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保
摘 要:巖腳寨是彝、拉祜等多民族雜居的自然村落,寨內使用彝語、拉祜語和漢語方言三種語言。根據參與式觀察走訪獲得的材料分析,巖腳寨這三個語言都出現了明顯的代際變遷。主要體現在巖腳寨內三種語言在三個年齡段(60歲以,30~60歲,30歲以下)存在著不同的使用特點。認為語言競爭、語言接觸及生活娛樂方式的改變是導致代際變遷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巖腳寨;彝語;拉祜語、漢語方言;代際變遷
1 巖腳寨概況
巖腳寨是以彝族為主要人口的與拉祜(拉祜西)等民族雜居的自然村落,隸屬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扎渡鎮響水河行政村,全寨共有56戶,常住人口約160人,彝族拉祜族人口比約為3:2。除了彝族、拉祜族兩個主體民族外還有少量的漢、布朗等民族雜居,不過從他們語言、日常習俗等方面看,漢、布朗三個民族都和當地的彝族相同,彝語是他們的母語。據村里老人講述,數代之前,這些少量的漢、布朗、回等民族就已經和當地的彝族人民生活在同一個自然村,他們之間相互嫁娶并主要使用彝語,自己的母語則消亡了。
2 巖腳村彝語的代際變遷
當地使用的彝語為倮倮話,是當地彝族(自稱和他稱都為倮倮人)的母語,根據參考《彝語簡志》(1985)朱文旭(2001)的彝語劃分,巖腳寨彝語屬于彝語分六大方言中的中部方言。從當下的語言使用現狀看,巖腳寨倮倮話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代際變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從漢語借詞看各年齡段彝語詞匯量的代際變遷
巖腳寨出現了許多漢語借詞;這些借詞中,有些詞匯是新生詞匯,如:“電視、電話、沙發、冰箱、洗衣機”等,有些詞匯則是原有詞匯,如:“數詞、量詞、瓢、犁、磨、碓”等。
新生詞匯是全民借用,但是像“瓢、犁、磨、碓”等詞,大部分30歲以上的人群都習慣用彝語表述,30歲以下的青年用漢方言借詞表達是因為不知道用彝語怎么說,即便是知道用彝語講的數詞和量詞,他們也會直接使用漢方言借詞表達。從這些現象說明,巖腳寨青年和父、祖輩對彝語詞匯量的掌握存在代際變遷。
2.2 彝族口頭文學的傳承出現了明顯的代際斷裂
包括神話、傳說、諺語在內的口頭文學一直是傳承彝語的重要載體,口頭文學不僅是歷代彝族人民重要的娛樂方式,也是彝族教育孩子的經典內容,還是彝族追溯源頭的鑰匙。巖腳寨各年齡段的群體對于掌握彝族口頭文學的情況出現了明顯的代際斷裂。60歲以上的老人不僅聽到過彝族的神話、傳說;有些老人還能傳講這些神話、傳說、諺語;30~59歲的壯年雖然大部分人聽到過這些口頭文學,但是能用彝語講授的人寥寥無幾;30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少有人聽過這些口頭文學,能講的就更加少之又少。
2.3 彝語使用場合出現了一定的代際差異
30歲以上的人群無論是在村寨里聊天、婚喪嫁娶、集市趕集都會選擇使用彝語交際;但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中,超過半數的民眾喜歡使用漢語方言交流。
3 拉祜語的代際變遷
拉祜語作為巖腳寨曾經較為活躍的語言,其主要使用者是村寨里的拉祜族老人群體。其交際功能主要是與拉祜族親戚、朋友進行交流;有時拉祜族客人來寨里時使用拉祜語,或者寨里人去拉祜族村寨時使用拉祜語。
據筆者(本人)的走訪和觀察,當前在巖腳寨拉祜語的使用現狀是:60歲以上老人群體還有5人能流利的使用拉祜語進行交流,30~59歲壯年群體中,少部分人能聽得懂拉祜語,極少數的幾個人能簡單的用拉祜語進行交流;30歲以下的青壯年群體則已經不會拉祜語了。
從以上描述的情況來看,拉祜語作為兼用語的代際變遷是非常明顯的。
4 漢語方言的代際變遷
歷史上不作為母語的漢方言,也是巖腳寨居民使用的又一主要兼用語,其兼用程度略高于拉祜語。趕集、寨里出售家禽、作物都需要用漢方言和漢、傣等民族交流,所以基本上所有人都能簡單的使用漢方言。近30年以來,巖腳村漢語兼用程度越來越高,甚至有取代彝語成為第一語言的趨勢。從當前使用狀況看,各年齡段使用漢方言的情況各有不同。
