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方圓
摘 要: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發布后,凈值型理財產品將替換掉傳統預期收益率型產品,成為銀行未來發展的重點,目前多數機構已經開始布局凈值型理財產品。但相比較于券商資管計劃和公募基金這些老凈值型產品,銀行凈值型產品仍有許多弱勢和不足。因此,如何提升銀行凈值型產品的競爭力變的尤為重要。本文從銀行發展凈值型產品的難點入手,深入分析提升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競爭力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凈值型;競爭力;建議
2018年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發布,新規旨在打破資管產品的“剛性兌付”屬性,并且資產產品都要按凈值化管理,使得資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資管新規發布后,銀行凈值型產品的發行明顯增快,但是在理財業務整體規模中占比仍較小,且銀行在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中仍面臨不少難點。因此銀行在轉型凈值型理財產品的過程中要做哪些努力成為研究的重點。
1 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概念
凈值型理財產品,是指產品收益隨著所投資的資產的凈值波動而波動,沒有固定收益率,且不保本,本金有可能出現損失。
1.1 與預期收益率性產品的區別
在收益率方面,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在發行時都會明確設定一個預期收益率,雖然是預期的,但是產品到期一般都會按照預期收益兌付本金利息,帶有剛性兌付的性質,而且銀行兌付給投資者預期收益之后,理財產品運作結果不論是盈利還是虧損都由銀行來承擔。而凈值型產品的收益,是銀行在提取管理費等費用和超額業績外,產品運作的盈虧都由投資者承擔,因此凈值型產品相較于預期收益率型產品會出現虧損的情形。
從流動性來看,預期收益率型產品一般都設有固定期限,在產品到期之前,投資者不能拿回本金,流動性較差。而凈值型產品一般都設有開放期,申贖比較靈活,流動性強。
在投資范圍方面,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為保證產品到期能按照約定的收益率兌付,一般會投資收益率確定的資產。而凈值型產品投資范圍更廣,甚至是會投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在市場行情比較好時,收益會比較高,但行情不好時,凈值有可能出現虧損,低于1。
在估值方面,凈值型產品如果投資的是市場化的資產,需要按照市價估值,凈值會隨著市價波動。而預期收益率型產品一般投資固定收益類的資產,而且按照成本法估值,收益率比較穩定。
在信息披露方面,凈值型產品的信息披露要求較高,除了披露產品凈值外,還要定期披露其他重要信息,比如投資標的、投資風險等。而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并沒有義務做信息披露,其產品投資的底層資產的收益及風險情況很難被投資者獲知。
1.2 與其他凈值型產品的對比
凈值型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計劃的區別主要在于投資范圍,其中銀行和券商的投資范圍較廣泛,公募基金具有較強的投研優勢,主要投資于標準資產。公募基金除了傳統的股票、債券、貨幣市場金融工具之外,還投有部分的商業不動產及期貨等。券商資管計劃的投資范圍除了布局資本市場、固定收益、量化業務外,還充分發揮投行與資管的協同效應,投資一些項目融資業務。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投資風格比較穩健,主要是收益固定的非標資產,還有一些按市值計量的標準化債券資產。按照資管新規的規定,銀行理財未來也可投股票資產。
2 銀行發行凈值型產品的現狀及難點
2.1 銀行凈值型產品發行占比較小
根據WIND數據顯示,自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發布以來,截止到2018年9月24日,預期收益率產品發行數量仍然占有較大比重,占比在90%以上。尤其是2018年7月20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該通知是在資管新規發布后理財規模下降的背景下,對資管新規做了更寬松的解讀,一方面允許發行老產品對接新資產,另一方面允許公募資管產品可以投資非標準債權類資產,前提是不能期限錯配,這使得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的發行規模呈有序增長態勢。而凈值型理財產品在資管新規發布后,雖然整體發行數量有所增加,但與預期收益率型產品比較,規模仍較小。其中,凈值型產品管理能力較強的四大行和股份行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較多。
2.2 投資者對傳統銀行理財依賴較高
傳統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剛性兌付”的特點,對普通的個人投資者來說,簡單易懂,收益容易計算。而且銀行理財的投資者一般是個人客戶,大多風險偏好較低,投資經驗匱乏且對理財產品的風險識別能力較差,不追求過高的收益,但一定要保本。然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全部由投資者來承擔,對于過去的傳統觀念是一種顛覆,考慮到投資凈值型產品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客戶可能難以接受,會造成之前客戶的流失。另外,如果凈值型產品的凈值出現大幅度波動,有可能會引起投資者的恐慌,甚至引發巨額贖回,這些都會給銀行管理凈值型產品帶來安全隱患。而且對于凈值型理財產品凈值表現不好出現的糾紛,銀行也還未建立相應的風險處理機制,這些都制約著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展。
