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一帆
摘 要:我國現存的遺失物財產權制度在運行過程中遭遇到一定的現實困境。主要表現在:“拾金不昧”的現象逐漸消失;遺失物處理方式低效;遺失物懸賞廣告無法得到具體落實。而造成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則是現有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權利義務分配的不均衡;拾得人不享有報酬請求權;遺失物所有權歸屬存在不合理;懸賞廣告制度過于原則性的規定;遺失物招領制度具體內容的缺失。解決上述困境需要制度重構。而制度重構則需要從前提性思想觀念的更新和該制度具體內容的構建兩方面入手。
關鍵詞:遺失物;財產權;制度重構
1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公眾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成本”、“道德成本”日漸關注,再加上少部分人的道德水平下降,使得當前社會中遺失物的返還遭遇困境,“拾金不昧”的道德呼聲顯得愈發空洞無力。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在丟失東西后,尤其是重要財物少有失主寄希望于通過他人拾金不昧這種方式來尋回遺失物,而是通過發布懸賞廣告或者報警,甚至采用放棄尋找重新購買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2 遺失物財產權制度在我國的現實困境
遺失物財產權制度早在《民法通則》中便有體現,現主要規定于我國《物權法》。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該制度導致了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
2.1 遺失物處理方式的低效
上文已經提到,物品的遺失在現代社會日益頻繁。作為普通公民的拾得人和接收遺失物的國家有關部門,對于遺失物的處理方式也是違背物權法的立法宗旨的。這種處理方式嚴重阻礙了物的高效流轉和利用。
拾得人處理遺失物行為的低效。在拾撿到遺失物之后,人們會進行行為選擇,有人會選擇占為己有,有的人會積極找尋失主,或者在找尋失主無果后,上交國家的相關部門。如果失主日后要求拾得人返還原物,其基于法律責任和道德譴責的雙重壓力,則會采取拋棄、隱匿甚至毀壞遺失物。而對于第二種行為選擇,很多人因為“吃力不討好”只是作為他們的“無奈之舉”。因為按照法律規定,拾得人不享有報酬請求權,只能請求部分費用,這樣對于他們是很“不合算”。
遺失物管理部門處理遺失物方式的低效。按照法律規定,有關機關在接收遺失物之后需要對外發布招領公告,超過法定期限的,無人認領則收歸國家。但是實踐中由于相關制度的缺失,包括接收遺失物的具體程序、發布招領公告的程序和方式、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收歸國家之后的保管與處理等問題都無法可依,相關部門只能無限期保存甚至銷毀。有關部門的低效處理,造成了物的極大浪費。另外法律規定的公安機關為管理部門則過于籠統,并不明確。而且其規定的遺失物管理機關范圍過于狹窄,在實踐中不利于鄉村地區遺失物的上交并造成實踐中管理效率低下。
2.2 遺失物懸賞廣告無法具體落實
當前社會環境下,尋回遺失物的難度越來越大。我國《物權法》第112條第二款規定“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這條規定為遺失人找尋遺失物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遷,實踐中出現了許多由遺失物懸賞廣告引起的糾紛。即使該制度在法律中已有體現,但是由于沒有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定做支撐,導致各地司法實踐的做法并不一致,致使遺失物懸賞廣告形同白紙,法律規定處于被架空的尷尬境地。
3 現實困境的制度成因
通過對我國遺失物財產權制度現實困境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現實困境的形成很大程度源于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當然并非僅僅只有制度本身缺陷這一因素,還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過分強調物質利益,導致人們道德水平的滑坡等。但本文認為制度缺陷是該困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著重對我國遺失物財產權制度進行分析,認為其構建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3.1 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缺失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對于我國現行的《物權法》沒有賦予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規定,民法理論界諸多學者提出了很多批評意見。本文也認為應該增加此項權利,基于以下的事實和理由:一是引導大眾形成積極向上社會心態的要求,拾得遺失物何嘗不是一種勞動,有勞動就應該有回報,每個人的勞動都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權利和義務相符”的基本法律原則的要求。依法為公民設置一定的義務,就應該賦予公民相對應的權利,這樣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三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拾得人應有的報酬得以保證,使其返還遺失物的積極主動性得以上升,對于失主節約了時間,同樣也捍衛了社會風序良俗。
3.2 遺失物所有權歸屬的不合理之處
我國《物權法》第113條規定,“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第一,遺失物“完璧歸趙”是符合法理的,失主作為所有權人或者他物權人,當然地享有對遺失物的物權。因為物權作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除物權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的法律效力。所以遺失物最終回歸物權人是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但是,《物權法》對于遺失物最終歸屬的“第二條路”,無人認領則直接收歸國家,盡管出于現實考慮但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第二,從經濟角度而言,即使依照現有法律,把所有的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收歸國家,國家也并非想象中的“百利而無一害”,國家對于無人認領的遺失物進行保管也需要一定的費用支出。并且在遺失物收歸國家之后,國家為了避免資源的浪費,也需要對遺失物進行處理或折價拍賣,所以國家并不能實現對遺失物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3.3 遺失物懸賞廣告制度具體內容的缺失