總體來看,雖然許多人之前就能簡單的使用漢方言交流,但是從老人到小孩都在學習使用漢語方言,他們所使用的漢方言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相較于60歲以上的老人群體,30~59歲的壯年群體所掌握的漢語詞匯量更多一些,比如,除了“望、望見、瞧、瞧見”他們還講“看、看見”等詞;語序雖然也接近彝語,但是大部分人能流利的使用漢方言傳講故事、談笑風生,并且能簡單的使用普通話。
30歲以下的青壯年大部分人能使用普通話,他們所使用的漢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越來越接近普通話;無論是從語音、語序、詞匯方面看都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從語音方面看,韻母出現了撮口音,如:“魚”“圓”等。少量聲母出現了平翹舌的區分,如:“四”和“是”。一般不區分前鼻韻和后鼻韻。
從語序方面看,他們使用的語序非常接近普通話的語序,比如:說“砍甘蔗”,不說“甘蔗砍”;不說“水喝”,說“喝水”;說“今天克哪跌(今天去哪里)”,不說“今天哪跌克”。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大部分人能使用普通話,但巖腳寨里不使用,因此不應算是巖腳寨的兼用語。
5 巖腳村語言變遷的原因
據筆者的觀察、結合走訪獲得的資料,我們認為變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5.1 拉祜語在彝語和漢方言兩個強勢語言的競爭中無法立足
使用拉祜族語人口在巖腳里少于彝族人口,寨里風俗也大都遵循彝族的習慣,不得不學習彝語;加上必須用漢方言與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為了交際的需要,就逐漸放棄了使用拉祜語,因而造成了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能夠流利交流,而30~50歲的壯年只有少部分會聽,30歲以下無人能講的現狀。
5.2 家長選擇漢方言作孩子的第一語言的語言傳承方式,加快了巖腳村語言代際變遷的速度
在巖腳寨里,將彝語作為下一代母語的傳統習慣正在慢慢改變,取代彝語的是漢語方言。許多父母認為,從小接受漢語方言的教育,對孩子的學習大有益處,加上過去因為講民族語被外界歧視的經歷;有些家長刻意營造漢語方言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先學會漢方言,不關注孩子能否使用彝語。
5.3 娛樂方式的改變也是推動巖腳村語言代際變遷的原因
看電視取代了茶余飯后農閑時講民族口頭文學的娛樂方式。一般來說,過去的娛樂方式是老人給孩子用民族語講授民族神話、傳說、寓言等民間故事。不過這種傳統的娛樂方式現在已被電視機、手機等取代。這些娛樂方式的改變使彝族口頭文學的傳承出現了代際斷裂,同時,這些口頭文學中較為生僻的詞匯和用語都隨之消失,也導致了巖腳村語言的代際變遷。
6 結語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巖腳寨語言的代際變遷是否只是當前少數民族語言發展中個別的存在,還是普遍的現象?本文可為學界全面了解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生活的變化提供一個個案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士林,邊仕明,李秀清。彝語簡志[M].民族出版社,1985.7.
[2]朱文旭.彝語方言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11.
[3]戴慶廈,楊再彪,余金枝.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小陂流苗語為例[J].語言科學,2005,(04):3-10
[4]戴慶廈,余金枝,余成林,林新宇,范麗君.片馬茶山人和諧的多語生活——語言和諧調查研究的理論方法個案剖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