3 提升銀行凈值型產品競爭力的建議
以后商業銀行要與券商、基金、信托、保險、互聯網金融等機構展開凈值型產品大戰,在眾多的選擇中如何獲得投資者的認可,提高產品競爭力成為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轉型的關鍵。
3.1 完善產品線
由于銀行客戶對之前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依賴性較高,銀行發行凈值型產品要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產品形態,避免客戶流失。首先銀行可以先從貨幣凈值型產品入手,這種產品類似貨幣基金,支持T+0贖回,流動性強。主要以貨幣市場工具投資為主,并且以攤余成本法估值,安全性高,收益率較穩定。既能滿足客戶的流動性需求,同時一定的收益可以吸引客戶的閑置資金。第二步是搭建固收型凈值產品,可以是封閉式的,也可以設計為定期開放式的。這類產品相對于公募債券型基金收益率更穩定,因為兩種產品都可以投資上市交易的債券,但債券一般按市價估值,波動較高。而銀行理財可以投資非標準債權化資產,非標一般按攤余成本法估值,波動低。因此,銀行理財可以在債市較好時,適當多配置債券提升產品收益,又可以在債市波動劇烈時,減少債券配置,增加非標配置,使得產品更穩健。最后,權益型凈值產品作為以上兩種產品的補充,滿足客戶多樣化風險偏好的需要。針對權益型高風險資產,銀行要依托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把控項目質量,切實履行受托管理人職責,使得客戶利益最大化。
3.2 加強標準化資產投研能力建設
銀行理財之前的資產配置主要以非標為主,一般非標期限較長,為滿足銀行理財流動性管理的需要,會配置一部分的標準債券以及回購、同存等資產。所以在人員配置方面,非標業務人員占大多數,相應的標準化資產人才較少,整體投研水平與交易能力較低,而在這方面基金和券商卻占有較大的優勢。但是若要支撐起凈值型產品的規模,標準化資產的配置比重需要增大,相應的人才培養及隊伍建設變得尤為重要。在這方面,銀行除了去市場上招攬相應人才,也可以通過培訓、咨詢等方式向基金、券商等機構學習,在不斷學習和實戰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標準化資產團隊。銀行要在把傳統的項目類資產做好的基礎上,逐步加強標準化資產的配置策略及配置能力,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另外,銀行可以通過與其他機構合作,發展委外投資類業務,借助合作機構已有的團隊和資產管理能力,有效降低市場波動對產品收益率的影響。但是合作機構繁多,水平不一,銀行要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對合作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建立相應的篩選、評估、考核體系,以降低在合作過程中出現的損害投資者利益的風險。
3.3 加強估值體系和科技系統建設
凈值型理財產品單位凈值的計算對銀行的估值體系和科技系統是一個較大的考驗。計算產品的單位凈值,首先要計算產品資產端的凈值,資產端凈值除以產品份額就是產品的單位凈值。以封閉式凈值型產品為例,資產端如果配置的是標準化資產,且是流動性的資產,可以按照市價估值,這個估值比較容易取到。但如果配置的是非標資產,且非標資產的交易目的是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并持有至到期,可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以攤余成本法計量。但問題是非標資產不像標準資產那么規則,像浮動利率、變動利率,以及提前還本等事件都會影響攤余成本法中實際利率的計算,這對銀行的估值系統在估值計算的準確性上是較大的挑戰。因此對于大型銀行,需要在已有的理財產品管理與估值系統基礎上,進一步投入財力物力人力,加強系統的改造,已滿足凈值型產品發行與管理的需要。而對于中小銀行而言,由于自身實力有限,本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業務量較小,自己開發建設上述系統成本較高,而且開發人員也不一定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因此,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外購服務,通過在市場上尋找租用外部專業系統,來降低成本,以滿足理財產品的管理需要。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上產品體系、投研能力、估值體系從搭建到成熟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長期的積累。凈值型產品具有天然的先發優勢,只有歷史凈值表現優異的產品才會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如果過渡期后才開始發凈值型產品,產品吸引力會明顯不足。因此,銀行需要馬上行動起來,打造專屬于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未來凈值型產品競爭中不斷鞏固擴大自己的優勢,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楠.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的治理方向探究與建議[J].財經界,2017(09):34-37.
[2]王飛,沈潤濤.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路徑[J].中國金融,2018(01):81-82.
[3]王劍,駱丹花.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之路[J]. 金融博覽,2018(05):54-56.
[4]宋曉桐.對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的思考[J].經貿實踐,2017(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