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暢
(四川輕化工大學,四川 自貢 643000)
“互聯網+”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各傳統行業緊密融合起來,鼓勵人們創造出新的社會經濟業態,從而促進各界經濟穩步增長,推動社會協調向前發展。中職會計課程與信息化技術的契合明顯不足,中職會計課程改革應以“互聯網+”背景為基礎,全面地分析會計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將傳統的會計課程轉變為信息化會計課程,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培養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高素質中等會計人才。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一行動指導正在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產生影響。
“互聯網+”的推進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產生深刻影響,無紙化會計的盛行離不開互聯網的運用,中職學校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融入,培養會計專業學生信息化實踐操作技能,開設信息化時代需要的會計新課程,全面更新傳統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
“互聯網+”與會計專業課程的結合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符合會計市場對學生專業技能要求,這對學生互聯網綜合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職學校改革會計課程教學機制,變革信息化會計課程呈現方式,更新信息化會計課程教學工具,舉辦信息化會計課程授課比賽。
在“互聯網+”背景下,無論消費者是政府、企業、學校,還是各家各戶成員都追求更安全、更快捷、更可靠的支付方式,新型的電子支付也會迅速取代傳統的紙幣、票據、銀行卡支付。無紙化會計與電子支付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未來的會計人員具備必需的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化處理能力。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只能適應會計行業發展的新需求,以學生為主體,將互聯網全面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會計專業課程與互聯網的高度融合,以“互聯網+”改造傳統課程,用“互聯網+”開設新課程,將學生培養為“互聯網+”會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互聯網+”時代,中職學校依托教室授課的傳統教學模式依然盛行,互聯網和移動終端運用、課程、學習方式還未自由開放選擇,微課、慕課、翻轉課堂以及手機課堂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涌現程度很低。[1]
中職學?;A課程以“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企業會計管理”等為主,專業課程以“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為主。該課程體系幾乎沒有與互聯網相關的課程,也沒有通過互聯網改造的新課程,必然造成中職會計專業學生互聯網意識缺失、信息技術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的后果。
目前,中職學校的授課模式多以黑板板書和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和PPT。這種“表象化”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根本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學生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也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中職學校大多數教師不具備應用和開發軟件的技術能力,不能有效地將互聯網技術融合于會計課程教學當中,過分花費時間在PPT制作上,花哨的教學課件并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而容易分散學生上課的精力,影響教學質量。中職學校大多數教師理解的互聯網與書本內容結合就是利用互聯網制作教學課件,加上圖片和音效即可。這種觀念只是利用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傳遞方式,沒能實現會計教學和企業業務仿真環境的有機結合,只是靜態會計環境和教學內容的展示。[2]
中職學校傳統的會計課程評價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生通過考試,教師檢測學生對會計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判斷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果。另一種是學生以教師的教學內容、方式、手段為參考,以獲得會計課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為評判標準,通過教學意見表對教師教學過程進行評價。中職學校傳統的師生之間相互評價的教學評價方式,無法體現會計教學質量的真實性,缺少信息化評價方式不利于獲取客觀準確的教學反饋,也不利于師生樹立運用互聯網的意識、養成現代信息技術處理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校想要實現網絡化教學目標,在會計課程教學過程中應以變革傳統的教育理念為基礎,緊跟網絡技術發展步伐不斷革新教學觀念,鼓勵教師樹立“互聯網+”與會計課程融合的教育意識,并積極引導學生建立起兩者相互滲透的思維模式。一方面,學校及會計專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會計信息化所具備的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創新性和實踐性;另一方面,學校及會計專業教師要對會計信息化教學理念在會計教學中的重要性形成深刻的認識。[3]會計教育是一種智慧教育,應在全校范圍內營造網絡教學氛圍,建立會計網絡管理中心,搭建會計云平臺學習系統,在具有建設性的實施過程中灌輸教師和學生互聯網教學意識,促使他們自覺地將互聯網和會計相聯系,從而有效地協調兩者互融互通。
中職學校培養會計專業人才首先應以會計法、準則、條例為依據,選擇包含有利于學生學習運用的新技術與新方法,并能得到教師和用人單位認可的教材。其次,中職學校應密切關注互聯網發展趨勢,在會計課程體系的設置上以建構會計信息化課程為核心,將會計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與會計信息化課程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互聯網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當中。中職學??梢酝ㄟ^網絡終端讓學生自由獲取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實行多元化分層教學;比如在Moodle網絡學習平臺上開展網絡分層教學, 以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為依據,設置一項“基本任務”和一項“提高任務”;以“會計電算化”中的“薪資模塊”項目為例,可將單工資類別下,結合日常業務辦理情況,學生進行工資分配、分攤業務處理作為“基本任務”,而多工資、單工資的類別判定以及工資分配等任務則作為“提高任務”。[4]
在“互聯網+”背景下,很多會計基礎工作逐漸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以SAP軟件財務模塊為例,諸如采購、銷售、應收應付款之類的常規業務,在錄入了基本信息后,系統后臺將自動完成會計分錄的編制,并登記入賬,形成由“原始憑證”直接到“報表”的工作流程,會計人員的工作責任從“全過程記錄”變更為“兩端處理”,即“初始信息的錄入與審核+統計信息的分析與報告”。[5]信息化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已經從掌握手工做賬流程變更為熟練運用互聯網核算和監督賬務操作。中職學校應努力申請校園建設資金,為學生創造設備先進、會計軟件正規的教學環境,并定期聘請專家對學生進行現場指導,建立學生相互討論的網絡學習論壇。考慮到學生未來的就業環境,中職學校還應和企業頻繁交流,邀請企業會計技術骨干到學校授課,利用企業真實案例加深學生對信息化會計的操作印象,實現學校和企業會計資源共享,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互聯網對會計工作的重要性。
中職學校教師應主動樹立學習互聯網意識,注重提升信息技術水平,具備信息化素養,結合會計教學目標在互聯網平臺上勇于應用會計軟件,熟練應用之后敢于進一步開發會計軟件,真正實施互聯網技術和會計課程融合的實質性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會計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對課程教學進行合理的設計、完成各種教學功能,常常需要教師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教學體系,重組教學內容,因此需要教師熟悉會計知識框架,對于教學內容能夠熟練掌握,有知識的駕馭能力。[6]中職學校應定期組織會計教師開展網絡技能培訓,培訓結束之時考核教師培訓情況,分析培訓過程的優勢與不足;還應舉辦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號召教師積極參與,對獲勝教師給予嘉獎,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只有教師具備了會計信息技術,才能在課堂上正確指導學生,幫助學生發揮課堂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在會計領域的創新精神。
課程評價是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效的課程評價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校課程評價過程應借助互聯網,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化課程評價體系,考評教學活動中所有參與者包括授課教師、學生、用人單位等實際情況。首先組織學生對自己的學業情況進行自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組織授課教師對學生考試情況進行評價,鑒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分析學生欠缺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提高會計綜合能力;最后組織用人單位對學生實驗、實訓、崗位實習進行評價,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不同角度的多方評價有利于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中職學校根據這些評價,結合用人單位實際修訂會計課程設置方案,提高會計信息化、網絡信息、電子沙盤的課時比例,還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條件加設財務眾包的體驗課程和財務共享相關的課程,增加學生的前沿意識。[7]
總之,“互聯網+”對中職傳統會計課程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中職學校必須要將“互聯網+”教育理念滲透到會計課程之中,不斷地改善信息化會計課程的教學質量,讓會計專業的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