關于遺失物懸賞廣告制度在《物權法》中是有體現的,但是《物權法》第112條第二款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對于其具體發布程序、拾得人和遺失人就懸賞廣告內容發生分歧如何解決?如何認定“完成”懸賞廣告上的內容?以及可能出現的法定報酬請求權與懸賞廣告報酬請求權的競合等方面的問題均無具體規定。所以在司法實務中,并沒有統一而明確的裁判依據。因此需要引起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重視,而且要加快研究出臺相關的具體法律規定,增加遺失物懸賞廣告制度的可操作性。
3.4 遺失物招領程序和實體內容的缺失
我國《物權法》第110條規定,“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不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在現實生活中,該條文所指的有關機關主要是指公安部門。但是對于公安機關發布招領公告的具體程序、由公安機關哪個具體的工作部門管理、公告的記載內容和期限等具體內容均無具體的規定。進而導致在現實生活中,因各個公安機關之間具體工作程序的不一致,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了公權力資源的浪費,甚至有可能損害遺失物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4 遺失物財產權制度的重構
4.1 賦予拾得人報酬請求權
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設立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賦予拾得人報酬請求權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可以進一步加快轉變我國根深蒂固的非市場性觀念,從而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另外,“拾金不昧”并不是我國一直古已有之的傳統道德。相反,拾得人享有報酬請求權在我國古代立法中就有所體現。所以我們現在更應該發揮法律對公民行為的影響,促進社會資源合理高效利用。當然,我們并非否認“拾金不昧”的高尚道德義務,那是我們的“向往的道德”,我們在社會中可以提倡,而不是在法律中變成強制性規定,否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4.2 建立合理的遺失物所有權的歸屬制度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我國《物權法》還存在許多弊端,因此我們需要對此制度進行一定的修改,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結合我國目前國情,出現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時,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歸拾得人所有。非貴重遺失物可以由拾得人取得所有權。但是對于價值較大的遺失物直接歸屬于拾得人,則可能引發一定的道德風險,而且對于社會秩序也會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無人認領且價值較大的遺失物,仍應該歸國家所有,同時國家對拾得人進行一定的獎勵,對公民起到積極鼓勵的作用。另外,針對遺失人自身放棄原物的情況,此時遺失人是有權處分自己的遺失物的,即拾得人有權獲得。
4.3 遺失物招領制度的具體化
對于遺失物招領制度的建構,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制度,如英國的“網絡在線遺失物報告”,日本的“警察本部長的公告”的做法。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解除遺失物的不確定物權狀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應該規定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之后的一個具體的期限內上交有關部門,在此法定期間內可以由拾得人自己主動聯系失主,聯系無果的,應該及時上交遺失物。以便督促拾得人履行相關法定義務。與此同時,也應該加以一定的法律后果,否則可能導致該制度的落空。其次,規定具體的遺失物管理部門,而且應該擴大接收遺失物的工作部門,比如增加“基層自治組織”,建立其與公安機關工作部門的溝通機制,制定相應的規則和程序,提高效率,保證市場資源的快速有序流轉。最后,對于無人認領的部分遺失物歸于國家之后,為了發揮其最大的效益,國家需要對部分遺失物進行拍賣折價處理,由此進行的遺失物評估拍賣活動也應該制定相關制度規定,包括評估拍賣的具體程序和權利義務內容以及對遺失物的評估程序等內容。
4.4 遺失物懸賞廣告的具體化
如上文所述,我國《物權法》對遺失物規定了懸賞廣告制度。但是由于其規定過于原則化。對實務中發生的有關懸賞廣告糾紛并無實際指導作用,因此司法實踐中并無統一的客觀標準,進而導致該制度的運行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結合生活實際需要,針對實務中的難題盡快出臺相關具體法律規則。同時理論方面應該關注國外成熟的相關法律制度,結合我國實際提出建議和設想,督促國家出臺完善的法律規則,促進立法科學化和司法活動效率的提高。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法律追求的價值應該是多元的,而并非僅僅形而上地去完善道德追求,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其他價值也應該被法律所重視。在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應該積極回應時代提出的要求,堅定地深化改革,遺失物財產權制度才能真正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促進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玲.遺失物招領付費之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34-38.
[2]張淞淪.遺失物的財產權結構--重新反思梁麗案件[J].政法論壇,2016(01):42-50.