司看宋代政治制度》的第一張PPT,就是對整個宋代的時空觀念的解讀:宋代跨越十到十三世紀,分成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北宋政權與遼、西夏、大理、吐蕃等并立,統治原來五代十國的范圍;而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與金的對峙,隨著蒙古的崛起,最終被元所滅。宋朝結束了唐朝末年以來百余年戰亂動蕩的局面,是中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
又如:在復習宋代地方制度時,通過展示《元豐八年北宋疆域圖》和《南宋十七路示意圖》,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宋代分路州縣三級管理,浙江屬于兩浙路,南宋分浙東和浙西路。
對宋代的時空背景有了清楚的認識以后,再來學習宋代的政治制度,能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其制度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升了學生時空觀念。
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辨析獲取可信的史料,并努力重現歷史的真實態度與方法。例如:第二課《從市的變化看宋代經濟發展》中,通過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宋會要輯稿》的文字材料,了解宋代的夜市比唐代更為熱鬧。除了夜市,還有“曉市”。“三鼓”是指午夜12點,宋太祖的這一指令說明夜市合法化、固定化了,同時也說明宋代對市不在進行直接監管了。在地圖中引導學生了解皇城南面的大相國寺,每月舉辦5次廟會。然后,通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這本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了解杭州作為南宋都城的繁華程度。通過南宋詩人陸游詩句,認識到草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有了較為完備的飲食服務體系。
通過史料的研讀,更真實地接觸歷史信息,通過對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得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并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
3.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例如:第三課《從鵝湖之會看宋代思想碰撞》的開篇,就從鵝湖之會開始,告訴學生,這是發生在南宋淳熙二年的事,當時呂祖謙為了調解陸九淵與朱熹在學術思想上的分歧,特意邀請二人于鉛山鵝湖寺會面,當年陸九淵37歲,朱熹46歲,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是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一次交鋒。這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學術思想碰撞的辯論會,堪比現在規格最高的學術研討會,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思考什么是理學。
又如:第二課《從市的變化看宋代經濟發展》中,利用甲骨文,解釋“城”與“市”這兩個不同的概念,讓學生理解,古代的“城”是統治者居住的地方,往往是政治軍事中心;“市”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宋代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純經濟功能的工商業市鎮,傳統的政治中心城市商業繁榮。
通過教學,能使學生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并能對其加以理解和評析,同時學會從歷史的表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面對現實問題時,也能更全面、更客觀。
4.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是指一個人對家、國的情感和擔當,是對國家高度的歸屬感、認同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例如:第四課《從四大發明看宋代科技飛躍》,引導學生思考,四大發明外傳后,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從而得出如下結論:火藥打敗了封建騎士階層,攻克了歐洲封建堡壘;指南針為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由相互隔絕成為緊密聯系整體提供了技術條件;活字印刷術,為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準備了條件。
又如:第三課《從鵝湖之會看宋代思想碰撞》,鵝湖之會5年過后,陸九淵來到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請他為其兄陸九齡撰寫墓志銘,朱熹不僅接受了陸的請求,同時還邀請陸九淵為書院師生講學,陸也欣然同意,他的題目是講解《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章,聽者深受感動,給師生們留下了良好印象。朱、陸兩人雖觀點有分歧,但對待彼此卻非常豁達坦然,堪稱君子。
通過對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對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提升對國家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要讓學生明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的責任感。筆者認為家國情懷是的培養不能過于狹隘化,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從兩人君子之風中引導學生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5.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其發展規律的史觀和方法論。例如:在第四課《從四大發明看宋代科技飛躍》中,引導學生通過四大發明的成就,思考李約瑟對于中國科學技術的評價,并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宋代科技發展達巔峰狀態的原因。
接著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宋朝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原因,并引導學生列舉宋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唯物史觀是五大核心素養中的核心,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了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中發展的高峰,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后。從而使學生對宋朝歷史有了全面和客觀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宋朝的經濟發展與宋朝文明的高度的關系。
五、感悟與反思
“我看宋朝”微課的切入點小,每節課時長8分鐘左右,制作雖然簡單,但是前期的準備和設計花了大量的時間,精煉內容、精選素材、精心錄制,既可以作為課堂內授課環節的一部分,也可以成為課后學習的有效補充。其中設計的“知識小結”、“直擊高考”等內容,有助于學生有效整理相應的知識點,同時學習答題的思路及方法。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微課視頻,且觀看時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也可以進行個性化操作,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點擊暫停以便做好相應的筆記;還可以就某個知識點的講解內容進行多次重復觀看。符合不同學情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教育。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視頻播放以單向輸出為主,互動性不強,學生的觀看情況會存在較大差異,缺乏監督性;不能進行即時的知識檢測,不能確保微課的有效性;在需要學生思考的環節中,受微課時長的影響,思考時間預留不足。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當前對微課作用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要看到其優點,使之成為學校教學的有效補充。同時,配之以相應的保障手段,彌補其不足,使這一“微”時代的新生事物,能在新一代高中生的學習中發揮正向的作用。通過技術手段,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以春風化雨的形式,滋潤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林群.理性面對傳播的“微時代”[J].青年記者,2010(1):7-8.
[2]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3]賀千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及培養途徑初探[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